画坛传奇爱侣:吴作人与萧淑芳的爱情与人生

吴作人《藏女负水》布面油画61×73cm 1946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1908-1997) 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对中国二十世纪美术有重要贡献。他早年留学欧洲,回国后西行变法,创作出中国气派的油画风格,并创立了熊猫、牦牛、骆驼、金鱼等一系列中国画前所未有的样式,影响深远。他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领导了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学术方向与技术探索。吴作人一直得到了夫人萧淑芳女士的陪伴、支持和理解。

萧淑芳 (1911-2005) 出生于民国元勋之家,其叔父萧友梅是孙中山的政治秘书,也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而她自己幼年国画受齐白石指点,油画得徐悲鸿亲炙,游学欧洲,是民国女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她与吴作人一生相伴,温柔娴雅,而自己终身执教艺术,创作不辍,其艺术成就俨然成为一代独立风格的女性大家。

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彼此依赖,各自成长,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的模样。

同进学,初见

吴作人祖籍安徽,但是他出生在苏州的文人画家家庭。吴作人3岁时,父亲因为支持辛亥革命被人下毒,他在失父的家庭中长大,但是他家学渊源深远,他的祖父是苏州有名的文人画家。很久以来江南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心脏,加上家庭的影响,按理说吴作人很容易就能继承文人画的文脉,然而在那个前所未有的动荡时代,吴作人在学画时秉承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精神。吴作人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了社会的变更,于是他决定了不学文人画,而到上海学一种科学的艺术,去学列强借此打败中国的艺术。他的正规艺术教育起于上海,追随徐悲鸿、田汉,坚持艺为人生,背离脱离现实超越生活的文人画的优雅。

吴作人《草原云雨》木板油画40×53cm 1955

吴作人《戈壁行》国画122×97cm 1978中国美术馆藏

萧淑芳是中山县人,家境良好。她的叔叔萧友梅被称为“中国音乐界的徐悲鸿”,我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孙中山的政治秘书,因为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曾隐居在他家三个月,所以被称为“民国元勋之家”。萧淑芳自幼养尊处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国画师从齐白石,油画师从徐悲鸿。并且她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她是一个带着画箱四郊写生的淑女,曾经获得华北地区花样滑冰冠军。

年少时,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境遇中学习、发展,但是都紧随时代的步伐,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代艺术学子。吴作人先是在上海南国艺术院学学习,学院解散之后,徐悲鸿将其安排进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在这里,他认识了萧淑芳。

吴作人《马体解剖习作》纸质炭笔27.5×21cm 1932

吴作人《萧淑芳像》布面油画48×39cm 1946

《一筐鸡蛋》是萧淑芳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上学时的习作。这一天,她正在听徐悲鸿老师的指教,来了一位男同学,问道:“鸡蛋是买来的吗?”萧淑芳瞥了一眼,不知如何作答。这一问一瞥就是吴作人和萧淑芳两位同学之间的第一次对话。吴作人性格腼腆,不懂如何搭讪,第一次的对话让他备受打击,再也不敢主动与萧淑芳有来往。但是他偷偷画下了萧淑芳作画时的背影。而很多年后萧淑芳回忆起那段时光,说她眼里的吴作人只顾自己画画,不爱理人,给人一种高傲之感。

一次失败的搭讪,一段遗憾的误解,使得两个人的轨迹再次分离,再次开始了不同的成长与命运。

吴作人《齐白石像》油画113.5×86 1954中国美术馆藏

同道,不相见

吴作人由于自己的政治观点,不久之后就被学校开除,之后他便去欧洲留学,继续自己的艺术学习。吴作人到了欧洲以后,先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继而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留学。他的油画画得非常好,到比利时的第一年得到了皇家美术学院“桂冠生”的称号,“桂冠生”的意思是他得了第一名。他的老师巴思天把各国的学生叫来,跟大家说:“这个中国人在艺术上的成就将会举世瞩目。”若干年后,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在布鲁塞尔市政厅博物馆举办杰出校友展览,来为这里曾经培养出的远方的学生致敬,吴作人的画就在那里展出。

之后,吴作人在比利时住下来,并且娶了一位比利时妻子。1935年,吴作人收到了徐悲鸿从中央大学美术系教师宿舍寄来的信,请他回国到中央大学担任油画教授。一周之后,吴作人带着妻子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吴作人辗转来到重庆,残酷的战争下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吴作人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由于缺医少药,在重庆去世了。吴作人将她们的尸骨埋在重庆的荒山上,等抗战结束以后,那里早就长满青草,再也找不到当时的坟墓了。

萧淑芳《新加坡国花》国画34×34.5cm 1986

萧淑芳《恋花 (丁香) 》国画69×68.5cm 1982

国仇家恨,激发了他为了民族的尊严和救亡的责任。吴作人选择了西行,也参加过抗日战争,在前线写生。他不再用欧洲的油画技法和色彩关系去描绘中国题材,而是要寻求油画的中国转化。两载西行,寻找民族的色彩和传统配置色彩的风格,在大漠孤烟之间,敦煌石室之内,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技术,开始形成了中国气派的油画。

