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与北京民俗

一、北京方言及其与民俗的关系

北京方言指的是住在北京城区一带的当地人所说的方言,其以北京城区为中心,所涉范围东至通州,西至门头沟,南至丰台,北至怀柔。北京方言的形成历史众说纷纭,但至晚在元代已经形成。由于北京特殊的历史地位与地理位置,遗俗杂陈、维新革命、域外交流、民族交融,数百年间各种因素不断的冲击与融合,使北京的民俗文化有着厚重的积淀。

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在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语言和民俗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对某一地区方言的记录,是从语言层面上对其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同样,对某一地区民俗的整理,也有助于该地方言的准确释义与科学研究。本文试从方言的角度来探讨民俗,通过对北京方言中极富特色的俗语、歇后语与俏皮话的介绍来窥探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风貌与民俗风韵。

二、俗语中的民俗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形象精练的语句,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北京方言中俗语数量很多,且多与老北京的传统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按照类别来举例介绍。

(一)与婚嫁有关的俗语

北京城区内传统的婚俗主要是汉族风俗,其流程是:首先男方请媒人到其看中的姑娘家提亲;在经双方家长同意之后,由其家长分别拿儿女的八字帖儿合婚;如这门亲事对双方两无妨害,即为议妥;之后男方送女方定礼,先放小定儿,之后通信过礼,放大定儿;最后知会亲友,搭棚办事,娶聘完婚。与婚嫁有关的俗语有“办事是两头儿等”“喝冬瓜汤”“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儿”等。

“办事是两头儿等”,“办事”,即指举行婚礼。举行婚礼的时候女方等候男方去接亲,男方等候将新娘接回,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要友好相处。损公小说《鬼吹灯》:“打算不要他,就把他驱逐出门,不然可就别跟他结恶感,办事是两头儿等(这话对)。这孩子没有好心眼儿,人多大坏有多大。”这句俗语是形容关系复杂,要保持谨慎、友好相处。

“喝冬瓜汤”,指说媒。损公小说《花甲姻缘》中有:“孙四哈哈一笑,说:‘我喝碗冬瓜汤罢。’”这句北京土话源于旧时以“冬瓜汤”为谢媒酒席的习俗。

“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儿”,婚礼举行前,应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这句话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老舍先生《老张的哲学》:“闹散了会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假若政府马上实行自治。我们无会可恃,岂不是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儿!”

(二)与医疗疾病有关的俗语

旧日京城称医生为老爷,也称治病先生,可见当时医生极受尊敬。看病可以到医生的诊所,也可以请医生到病人家中诊治。医生出诊称为“出马”。请医生出诊的费用称为“马钱”。病痊愈之后,讲究给医生“道乏道谢”,即给医生送礼物或者钱。因此,对穷人来说,看病是极为奢侈的事情,而也有的医生会按照病人的穷富来区别对待,这也反映在当时的俗语之中。

“穷汉子吃药,富汉子还钱”,是指旧时医生看病时,依据病人的经济条件来收费的不端行为。损公小说《小额》:“穷汉子吃药,富汉子还钱,我挣你这几个钱,我可没都肥己……我竟等着买不起药的主儿,白送给他呢。”

“穷不离卜,富不离医”,意思是穷人总想问卜算卦,富人总想医治疾病。损公小说《鬼吹灯》中:“俗语云:穷不离卜,富不离医,越困难越爱掉这宗空杵。”

“疳痨气臌噎,阎王请的帖。”“疳”,是与血液有关之病。“痨”,指肺或肠等部结核的慢性传染病。“气臌”,中医认为是鼓胀之由于气滞者。“噎”,噎膈,中医称胃癌。这句俗语意思是说在过去,得了这几种病是无药可治、必死无疑的。

“病人受罪,好人出花儿”,“出花儿”,指出天花。形容长期的慢性重疾,令病人和家人都很痛苦。损公小说《鬼吹灯》:“得这宗症候,就是病人受罪,好人出花儿。”

(三)与吃食有关的俗语、

北京传统的吃食很多,也有很多关于吃的讲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如豆汁饭、油炸果、烂肉面、果子面、炒菜面、烂头肉夹火烧等,有些虽然保留下来,但是改换了名称,如“馒头”“饽饽”等,其本义可能保留在俗语当中。

