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崛起的几个历史拐点

秦穆公像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大辂启于椎轮,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帝国,秦国延续500年的崛起之路,既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激情荡漾的圆梦之旅,它不仅印证了“野百合也有春天”的生命执着,更彰显了梦想志向“无远弗届,无坚不入”的深厚伟力。其中的历史拐点,至今思之,尤为感怀。

西垂边地牧马人

相传秦的远祖叫大费(即柏翳,也称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立下大功,但他功成不居,很受舜帝的信任,便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帮助调驯鸟兽,并赐姓嬴。大概由于祖上有跟鸟兽打交道的传统,到了周王朝一统天下的时候,秦人取得了为周天子放牧养马的差事,因为工作踏实出色,周王室对其信任感爆棚。

后来,由于周幽王宠爱战俘褒姒和褒姒生的孩子,废除了申后所生的太子姬宜臼,导致申侯联络犬戎攻杀周幽王时,诸侯皆不救,唯有秦襄公力救,很是卖力。周幽王被犬戎击杀后,太子姬宜臼被立为平王。由于在犬戎进攻镐京时出兵力救,秦襄公赢得了护送周平王东迁的机遇。周平王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收复被犬戎占领的岐山以西的土地了,便对襄公说,岐山以西的土地打下来都是你的。这就等于秦这个无立锥之地的西垂小邦得到了周天子的授权,被默许去打下可以属于自己的地盘了。襄公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立即在护驾回师后兴兵伐戎浴血疆场,也正是通过这次战争,秦赢得了岐、丰之地。从秦襄公开始,秦人才算正式有了自己的地盘。地盘小,本钱少,不要紧,关键是名正言顺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毕竟,地盘才是命运反转的基本前提,秦国终于抓住了西周王朝途穷日暮中的最后一缕余晖,完成了从“大夫”到“诸侯”的转身。虽然其“诸侯”身份为疲弱的周王室所确认,但在老牌诸侯国看来,秦国地处偏远、力量羸弱,根本无法与其他诸侯国相提并论,在诸侯会盟的政治联欢沙龙中,秦国也没有参加的份儿,因为秦人被“夷狄视之”。相比于祖上的牧马人身份来说,有名无实的“诸侯”身份尽管算不上光宗耀祖,但它却成为秦国崛起实实在在的第一块踏板,西垂边地的牧马人后裔,终于可以开始眺望东方依稀可见的地平线。

东不成则西就之

谈起秦国崛起之路,秦穆公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秦穆公娶了晋太子申生的姐姐,在晋国送亲的队伍中,有一个人叫百里奚,以前是虞国的大夫,晋献公借虞伐虢,归途中把虞国也灭了,百里奚顺理成章地成了俘虏,被晋国人安排做秦穆公夫人的随嫁奴隶,算是一个陪嫁品,可惜在送亲过程中,百里奚趁机跑路,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闻听此人尽管年逾七旬,但确实是个人才,于是设法用五张羊皮把这个俘虏、逃犯兼奴隶的人赎了回来,细谈之下,穆公发现此人经历十分坎坷,虽有才但不为诸国所用,于是将其收入麾下,更为意外的收获是这个百里奚还把另一个叫蹇叔的挚友介绍给了秦穆公,后来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也都成了秦国的将军。而这个蹇叔就是后来哭谏秦师阻止秦穆公越境远攻郑国的那位,只可惜当时的秦穆公兴头正高,没有采纳蹇叔的意见,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这个教训对秦穆公来说是十分深刻的,以至于三年后,当他亲率大军复仇凯旋时,还专门为当年因自己草率出击而战死的秦军将士举办公祭仪式,哭丧三日,并作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敢于为自己的错误埋单,绝不委过于人,这一点,秦穆公是个好榜样。

