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粉彩:皇室雅玩

相较于存世稀少、如帝王般被收藏界供着的元青花,产生于康熙年间的粉彩瓷器就像是婉约低调的公主。它们不像元青花那般霸气外露,却以精致典雅、柔美清丽的气韵让世人瞩目。

这几年,“四爷”雍正在不同的穿越剧和宫斗剧里进进出出,混成了风流倜傥“高富帅”的典型,几乎让人忘了他本来的面目。这个史学家褒贬不一的皇帝,不仅留下了很多传奇和故事,也留下了不少精美的艺术品。

政治史上的雍正皇帝勤勉、刻板、心思缜密、心狠手辣,而生活史上的胤禛却像极了一个诗书之家的公子。他一生追求宋人的生活意趣,对宫廷诸般工艺品的制作均有留意,有时甚至极为挑剔,在审美上喜好淡雅精致、灵动清丽。因此,在他当政时期,宫廷用具和康熙朝的有很大的不同,造型一改顺治、康熙时期的古拙朴重而为灵动精致,色彩则更加淡雅润泽,增加了更多传统士大夫的审美趣味。

雍正款粉彩过枝九桃盘

该盘上的各种色彩都产生了“粉化”效果,有了深浅变化,变得浅淡温润

同时,他对西洋的新鲜玩意儿也有着特别的好奇心。在《雍正皇帝西洋装侧身画像》和《胤禛行乐图册页》的《刺虎图》中,雍正皇帝身穿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贵族服装,头戴假发,这是康熙、乾隆皇帝都不曾做过的。

这种开放的思想也体现在雍正朝的御制用具中。华丽繁复的西洋花草纹饰被吸收进宫廷用具的制作中,自西方传入的珐琅彩瓷器更是备受推崇。然而,珐琅彩的制作原料主要依赖进口,造价昂贵,虽贵为帝王,也不见得件件用具都能用珐琅制作,而粉彩瓷器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内务府的瓷器工匠们在研究瓷胎珐琅彩器具制作工艺的同时,想到了将其借鉴到中国传统瓷器的制作上。在康熙年间,已有一些工匠试着将珐琅制作中用到的白色彩料“玻璃白”涂在景德镇的瓷胎上,利用其对颜料的乳化功能,晕染中国传统瓷器制作中常用的大红大绿的颜料,使之变得浅淡有致、灵动活泼,烧制出色调淡雅的粉彩瓷器。

由于这种技艺源自西洋,工匠们将这种瓷器称为“洋彩”。

雍正年间,粉彩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匠们先将瓷胎在高温中烧成白瓷,再在白瓷上画出图案,用“玻璃白”在图案上打底,再将颜料施于“玻璃白”上,并按需要洗开,然后将画好的瓷器放入600至900摄氏度的炉中烧制完成。由于玻璃白中的砷对颜料有乳化作用,它和颜料融合后,使这些颜色变得浅淡优雅,并有了阴阳向背,不再像以前一样平涂大红大绿。

雍正款粉彩荷莲玉壶春瓶

在整个雍正朝,粉彩瓷器的制作从未停息,但也未曾大量生产,仅供宫廷赏玩。直到乾隆年间,随着工艺的普及,粉彩的产量才多起来。由于制作材料相对便宜易得,而粉彩瓷器的精美程度又不输珐琅彩,因此很快便得到王公显贵的追捧,在景德镇官窑和不同的民窑中传播开来。珐琅彩随之渐渐淡出宫廷,而粉彩工艺则繁荣至今。

在民国初年,才有人给这种“洋彩”瓷器取了一个新名字——粉彩,并沿用至今。

雍正粉彩瓷器存世稀少,珍品主要存于北京和台北的两座故宫博物院。有些海外藏家于晚清和民国时期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了一些珍品,但赝品也不少。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的仿造活动在乾隆年间便已出现,但质量不佳,数量也不多。1840年以后,原本以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为主的古董收藏家群体迎来了新的玩家。他们就是不断涌入中国的西方人。这些人持有大量货币,疯狂购买中国古董,尤其是青铜器和瓷器。由于他们缺少相应的鉴赏知识,这种购买活动便促成了中国收藏史上的第一轮造假热潮。有人专门请景德镇的制瓷高手仿照真的古董瓷器制作仿品,卖给西方收藏者。更高明的是,有人用雍正年间的白瓷重新画彩后入窑烧制,做成老胎新彩的粉彩瓷。用这种方法仿制的雍正粉彩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连北京故宫博物院都曾误藏了一件,后经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仔细研究了好多天才鉴别出来。

康熙五彩灵芝暗花葫芦瓶

五彩瓷器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康熙五彩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色彩对比比明代五彩瓷更加和谐、沉稳。早期的粉彩与五彩差别不大

雍正款珊瑚红地粉彩牡丹贯耳瓶

色地粉彩出现于康熙年间,因雍正不喜欢这种大红大绿的颜色,所以雍正朝色地粉彩非常少见

现代仿制的雍正粉彩盘、碗则等而下之了。新仿的粉彩瓷胎粉白光亮,虽然比雍正时期的瓷胎细腻,却不如其温润;瓷器纹饰绘画精细,却失了几百年前的古意;器底青花书写的“大清雍正年制”款因用电脑照相技术制作,从笔画上难以鉴别,但款色相差很大。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一直都是收藏市场上极为抢手的品种,但由于膺品太多,若非自身有极高的瓷器鉴赏水平,藏家轻易不敢购买。如今,市场上流通的很多所谓雍正官窑粉彩多为民国时期的仿品。偶有收藏历史清晰、品相上乘的雍正官窑粉彩面世,总会在收藏界引起轰动。

来源:《读者欣赏》2013年第02期     木瓜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