“大馒头堵嘴”,“馒头”,即今天的包子。冷佛小说《春阿氏》中:“老太太,不用问了,大馒头堵了嘴了!”指人因为某事丢了面子,却无法向他人说明。

“上马恃脖下马面”,旧时旗人一般统称除面条外的面食为“脖饽”;也专指满族点心,如萨琪玛、粘脖傅、蜜供、缸炉等。而这句俗语里的“饽饽”不是点心,而是煮饽饽,即今天的饺子。损公小说《忠孝全》中:“第二天早晨,岳魁替他爸爸弄了顿炸酱面,(他爸爸给他预备上马饽饽,他给他爸爸预备下马厘,算是不该)。”旧京习俗,指在出远门前,要吃煮饺子为其送行;从远方归家,要吃面条为其洗尘迎接。

(四)与行业有关的俗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旧京的许多民俗行业,特别是手工行业已经消失匿迹,随着行业的消失,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叫卖、规矩也都不甚了解了。这也使得有关这个行业的俗语变得不易理解,甚至产生误解。

“卖盆的自寻的”,指人耍小聪明,无故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儿女英雄传》中:“这位何玉凤姑娘……好端端的又认的是甚么干娘!不因这番,按俗语说,便叫做‘卖盆的自寻的掉句文,便叫‘痴鼠拖蓍,春蚕自缚’!”这是源于旧时沿街卖盆的人,不光吆喝本业,还兼学口技,以招揽生意。蔡绳格《一岁货声》注:“有人卖盆,则学一阵老鹳打架,先叫早,后争窝,末像群鸦对谈,嬉笑怒骂中有和解意,无不笑者。”口技与卖盆本无任何关联,因此实属多事。

再如“扫地出门”,齐如山先生释:“做事做彻也,管到头也。如代人做一件事,恒说‘这件事扫地出门都归我啦’,意思就是都归我包办了。”《儿女英雄传》中安水心老爷欲娶何玉凤(十三妹)作儿媳,正在筹议之中,请邓九公帮忙,九公满口应承,说:“老弟,不必犹疑,就是这样定了……从明日起,担迆出门,愚兄一人包办了。”邓九公说“从明日起,扫地出门”,意思是说安、何两家的喜事操办,开销花费,自己愿意全部承担下来,后边又说到“愚兄一人包办了”,正好以作补充。“扫地出门”是源于旧京木厂子承包工程时,在与雇主所签的合同里,最后一句话要写“扫地出门”,意思是说此项工程,从开始到完工,制造厂负责到底。而非今“将某人彻底赶走”之义。

(五)与满族及八旗相关的俗语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统一女真地区后随即进入辽沈。其后不久,大量满族人迁人关内,在北京城区内,政府下令将内城(前三门以内)的原住户全部迁至外城,内城用以安置旗人。至雍正和乾隆时代,关内满族人使用满汉双语。满族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与汉族人在生产生活诸方面密切交际,过程持续百年之久。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和八旗制度虽今已消失,但有些却保存在俗语之中。

“拿猪头找不出庙门来啦”,这是好心帮助别人,却被拒绝的时所说的抱怨话。损公小说《一壶醋》:“人家好意给他求信,倒听了他这们几句,真是拿猪头找不出庙门来啦,只好散了罢。”其源于满族人崇尚以猪为牺牲的祭祀风俗。清乾隆皇帝曾制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规定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锡林觉罗氏诸姓满族人祭神、祭天均须用猪。

“吃官饭放私骆驼”,指拿着工资却干私活儿,或利用办公事之机办私事。其源自八旗军词养驼马的制度,清代八旗兵在各地执行任务时,需用大量的马匹和骆驼,每一旗的参领都配官马和官胳驼,佐领配官马无官胳驼。军用马匹和路轮数量极大,因此伺养工作极为重要。八旗军在关外和口外有大面积的牧场,并设有专门伺养员。到了清后期,各项定制渐趋松弛,有私人花钱委托公家的饲养员在公家牧场中代为牧养马匹和胳驼。后称这样的饲养员为“吃官家饭放私胳驼”。

“官马屁股”,形容人胖,特别是形容人脸又胖又圆时说:“成了官马屁股啦!”这句俗语也来源于八旗养马制度。八旗兵所饲养的军马称之为官马。“马银子”(即每匹马所需的词养费)由国家拨经费供给。由于官马吃的草料粮豆,供给充足,所以肥胖。马肥起来,其臀部成大圆球形,由此而形成这句俗语。“一个截子吃饱“戥”音deng上声,即戰秤,用来权称金珠药品等重量不大之物。“吃饷”,即旗人的钱粮,凡旗人都有钱粮,按月发放。

“一个戥子吃饷”,说明二人关系亲近,不仅是同一个旗、同一个编队的,还在同一处领钱粮。《春阿氏》中普二说:“大哥你又来啦。我们是同旗,同牛录,一个戥子吃饷,认一门子干亲,岂不更近乎了吗?”

