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郁达夫

青年郁达夫

认识郁达夫是因为他那篇收入高中教材的《故都的秋》,被他深情的文字所吸引,欲罢不能。大学求学时,读了《郁达夫文集》,震惊于《沉沦》赤裸裸的表达方式和对日本军人的无比痛恨,我于是决定去学日语。毕业求职时,我又得知郁达夫曾在嘉兴一中(当时称“嘉兴府中学”)就读过,我便义无反顾地去了嘉兴一中工作。

这样一位有点颓废、才气横秋、狂热爱国的民国文人好像一直在左右着我的前程,他就像一个火球,给我温暖,又永远无法靠近。

达夫的童年绝对是不幸的,早年丧父,依靠母兄维持生计,后又在哥哥郁曼陀的帮助下东渡日本求学。他勤奋苦读,立志报国,为此曾公然挑战过日本老牌政客——尾崎行雄,为积贫积弱的中国赢得一丝尊严。他那张拍摄于日本的制服照真的很帅,我却不知道这衣物竟是同乡的馈赠。七年东瀛寒窗,本想报国图强,不料民国腐败不逊于清廷,他便毅然退出政坛,闭门著书。

郁达夫是标准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型文人,靠卖文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后,便到处施舍,尤其对落魄的文学青年关爱有加,如沈从文、陈翔鹤、刘开渠等人常至郁达夫处聊天,郁发薪水就请他们吃饭饮酒,一帮穷学生在动乱贫困的年代也总算看到了一线光明。

可是,郁达夫还是太花心了,也过于浪漫了,好好的老婆——孙荃,他不懂得疼爱怜惜,偏偏对交际花——王映霞失魂落魄。虽然郁达夫如愿抱得美人归,最后还是不懂得珍惜,终日饮酒烂醉如泥,逼得美人移情别恋,他也只能孤身留守南洋,新加坡沦陷后又漂泊于印尼之苏门答腊岛。

他始终是爱国的,在异国他乡亦不忘救国,周旋于日本宪兵与当地武装之间。无奈势单力薄,终被汉奸告发,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就这样神秘地失踪了,没有留下一点音讯,却留下了无数遗憾。

郁达夫一生有过三段婚姻,爱他的人,他不爱;他爱的人,又弃他而去。这不全是女人的过错,更有他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童年的苦难早已造成了他性格上的孤僻与自卑,自恃才高而到处拈花惹草,好色好酒成了他一生的致命伤,也让他失去了一次次上升的机会。

民国文人,沉迷于酒色者不可胜数,徐志摩、郭沫若、戴望舒等人都相当有“女人缘”,可最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莫过于郁达夫。他喜欢“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可偏偏生不逢时,国土沦陷,母兄惨死,大儿夭亡,这一切如霹雳惊雷,也更加深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

在抗日的道路上,他越走越远,企图利用自己的日语功底左右逢源,不想早被识破,难免一死。我去过东南亚,却不曾到过千岛之国的苏门答腊岛,也算人生憾事。“万一青春不可留,自甘潦倒作情囚。儿郎亦是多情种,颇羡尚书燕子楼。”这首郁达夫早年写给孙荃的旧诗已经揭示了他最终的结局:为情所囚,为爱所困,为国而亡。

新中国成立后,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是对他爱国行为的一致肯定,并不代表对他情爱生活的全盘包容。作为民国文人,他算是比较有个性的,幸好历史的评价也总是公正的。

我喜欢郁达夫的才气,佩服他的爱国,有这两点理由,或许就足够了。

来源:新华书目报 2020-12-03

图片来源:《名人传记(上半月)》2012年第12期     罗秉利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