也许是尝到了吸纳人才的甜头,秦穆公十分留意挖掘各类人才。很快,一个受戎王派遣到秦国考察的使者进入了秦穆公的视野,这个人叫由余,本是晋国人,因战乱流亡到了西戎,是当时难得的双语人才。言谈之中,秦穆公发现此人于天下形势判断颇有见地,也深谙古今治乱之理,便有了留住此人的想法。他一方面针对戎人地处偏僻,文化生活落后的短板,派人给西戎送去女乐,使戎王耽于女乐,不顾国政。一方面想方设法拖延由余的归期,使由余与戎王产生猜忌和隔阂。这个办法果真奏效,由余因得不到戎王信任,遂去戎而归秦,穆公拜为上卿,为其伐戎献计献策。在由余的帮助下,秦穆公攻伐西戎取得重大胜利,不仅免除了秦国的西顾之忧,还被周天子赐以金鼓之赏,意思是希望他擂鼓继续西进。这就相当于得到了天子的授权,这个机会与当年他的先辈秦襄公被周平王授权圈地的情形何等相似。秦穆公乘势而上,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函谷关以西的其他国家,一下子并国十二,辟地千里,东服强晋,西霸戎夷,国力呈一时之盛。

重整行装再出发

司马迁在谈到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之事时,曾慨叹:“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不合则骨肉出逐不收。”诚哉斯言!秦穆公死后到秦献公废除殉葬制度,历时近300年,秦国先后十五次更换君主,君臣乖乱,国势式微,秦穆公时期开创的秦强晋弱的局面很快被晋强秦弱所取代。秦晋两国屡起战端,最悲摧的时候,秦国河西之地尽失,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秦军也一度被晋国追兵追到了棫林(今天的陕西礼泉),秦国被迫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战略收缩。秦献公不得不迁都栎阳,国君亲自镇边,安危度外。到了秦孝公继位之时,河山以东的六大强国早已纷纷崛起,虎视鹰瞵,而秦国由于失去战略机遇期,呆呆地被晾在一边,连诸侯国之间的会盟也没有资格参加,因为人家把秦国以“夷翟遇之”(夷翟即夷狄)。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秦孝公“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秦孝公所说的“先君之意”实际上包含一个很宏大的家国梦想,那就是成就举世无双的霸业。他的先君秦穆公早就怀揣了这个梦想,为了砥行砺志,秦穆公曾专门将宫殿命为“霸城宫”,将境内的滋水河改名为“灞河”。秦穆公的河西之梦,300年后仍在秦孝公心头激荡。

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立说立改立行,颁布了震古烁今的《求贤令》,立志取信于民变法图强。提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国人公孙鞅闻令入秦,建议秦孝公内务耕稼,外劝战死,孝公说到做到,先是封他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后又封他为大良造(秦国最高官职),还把商地十五邑封给他,于是这个位极人臣的“外乡人”有了另一个名号“商鞅”。商鞅新法的施行使秦国国力为之大变,收复河西之地的实力和信心倍增。在商鞅的建议下,秦国联合齐、赵伐魏,收复河西部分土地。为收复河西地区,秦国献公、孝公、秦惠文王三代君主,接续奋斗36年,秦孝公因病而死,秦惠文王继位,重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继续发动对魏战争,最终收复了河西地区。

接续奋斗的家国梦想

秦惠文王的继任者秦武王,曾对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武王死后,其异母弟弟昭襄王立,他在位55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秦国君王。也正是在昭王时期,秦国扩张之剑青锋出鞘。在军事方面,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重视“近攻远交”和“力交利交”等务实性政策的灵活运用,一方面注重巩固后方,稳固巴蜀、消灭义渠,不仅解除了秦国的后顾之忧,也为其对外扩张提供了重要的军事资源。另一方面,不断制造战机,积极东进,先后发动伊阕、郢都、华阳、长平四大战役,在战场上磨砺秦军,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师劲旅,尤其是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他亲临南阳,倾国而出,以命相搏。通过消灭东周,收纳九鼎,向天下宣示了秦欲一统天下的决心意志和雄强实力,对东方各国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成为秦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式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在昭王时期,曾主持过稷下学宫的大学者荀况曾进入秦国进行过一番考察,这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细节。当应侯范雎询问他对秦国的见闻感受时,荀子说:“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在荀子看来,当时的秦国从上至下秩序井然,民风厚朴,已经十分接近“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的国家治理新高度,秦国连续四代都有胜利成果,一跃成为当时的“西方大国”,绝非侥幸。之所以说“荀子入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件事的后续反应,荀子去秦后,他的两位弟子李斯、韩非相继入秦,为圆秦国统一之梦立下不世之功。