三、歇后语中的民俗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前一部分是“引子”,即比喻部分;后一部分是“后衬”,即说明部分。北京方言中的歇后语极具风味,其中也保存了许多传统民俗。

(一)与年节有关的歇后语

旧时北京人讲究“三节两寿”。三节指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两寿是孔子生日和老师生日。在这些节日中,有关春节的歇后语较多。

“三十晚上吃狡子—没有外人”,过阴历新年,除夕晚上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就忙着包饺子。旧时的规矩此时不许串门、走亲戚。到了子夜新旧交替、更岁交子,全家人开始吃饺子。这时候家中是没有外人的,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

“正月十六贴门神—来迟了半个月”,这是由正月初一贴门神的习俗而来。小说《金瓶梅》中月娘叫薛嫂押祭礼到陈家来,陈敬济却嫌来晚了,因此用到这句歇后语。

“外厨房里的灶王爷——独坐儿”,这是因为旧时在厨房里贴的神祇只有灶王爷,没有别的,所以说是“独坐儿”,也就是一个座位,孤家寡人的意思。《儿女英雄传》中写安公子回家省亲,安老爷布置迎接,在中堂北面只安放了一把椅子,舅太太不解其意,纳闷儿道:“怎么今儿个他又‘外厨房里的灶王爷’闹了个独坐儿呢。回来叫我们姑太太坐在那儿呀?”“独坐儿”也作“独一份儿”,指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二)与物件有关的歇后语

旧日京城百姓生活中的一些极具民俗特色的日常物件,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依然保留在歇后语之中。

“支炉儿烙剩面—不是好饼”,“支炉儿”是烙饼用的炊具,圆形陶质,正面微凸遍布小孔,烙饼时表面不加油。支炉儿烙的饼上面会有孔的印迹。剩面指不新鲜的面。“不是好饼”,此处指不是好家伙。损公小说《鬼吹灯》中:“崇儿这孩子,简直是支炉儿烙剩面,不是好饼,趁早把他解回原籍。”

“没嘴儿的葫芦——两片儿瓢”,意思是说人的两片嘴唇,就像锯开没嘴的葫芦,做成的两片瓢一样,即形容人没有口才、不善辞令。《儿女英雄传》中:“我这银了嘴的葫芦似的,大约说破了嘴,你也只当是两片儿瓢。”过去北京人常在院子里搭葫芦架,结出来的葫芦有两种,一种形是下大上小,称为有嘴葫芦,可做酒器。另一种是桃形的,称为没嘴的葫芦,北京话叫葫芦瓢,俗语说“有嘴的葫芦没嘴的瓢”。瓢成熟后,经过风干,然后将其锯成两半,用以舀水,就是水瓢,用以扭:面,就是面瓢。

(三)与玩艺儿有关的歇后语

老北京人特别是旗人讲究提笼架鸟,其所提笼中是黄雀之类的鸣禽,而所架之鸟是鹰类的猛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供人消遣娱乐的玩艺儿,今天都不多见了,有些老北京歇后语是与此有关的。

“黄雀儿母子—算不了麻儿。”“黄雀儿”,读作huangqiaor,是北京人常养的一种鸣禽,雄鸟鸣叫(北京话称为“哨”),雌鸟不鸣;所以雄鸟值钱而雌鸟不值钱。母子,“子”字轻声,非指母与子,而是指雌性黄雀儿,因为不值钱,所以说算不了麻儿。“麻儿”音mar,什么。即言这件事算不了什么。损公小说《小额》:“就说这件事,跟您说句外话,黄雀儿的母子,怕算不了麻儿。”

“隔年的兔儿爷——陈人儿”,《北京谐后语研究》中:“你在这儿几年了。差不多二十年了。那么你也算是隔年的兔儿爷、陈人儿啊。”并加释义“兔儿爷=八月节玩儿的玩艺儿”。

