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成名之路:在战火与辍学中踏入文坛

“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这段话在《小团圆》的首尾共出现了两次,煞是显眼。这本张爱玲的遗作,2009年出版时曾引发一时风潮,被认为是女作家极具个人自传色彩的一部小说,真实袒露得几近残酷。

现实中,那个忐忑不安的“大考的早晨”,被一场战争所打断。1941年12月8日,本是香港大学期末大考第一日。这一天,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日军进攻香港。港大被迫停课,更遑论什么考试了。正在港大读大三的张爱玲,亲身经历了香港的沦陷。考前念兹在兹的担忧紧张,一下变得虚无可笑,恰如战后香港所历经的失重状态,个人命运在时代倾覆下变得不值一提。1942年,22岁的张爱玲求学无望,重返上海。她下决心写文章养活自己,踏入文坛。

离家出走,辗转港大

张爱玲之所以对考试如此在乎,原因很简单,因为奖学金。她本是名门之后: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长女。母亲黄逸梵则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思想比较欧化,是当时最早一批出国留洋的独立女性。母亲与典型遗少的父亲张廷重并不契合,在张爱玲十岁时便离婚了。

母亲黄逸梵1926年拍摄于伦敦(左)、1930年拍摄于法国(右)

张爱玲和弟弟,随父亲一起生活。1934年,父亲再婚,娶了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继母对两个孩子较为冷漠。张爱玲从小进的是比较贵族化的教会女校,到了少女爱美的年龄,继母却总让她穿自己带过来的旧衣服,张爱玲倍感耻辱。所以她自称后来变成 “衣服狂”,大概也是源于曾经得不到的强烈心理。1938年,张爱玲和继母矛盾激化,大闹一场后,被父亲关在后院空房几个月,差点死在里边。这段经历后来被她写进了小说《半生缘》中。一次偶然,她得以逃出家,就此投奔了母亲。母亲黄逸梵虽收留了她,但也表示手头很紧张,她现在有两条路:“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

张爱玲选择了后者。她从小受过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长大后上教会学校,英文也相当好。加之她天资聪颖,好读书,1938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英国的伦敦大学。但天不作美,二战迫在眉睫,局势不稳,她只得放弃远赴英国,于1939年转入香港大学就读。

1939年张爱玲的香港大学入学申请表

张爱玲在港大读书时格外用功,功课门门名列前茅。她深知:与父亲关系破裂,他不会给她一个子儿,而倚靠母亲久了,她也曾写过“母亲的家已经不复是柔和的了”。奖学金无疑是上学的最大支持。对考试患得患失的最大原因也源于此。不过,很快,炮火就改变了这一切。

张爱玲笔下沦陷的香港

1941年12月8日,星期一。东方之珠还是一派祥和,电影院场场满座,酒吧间坐满了客人,舞场里的爵士乐奏出繁华绮梦。只是在前两三天,香港政府举行过几次开玩笑般的防空演习。

8日上午,飞机的轰鸣声划过天空,平静被打破了。在战斗机的掩护下,三十六架日军轻型轰炸机空袭了香港启德机场等处。机场附近的一些民房也被炸弹击中。猛烈的炸弹爆炸声和高射炮还击声,一时此起彼伏。同时,日本陆军兵分四路,越过深圳河进攻新界。

张爱玲日后在散文《烬余录》里,生动再现了那段战火浮生。当时,一位女生得知开战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发起急来:“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这个有钱的华侨女同学,是在不同场合都要配好不同行头的。而直接受影响的不是穿,而是吃。“我们聚集在宿舍的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只听见机关枪‘忒啦啦啪啪’像荷叶上的雨。因为怕流弹,大小姐不敢走到窗户跟前迎着亮洗菜,所以我们的菜汤里满是蠕蠕的虫。”很快,食物供给就中断了。

香港大学停止办公,宿舍因无人看管,异乡的学生被赶出来,无家可归。为了解决膳宿问题,张爱玲也随同学到防空总部去报名做防空员。她们领了证章出来就遇着空袭。电车上的一行人,跳下来向人行道奔去,缩在门洞子里。有人被炸伤。人们一时都恍惚起生与死。而警报解除后,“大家又不顾命地轧上电车,唯恐赶不上,牺牲了一张电车票。”

“究竟防空员的责任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仗已经打完了。”香港之战仅持续十八天,就以英军彻底失败、日军占领香港而告终。12月25日,香港总督杨慕琦与日军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当天被称作“黑色圣诞节”。张爱玲写道:“围城的十八天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的难挨的感觉——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人烟雾’。”

战后,母亲失去了联系,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过一段时间的看护。她写到其中一个伤员,尻骨生了奇臭的蚀烂症。疼痛折磨着他,他也折磨着其他的人,整夜不住地叫唤:“姑娘啊!姑娘啊!”终于一房间的病人都醒过来了。“这人死的那天我们大家都欢欣鼓舞。鸡在叫,又是一个冻白的早晨。我们这些自私的人若无其事地活下去了。”

战事停了,但日常的秩序一去不复返。种种场景让张爱玲想起了曾经在书上读到的一战后欧洲“发烧的一九二〇年”。“(大家)像喝醉酒似的。第一,时间又是我们的了——白天,黑夜,一年四季——我们暂时可以活下去了,怎不叫人欢喜得发疯呢?”

