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十年流行语看社会变迁

语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流行语更是能够映照出不同阶段,大众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诸多侧面。它们匆匆出现,又匆匆消失,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窥探中国社会变迁的绝佳窗口。

20世纪50年代

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新开端,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了一系列如“同志”“改造”“建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记录着一代人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同志

“同志”一词源于苏联,正如其字面的意思那样,它指的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当然这个志向指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无论是陌生人之间,还是彼此熟识,甚至是情侣、夫妻之间,都可以互称“同志”。从很多当时的小说、电影里,我们都能够感觉到,一句“同志”背后的丰富情感。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51年苏州市8岁小学生陈永康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在城墙边玩耍,一名男子拿出一些钱和一包黄粉让他放在老师桌上。陈永康想起老师讲过“反革命分子会用火药、手榴弹等方法来破坏我们的工厂、学校”,于是机智地和解放军合力抓住他。事后证实这个人的确是特务,黄粉就是炸药。后来,获悉此事的毛泽东主席为陈永康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随后,这句鼓励人学习和奋进的话进入教育系统,成为每间教室里、黑板上方最常出现的一句话。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不时被提起。

一穷二白

“我们:一为‘穷’,二为‘白’。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描绘最美好的画卷。”出自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一穷二白”也成了50年代的流行语,形容建国初期各个领域底子薄弱的艰巨状况和建设决心。

20世纪60年代

以“政治第一,思想挂帅”为指导口号的“文革”时期,流行语更是以口号的形式被广泛传播。诸如“打倒”“横扫”“三忠于四无限”“破四旧、立四新”“红卫兵”“黑五类”之类的革命话语占据人们的生活。这一时期的社会流行语充斥着斗争性和反智性。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一颗红心”是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手准备”一是考上全日制大学;另一种,如果考不上,则坚持自学或业余学习。这个口号在“文化大革命”前,曾经在应考青年中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

变质

指在思想立场上向“剥削阶级”发生了质的转变,后来又说成“变修”。当时人们认为,那些出身好、革命队伍里的人,如果有自私自利等思想,就是因为受了反动思想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蚀,思想变质了。比如有省吃俭用的农民看到青年人爱打扮、爱穿好衣服,就会半开玩笑地说他“变质了”。

20世纪70年代

这个十年注定是风起云涌的十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等政治上的重大转变让人们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又对未来怀有强烈的期待。在这两种复杂情绪的交织之下,上世纪70年代的流行词并不像60年代那样,有统一的革命话语范式,而是孕育着变化的气息。

的确良

1976年之前,人们穿的、盖的都是棉制品。1976年至1979年,中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这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因为耐穿易干、不用烫、颜色鲜艳、不褪色,一路走俏,成为当时的时尚。人们对穿衣的记忆,终于不再是60年代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有人说,的确良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新穿衣时代的开始。

家庭妇男

“文革”时不少单位“停产闹革命”,所以很多男人在家里无事可做,就学会了做家务。此语从1972年开始流行,至今仍然活跃。虽然这一词汇最初起源于政治生活的转变,多少有些自嘲的意味,但如今多半指男女平等,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劳动。

20世纪80年代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开始关心如何能够脱贫致富,开始谋求个人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流行词大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开始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穿着喇叭裤、牛仔裤到舞厅跳迪斯科成为很多年轻人选择的潮流。

脱贫致富

随着劳动致富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体户”“万元户”“小康”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特色”“脱贫致富”“一国两制”“合资企业”“包产到户”这些流行语更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其中最流行的就是“脱贫致富”。当年几乎所有的报纸、广播都在谈“脱贫致富”。随之而来的,“万元户”这个称谓也成了一种光荣,代表了当时生活的幸福指标。

停薪留职

“停薪留职”指的是停止支付薪水,但保留员工职位或工作关系。这一特殊的劳动关系,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出台“停薪留职”规定,鼓励在职职工“下海”经商,自谋职业。

女排精神

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中赢得“五连冠”,在世界排球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女排精神”在80年代的体育界,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改革开放早期,国人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于是产生失落和彷徨的心情,当时中央号召大家学习“女排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后来,“女排精神”走出体育竞技的范围,被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传颂。

20世纪90年代

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全面兴起。诸如“腕儿”“老板”“小资”“下岗”“炒股”“因特网”“伊妹儿”等新的流行词开始借助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势,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此外,“作秀”“酷毙了”“哇塞”等港台流行语也渗入内地。

有事您呼我

寻呼机和无线寻呼网络的普及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腰别BP机,手捧大哥大”成为财富的象征。临别一句“有事您呼我”更是成了满大街流行的一句话。

下岗再就业

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处于无外需又无内需的经济萧条期,工人失业也集中于这一时期。1998年政府提出,花三年的时间,解决国企裁员问题。“下岗再就业”就成了举国关注的重要工程。

炒股

我国最早发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1988年前后在上海和深圳出现了地区性的股票交易,1990年12月前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开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交易的序幕。炒股成了那个时代很多想要致富又敢于冒险的中国人的选择。

00年代

和90年代网络刚刚兴起不同,新世纪的网络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思想、意识、文化等各个层面的追新求异,流行语也逐渐从政治、经济相关的严肃词汇,转变为轻松诙谐的娱乐词汇。

选秀

“选秀”泛指选拔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随着2005年的第二届“超级女声”电视节目而家喻户晓。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在各类真人秀和才艺选拔节目上。

雷人

2008年兴起的网络语,本义指云层放电击倒某人,现多形容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用于表达喜剧性的或无奈性的、尴尬性的场合,将个人感受描述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状态。

土豪

“土豪”最早出现在《宋书》内。在古代,土者,是土著的意思;豪者,指有才能、有威望、有权势的人。“土豪”强调的是在地属性,“豪民”则强调其社会属性,总而言之,都是民间势力的代表。现在“土豪”则多指有钱、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

10年代

进入10年代,也就完全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全民娱乐狂欢之中。网络和手机不仅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用语更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和社交方式。近6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数不胜数,频繁更换。网络流行语中,社会热点类的大幅减少,更多折射出人们的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过去十年的流行词中,有类似“月光族”“富二代”“屌丝”“单身狗”这类表明某一群体的身份、地位和处境的流行词;有“躲猫猫”“范跑跑”这类集体宣泄减压、自我嘲讽类的流行词;更有今年出现的“蓝瘦香菇”“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等表达厌倦、疲惫、绝望、难过的流行词。

和上世纪的流行词相比,如今的流行词已经逐渐从宏大的政治话语体系中脱离出来,更多的是寻求个体的情感慰藉,抒发个人对于未来的困惑和面对当下生活的无力感。这些略带戏谑的词汇,看似是日常无所谓的调侃,实则暗暗表达出和他人、社会发生关联的渴求。当网络入侵生活,形成一种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人们需要凭借这些语言,拉近无法见面的双方的距离,同时缓解巨大的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和社会竞争压力带来的情绪上的压迫感。

来源:《记者观察》2016年12期   张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