“买鼻烟不闻——装着玩”,鼻烟是由西洋传教士带到中国的,在老北京极为流行,并由此形成鼻烟文化。鼻烟气味芬芳,有明目提神之功效,还可以通窍、避疫、活血。鼻烟铺数前门大栅栏内的天蕙斋最为有名,社会名流有不少是那儿的常客。鼻烟壶种类繁多,用料讲究,有翡翠、玛瑙、玻璃内画等极为精致。买了鼻烟不闻只是搁在鼻烟壶里。“装”有放进的意思,也有假装的意思。这句俗语是表示装蒜、装傻充愣之意。

(四)与行业有关的歇后语

旧京的行业,如“锯碗儿的”“江湖艺人”等,今天已消踪匿迹,但在歇后语中却有所保留。

“钢口条子——卖的就是嘴”,“钢口条子”,指江湖春点。以好刀的刀刃锋利,比喻人的嘴能说会道。特别指江湖卖艺的人能凭嘴欺哄人。损公小说《鬼吹灯》中:“那位说了,你们卖药的,竟是钢口条子,卖的就是嘴,告诉您说,惟独我这个卖药的厉害。”

“锯碗儿的戴眼镜儿——找茬儿”,“锯碗儿”是二种传统手艺,指把瓷器、陶器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茬儿,指裂缝。找茬儿,即言寻衅滋事,无理取闹。损公小说《铁王三》:“王英一瞧这宗神气,心说这两块料,跑这儿唱《法门寺》来啦,这是锯碗儿的戴眼镜儿,找岔儿?来了。”《北京歇后语研究》中收“锯碗儿的挑子,不幌不响”条,也与此行业有关。

“客木匠锯”,意思是说人木讷,只有一句话。“客”读qie,是客人的意思。北京人家里来了客人,常说“来qie了”。“锯”谐音“句”。老舍先生《骆驼祥子》:“连个好儿也不问!你真成,永远是客(怯)木匠锯(句)。”

(五)与“属……的”有关的歇后语

在老北京话中,还有一些格式化的歇后语,常说的如“属……的”。“属凤凰的,无宝不落”“属磕头虫儿的,会装死儿”“属驴车的,往后哨”“属黄花儿鱼的,溜了边儿啦”“属狗的,打胜不打败”,等等。“属……的”内容灵活,多为天马行空的虚设,带有幽默讽刺的意味,表义与后一分句密切关联,给人以形象之感。

在《金瓶梅》中便有此类歇后语,李瓶儿挨西门庆的打,潘金莲对李瓶儿说“属扭孤儿糖^的,你扭扭儿也是钱,不扭也是钱”,意思是说其别别扭扭的也是挨打,伏伏贴贴的也是挨打。

“属凤凰的,无宝不落”,意思是无论是什么好事都想沾到好处。损公小说《小额》:“再说这位王亲家,也是属凤凰的,无宝不落。”

“属驴车的,往后哨。”,“哨”,应作“shao”,指骡马等稍微向后倒退。指人没有勇气做某事。损公小说《鬼吹灯》中:“那天毛春子一瞧,二成在头里跪着,说:‘少爷,你属驴车的,往后哨呀,让你哥哥在头里。”

“属狗的,打胜不打败”,讽刺人像群狗一样,占上风时极为猖狂,一出事就四散奔逃。损公小说《小额》中:“平常没事的时候儿……狗仗人事……赶到楼子一出来,您瞧吧,属狗的,打胜不打败……全不露面啦。”

(六)与“马二巴”有关的歇后语

“马二巴”是旧京的一个回民,有种说法是解放前北京一个有名的贼。“巴”应为“巴巴”,即爸爸,回民话指叔叔,二爸(二巴)就是二叔。

“马二巴下河,拿鸭子”,“拿鸭子”谐音“拿丫子”,也说“挠丫子”,表示放开脚步快走或小跑。“鸭子”即“丫子”,指脚丫。损公小说《小蝎子》:“我的少爷,你别哄了,你要马二把?下河拿鸭子,我可就猴儿舐蒜罐子,干翻白眼儿。”

《北京谐后语研究》中收有“马二巴啃猪蹄儿,熬头恶心烦”“马二巴挑钱,没好也帖”,例句:“他那个人,你别瞧面子上好,可是马二巴挑钱,没有好也帖。”并注:挑钱=挑不好的钱给花,乜帖子=钱、心。“马二巴打嘎儿,滚球的”,“打嘎儿”,即抽陀螺,老北京话也称“抽汉奸”。

