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翁 | [德国]海塞

月光透过白云的空隙,

把根根竹梢辉映,

波光粼粼的水面,

印着古桥的清晰倒影。

景致幽雅,愉悦人心,

夜色苍茫,万物一新,

景如梦,笔传神,

莫道明月不等人。

桑树下醉倚着诗翁,

他把盏挥笔,狂书不羁,

描绘着醉人的夜色、

舞动的倩影和月光的蜜意。

月如银,云似水,

在诗翁的眼前浮动,

在诗翁的笔下复出;

这稍纵即逝的诗情画意,

被赋予了柔情,

被赋予了灵魂和生命。

这诗情画意,

千古流传以至永恒。

(赵平 译)

赏析:海塞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一位在月光下醉酒赋诗的中国诗翁,实际上是借中国大诗人李白的形象来抒发他自己的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被称为德语文学界“浪漫派最后的一位骑士”的海塞,为李白月下独酌的孤独感深深打动,他似乎在这位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诗人身上找到了同他的浪漫主义精神相通的地方。他欣赏李白的孤独感,更钦佩他描绘出大自然诗情画意的传神之笔。

海塞像以往的浪漫主义诗人一样崇尚自然,企图让孤独的人生在大自然里得到慰藉和解脱,返归自然便是他的理想。尤其月光下的自然美景格外使他神往,诗歌一开始对夜景的描写是:“月光透过白云的空隙,把根根竹梢辉映,波光粼粼的水面,印着古桥的清晰倒影。”这是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的画面,也是海塞的理想境界。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把自己的感情寄予明月,把明月当成像自己一样情意绵绵的活生生的人,与月、影一同歌舞,天我合一,同大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这同海塞返归自然的理想何其相似! 他十分佩服中国诗翁描绘“醉人的夜色、舞动的倩影和月光的蜜意”的能力,大自然在中国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柔情,被赋予了灵魂和生命”,这样,大自然的景色不仅有一种外部的美,而且有一种内在的魅力,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诗人的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与完全的融合”。这样的美,这样的精神境界,才能“千古流传以至永恒”,才能与自然同在。(杨恒达)

 

作者简介:

海塞(1877~1962),德国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南部施瓦本地区的卡尔夫镇,父亲是传教士。他自己开始也在神学院学习,但不堪忍受其教育方式而逃走。当过书店学徒,最后成为自由职业的作家。他于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道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著有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及小说《草原之狼》、《玻璃球游戏》等,在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他对东方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

来源:《中外名诗赏析大典》-CNKI工具书     赵平;杨恒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