梦想与梦想的撞击

面对礼崩乐坏、尪羸疲弱的周王室,当时诸侯国也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谋全域吞天下一统山河者则惟秦人也。当时的楚国尽管“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却从未考虑过并吞天下,只是满足于偏安一隅;有“天脐之国”之誉,坐拥山海之利的齐国,是唯一可与秦国抗衡的大国,但却把祖上“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辉煌业绩忘得一干二净,非但不想联兵攻秦,反乐得看到与秦接壤的各国手忙脚乱,以便从中渔利,沉迷于安逸生活,不思进取。比齐楚两国起步晚,先天条件差得多的秦国,却始终不改家国梦想,在变革中砥砺前行。据说,齐景公曾请教孔子,秦穆公何以成功,孔子说:“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縲紲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伯小矣。”孔子不愧为有远见的学者,他早已洞见和预言了秦国的成功秘诀。

《战国策·楚策》载苏秦游说楚威王时说:“夫秦,虎狼之国,有吞吐天下之心。”楚王亦回答说:“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在《战国策·赵策》“秦攻赵于长平”一章中,主张联合楚魏以拒秦的谋士虞卿也对赵孝成王说过:“秦,虎狼之国,无礼仪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可见,秦国欲并吞天下的梦想在当时已经算不上是什么“阴谋”,简直就是尽人皆知的公开的秘密。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永不熄灭的家国梦想,一统天下的襟怀抱负,也许恰是吸引各国渴望建功立业的纵横之士的魅力所在,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面对纷至沓来的各国卿士,秦人将客卿制度用足用好用到了极致,平台开放、规则明确,致使能者趋之若鹜,关中虽为秦土,却成为天下英雄人才共同出演出彩的舞台,人才集聚效应迅速凸显。

从秦惠文王四年秦国始设丞相一职,到秦二祚而亡,在24位丞相中,有16人出于客卿。非但如此,在秦对外扩张的80余次战争中,由客卿担任主将的高达56次。不拘于俗、不牵于世的处事风格,大胆使用、放心任用的开明态度,使客卿文化在秦国迅速蔓延,最终改变了这个辟雍小邦的国运并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五羖大夫”百里奚本是“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愿往见,行而无资,自鬻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最终“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秦孝公深感国力贫弱,对商鞅言听计从,“极身无二虑”“举国而听政”于商鞅,使秦国步入兵强马壮的快车道。张仪入秦后,于连横外交策略中,善于制造矛盾以分化敌人,充分利用矛盾以收渔翁之利,不断转移矛盾,以求化险为夷,成功离间了当时十分强大的齐楚联盟。楚国人魏冉,向秦王建议启用战将白起,白起一生征战七十多次而无败绩,为秦国开疆拓土,声名远扬做出极大贡献,使人闻秦师而悚惧。秦能并吞天下,客卿与有力焉。作为千古政论名篇的《谏逐客书》,虽是劝谏之文,但其开篇却不啻是一张秦国历代君主吸纳客卿的明细表,是秦国延揽人才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总结。

聚天下之智以攻天下,借天下之力以统天下。无怪乎后人感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也许我们还应加上一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失人。失人则失势,失势则失国。不亦宜乎?

来源:《文史天地》2019年09期    王卫平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