(七)与域外人或外地人有关的歇后语

利用外国人或外地人的某一特点来构成歇后语,带有幽默的色彩。歇后语多具有口语性、通俗性的特点,歇后语与域外人相关,也说明了旧时北京与域外的文化交流已非常深人。

“俄罗斯打官司——一点儿照应没有”,意谓无人关照。是说俄人在华打官司,因在衙门中无人可托,故无照应。“罗”读le,轻声;“斯”字读su。也作“俄罗素打官司,一点儿照应没有”。如损公小说《小额》:“到了北衙门,一进门儿就是开锅儿烂(就是挨打),打完了一收,俄罗斯打官司,一点照应没有。”

“日本人说睡语,跟我勾钢哪”,“睡语”,梦话。“勾钢哪”,模仿日语发音,此为谐谵语。谐音“勾”,表示串通,勾搭,为贬义。损公小说《一壶醋》:“这小子是日本人说睡语,跟我勾钢哪。勾也是瞎勾,我先送你那四色礼,我是瞧瞧你甚么变的,以后咱们是长虫摘嚼子,少套拉笼。”

北京是五方杂处之地,各地人汇聚京城,同时也将其方言带至此地。另外由于曲艺的广泛流行,使得某些方言的语汇成为当时的流行语,妇孺皆知。

“奉天人有话——要露露意思”,“奉天”,是沈阳市的旧称。“露”,音lou,让人看见,当众显耀之义。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东北方言,意思是让别人瞧瞧自己的厉害。损公《忠孝全》:“他想了一个买知事的法子……他好当大拿,让本处绅士们好瞧一瞧。奉天人有话,要露露意思。”

“天津卫有话——老先生就算抖起来了”,指人事业有成,较之从前,变化显著。“抖”,天津方言,表示某人发迹。如损公小说《非慈论》:“兰谷在内务部,混了二年,居然得了科长,还兼着别的差使,每月三四百块。天津卫有话,老先生就算抖起来了。虽然没坐马车,六个电灯的自用车,算是坐上了。”

四、俏皮话中的民俗

俏皮话,即讽刺调侃、诙谐解颐之语。常是借用别人的一言一词来硬打岔,且岔得很远,风马牛不相及。如:“甲:谢谢您。乙:不用谢,套着喂吧。”乙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用谢”,“谢”谐音“卸”,指卸掉牲口的套项;“套着喂”,是说套着套项喂牲口。

(一)“抬杠比打幡挣得多”

郭德纲、于谦相声中有:“甲:你这不是抬杠吗?乙:抬杠比打幡挣得多。”这里甲说的“抬杠”,指“各执一词,互相争辩、斗口”。(《国语词典》)而乙说的“抬杠”是指旧京丧仪中雇佣杠夫来抬棺材。旧京殡葬业称为杠房,专门出赁杠、罩、执事,并代雇杠夫、执事夫、响器(即鼓手)。“抬杠的”需要四个壮劳力,前后各两个,分别用杠子抬着棺材的一头儿。“打幡儿的”指的是出滨时举着“幡儿”的人。“幡儿”即一根长竹竿,上面扎很多白布。说抬杠比打幡儿挣得多,一方面是因为抬杠更费力气;另一方面是因为抬杠的可以敲竹杠。抬杠的中途停住,孝子贤孙就得跪下大哭。东家若不打赏,他们就可能会停在石头或雨水成堆的地方,是为讹钱。旧京俗语有“气死抬杠的,不让车豁子”,形容人极其下流。损公小说《小额》:“专会玩笑……玩上笑下贱极啦……气死抬杠的,不让车豁子。”“车豁子”,指车夫。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行为诡诈,常做恶事。所谓“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极言其恶。

(二)“有事儿?为什么不搭棚?”