吃,突然成为香港人的头等大事。“战后的香港,街上每隔五步十步便蹲着个衣冠济楚的洋行职员模样的人,在小风炉上炸一种铁硬的小黄饼。所有的学校教员、店伙、律师帮办,全都改行做了饼师。”张爱玲淡淡地写道:“我们立在摊头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饮食男女,除了吃,“香港的外埠学生困在那里没事做,成天就只买菜,烧菜,调情……”医院院长担心着“战争小孩”。而“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缺乏工作与消遣的人们不得不提早结婚,但看香港报上挨挨挤挤的结婚广告便知道了。”这大概也直接启发了她,在1943年写出了最知名作品之一的 《倾城之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最终修得正果,“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踏入文坛,一举成名

眼看毕业一时无望,谋生自立不得不提上日程。1942年,张爱玲辍学返回上海,开始卖文为生。因为精通英文,她用英文给《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在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上写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社会生活的文章。

张爱玲素来把散文《天才梦》视为自己的“处女作”。这要追溯到 1940年,她偶然参加了上海《西风》杂志举办的一次征文活动。杂志社先是通知她的文章被评为首奖,结果登报出来时,变为第十三名荣誉奖。这件事让张爱玲多年后仍耿耿于怀。《天才梦》短小精湛,生动刻画出一个分裂的“天才”——张爱玲自己。她三岁会背唐诗,七岁时开始写小说,第二部小说写一位女郎失恋自杀,母亲批评: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但天才的另一面是,极差的生活能力:“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母亲对她说,“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天才梦》预示着她满溢的才华,即将一鸣惊人。最早挖掘张爱玲的,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周瘦鹃。他当时正筹备创刊杂志《紫罗兰》,收到张爱玲的投稿后,“一壁读、一壁击节,觉得它的风格很像英国某名作家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红楼梦》的影响我是深喜之的了。”1943年,《紫罗兰》创刊号上登出了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引起文坛关注。随后《杂志》月刊上刊载了她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这些作品也是张爱玲最为人熟知的一批代表作。其中大部分的故事都设定在香港。香港生活的两年,成为她最初写作的主要资源。“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上海人给了她热烈的回应。张爱玲转眼间红遍上海。她“奇装炫人”的喜好,与她的小说一样让人印象深刻。傅雷化名迅雨,写文章肯定《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张爱玲在1944年又发表了《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多篇小说,还有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达到了创作上的井喷状态。无论从数量还是大众认可度上,都是她一生不再重现的创作高峰。

张爱玲与好友炎樱(左)合影拍摄于1944年

作家柯灵在九十多岁时写了篇《遥寄张爱玲》,回忆“上海沧陷后,文学界还有少数可尊敬的前辈滞留隐居,他们大都欣喜地发现了张爱玲”。他提到,郑振铎曾要他劝说张爱玲,“不要到处发表作品,并具体建议:她写了文章,可以交给开明书店保存,由开明付给稿费,等河清海晏再印行。” 不过,显然张爱玲是让郑振铎失望了。而且她于1944年和胡兰成结婚,后者因替汪伪政权卖命而被定性为“汉奸文人”。

1944年张爱玲为文学杂志拍摄照片

抗战胜利后,风向一转,重庆回来的左派右派都开始“抓政治斗争”。张爱玲识趣地暂且停笔不写小说,去做电影编剧。她编的第二部戏《太太万岁》,成为1947年上海票房第一。这一年,张胡二人离婚。她改编自己小说的《金锁记》,女主角是张瑞芳,电影拍了一半,上海便解放了,最后不了了之。1950年,张爱玲还应邀参加了上海召开的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柯灵回忆,张爱玲“坐在后排,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使人想起她引用过的苏东坡词句,‘高处不胜寒’……”

1952年,张爱玲避居香港,1955年远赴美国。很难想象如果她留下来,又会是怎样一番结局。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去美国的过境卡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人发现在洛杉矶的一间公寓里谢世,死亡日期大约是一周前。生命的暮年,她过上完全离群索居的生活,因染上“恐虱症”,频频搬家,家中几乎没有家具,也没有床。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1944年,张爱玲在自己第一本小说集《传奇》再版时的序里如此写道,兴奋跃然纸上。想想,那时候,竟是她此生最好的时光。

(原标题: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学业中断 转战文坛)

来源:《文史参考》2012年第19期

图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9期     韧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