萧淑芳离开学校回家以后,开始学习国画。齐白石曾帮她题字:“墨润笔秀,殊可观也”。她经常背着画箱去写生,在她留下的照片里,她戴着漂亮的帽子,穿着长裙在画画,有很多人围过来看她。后来萧淑芳也曾去欧洲游学,与吴作人不同的是,她随行随止,一任兴之所至,并不在艺术学院里做过多逗留。埃及金字塔边上骑驼考察,瑞士的山中独对云天。自然的母性流露为对于儿童题材的创作,在英国专门出版一部关于中国儿童游戏的绘本。今天绘本通行天下,当年用英文对中国儿童的游戏与风俗的介绍,就出自于萧淑芳留学欧洲之际。

萧淑芳1940年生下女儿之后,一度罹患重症,卧床三载,加上当时家庭婚姻出现了重大问题,她的生活非常艰难。这段时间,正是对于艺术的热爱支撑她走过了艰难的日子,艺术的相伴和独立的性格,为她未来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重逢,结同心

经历过人生的坎坷与岁月的磨炼之后,再次的重逢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

萧淑芳的一张《北海白塔》,得到了吴作人的赞赏和推重,这样一来一回,重逢不仅是人相见,更重要的是艺术在经历了各自的发展以后,又重新互相欣赏。艺术家往往以道相交,因为对彼此作品的欣赏,让两个人心里一亮,仿若初见,之后他们决定相恋,执手之时,同道相依。这次的展览中,展厅中有一把两人的定情之扇,虽然前半段人生经历过坎坷,但爱情的能力还在。吴作人毕竟生于江南,心欲结交一位新时代的新女性、艺术同行、自己的老同学时,也没有脱离温柔的浪漫。一把扇子,正反书画,正面是得心应手之作,反面写下了这样的词句:

三月烟花乱,江南春色深。相逢情转怯,未语泪沾襟。

梅雨春江满,离情入画图。乘潮东海去,更得见君无。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决定中国艺术格局的决定已经做出。徐悲鸿接管北平艺专,邀请吴作人作为教务长兼油画系系主任北上,吴作人和萧淑芳商量之后决定一起北上。国家的命运,精神的倾慕,命运的偶然,决定了他们一生的道路,从此走向了同道。1948年6月5日,吴作人与萧淑芳在北平喜结良缘,徐悲鸿赠诗:“百年好合休嫌晚,茂实英声相接攀。譬如行程千万里,得看世界最高山。”彼时,吴作人41岁,萧淑芳38岁。

同路,各千秋

吴作人是中央美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院长。1958年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中央美院院长,一直到1979年,共21年。在此之前,1946年任北平艺专教务长,1950年任中央美院建院教务长,1955年任副院长;在此之后,1979年直到1997年去世任中央美院名誉院长。吴作人任院长期间,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代。他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艺术意志和对事业的忠诚用于艺术教育。他坚持用素描来改造国画,并且促进其写入教学规范;他坚持油画系学生训练书法,把中国的品味带入学院教育;他坚持史论优先,主张读书,不仅强调一般性的美术史专业研究,还强调美术理论,并使之与文学理论综合进行教学。最后,他在晚年用自己个人的积蓄建立吴作人基金会,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发展。

萧淑芳《松屏图 (六条屏) 》国画134.5×34cm×6 1932

吴作人担任全国美协主席,直到1997年去世,正所谓众望所归。1983年任美协代主席,1985以全票当选为主席。他建立了中国美协许多开创性的项目,如在巴黎建立海外研修工作室,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不少艺术家由此获得了进修和培养的机会。他促成收回潘玉良原作,既不要流落他乡,也不至于落入画商的利益炒作。当然最重要是他支持开放和探索,主张宽容,强调多元,他曾经在80年代公开支持“85美术运动”年轻艺术家的探索,为中国艺术史的转型预设伏笔。

萧淑芳画的花,傲视富贵,不落陈套。她不画牡丹这类传统国画中象征富贵的题材,也不用兰竹这种清高的象征题材,其实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国画上下过功夫,师从汪慎生、汤定之、陈少鹿、齐白石等先生。但是她后期的个人花卉的成功全部来源于直接写生。她的每一种花都是写生的结果。而且每到一处,只要看到没见过的新花,都要对之摹写、研究,并诉诸于画,从而开出一派清新恬淡、高贵雍容的风格。萧淑芳终生种花,爱花,但不以花的品种贵贱为别,在山花丛中依旧平等对之,把人生的透悟体现为百花的同开。

萧淑芳的水彩,是出于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和创作。她在50年代初就被中央美术学院指定为基础课教师,还为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做理论研究的学生开设色彩课程,协助建造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史专家熟谙艺术创作的一种学术方法。她的水彩又与个人气质相辉映,清新而透明,温婉而静谧。

在教书的时候萧淑芳很喜欢写笔记,写作业单。在她1953年的作业单上,靳尚谊、杨之光、詹建俊、郭绍纲是各自班里成绩最好的;她评价周思聪的画很好,但是认为她的爱情观不正确;她评价巫鸿注重形式,不注重形象刻划。看到这些这些评语,再对比这些人此后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让人不觉会心一笑。

艺术家一生都在探索。吴作人和萧淑芳探索的历程,有时携手同行,有时各自深入。两人的学习的针对性和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对于学习传统的态度,自始至终不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个人做到了对彼此的承诺,也为后世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爱情传奇。

萧淑芳《北海溜冰》油画60×81cm 1954

萧淑芳《丁香迎春》水彩58×76cm 1955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2018年第Z2期    魏妍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