冷佛小说《春阿氏》中的俏皮话儿,三蝶儿央道:“好妹妹,别揪我,我家里还有事呢。”蕙儿冷笑道:“有事么—不搭棚?既往这里来,就是没事。”

“有事儿?为什么不搭棚?”,是以“有红白喜事”之“有事儿”调侃“有安排”之“有事儿”。“有事搭棚”是老北京的传统习俗,红白喜事包括婚丧嫁娶、喜庆寿诞,搭棚是办事的标志。旧时北京人住四合房,办事时就在院子里搭起临时的大棚,根据自家的居住环境、院落大小、季节冷热及办事的规模来搭出不同形式的席棚。主要目的是设茶座、饭座,招待亲戚朋友。因娶、聘、生日、满月等红事所搭的棚,称“喜棚”“红棚”;因办丧事所搭的棚称“丧棚”“白棚”。办白事一般比办红事持续时间长,棚种类和花样也更多、更讲究,有些能把棚匠的全套手艺都用上,行话叫“全棚”。

(三)“别打听啦,下宝是报的”

损公小说《小额》中的俏皮话:“小额一听,喝,登时荒啦,说:‘兄弟你瞧,我瞎打听打听(别打听啦,下宝是报的),你别生气呀。’”当时说了些个别的,这个岔儿就揭过去啦。

这个括号里的“别打听啦,下宝是报的”,是损公以对话者的语气加入文中的,类似相声中的捧哏。“下宝”指赌博时摇动宝盒,赌客猜骰子的点数。赌的是点数,因此庄家当然不能先告诉别人。“下宝是报的”是反问句,意为“难道会预先告诉你点数”。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用打听,不能告诉你”。这里用赌博时不可能告诉玩家点数的话,来讽刺金针刘不可能告诉小额真实病情之义。

(四)“不过摔家伙”

损公小说《小蝎子》中的俏皮话,孙二狗说:“毛大哥,自己哥儿们,咱们俩不过呀。”毛豹说:“不过摔家伙,你倒底作甚么来了。”

“不过摔家伙”,意思是以“不过日子”之义调侃“不开玩笑”之义。小说中毛豹是正义之士,孙二狗是个碎催,毛豹鄙视孙二狗,因此每句对话里都充满了讽刺。孙二狗不想得罪毛豹,于是说他俩是“自己哥儿们,咱们俩不过”。《汉语词典》释义“过”:过得着,如言过财、过玩笑。如损公小说《小额》中有:“交情过的多。”小说《非慈论》:“老弟要是有钱,我花你的原过的着。”“不过”,.即言对方不要跟自己开玩笑,不要骗人。《一壶醋》:“钟社哈哈一笑,说:‘妹丈啊,咱们是至亲,你是谁我是谁?咱们不过这个,你冤别人行了,你跟我怎么也闹起腥活来了?’”因此,孙二狗说“不过”意思是说他和毛豹不过这种玩笑,而毛豹说的“不过”意思是“不过日子”。“家伙”,《北京土话》释:家伙者,物器也。凡各种兵器,各种手使物器,皆曰“家伙”。如出赁碗碟磁器之买卖,曰“家伙铺”。由此可见,“不过摔家伙”是说日子不过了,家里的东西都摔碎砸烂的意思。毛豹以此来讥讽孙二狗,并向他提出挑战,不服气的话就打一架。

(五)先生?为什么不拿马竿?

常锡桢先生《北京土话》中收录了一句俏皮话:“先生?为什么不拿马竿?”

这是以“算命先生”的“先生”调侃表敬称的“先生”。当对方说某人是“先生”时,说话者以此来讥诮此人是瞎子或讽刺其妄自尊大。先生是对老师、年长者、司账者的敬称。除此以外,还可用以称呼瞽者、或方伎之士,如风水、星象、卜者等(《汉语词典》)。“马竿”,或作马杆,指盲人行路所用之拄杖。《北京谐后语研究》中收:“瞎子的马杆儿,胡杵。”盲人不一定会做这种方伎之士,而方伎之士却多为盲人(或假盲人)。《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第四卷:“右手拿着马杆,后边背着弦子,左手拿着‘报君知’。”报君知是算命的盲人手里拿着的响器,用铜做成。由此可知,拿马竿的先生,就是“算命先生”,皆为江湖术士,口吹竹笛,手持马竿儿,穿街走巷,替人打卦算命。

五、结语

本文以举例分析的方式对北京方言中的俗语、歇后语与俏皮话中所蕴含的北京传统民俗进行整理与阐释,并在大部分释义后,给出了在京话作品中具体文献用例加以佐证。

通过上述例证不难发现,方言与民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民俗已经销匿,或者发生变化。但与这些民俗相关的俗语、歇后语与俏皮话却保留了下来,数百年来在民间口头流传。这些语句形象精练、幽默诙谐,其中所蕴含的老北京民俗,风韵独具、饶有趣味,可谓北京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更为深入的研究与保护。

来源:《北京民俗论丛》2019年00期    吴菲 冯蒸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