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小吃也有大滋味(二)

各种精美糕点占据了中华小吃的半壁江山。摄影 / 沈嘉禄

在前不久热映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不难看出那些个上海大亨们的爱恨情仇,无一不是在餐桌上完成的。从老妈子的一碗汤,到三姨太的私房菜,乃至大亨们“吃讲茶”的茶馆店里,桌子上出现最多的就是杯盘碗筷,一杯清茶,一块米糕,一只春卷……透出的就是浓浓的海派风情与时代气息。

的确,江南是稻米文化的代表地,因此,象征着农耕文明的米糕,从《清明上河图》中的饽饽铺子一路走来,糯软甜香地进入今天的时代,向人们昭告一种值得怀想的生活与礼仪。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时间节点,不少敬老尊老的意思可通过糕点来表示,而平时,糕点也因为丰实的笨拙形象和纯手工制作的珍贵,被青年人重新审视,在边走边吃的过程中,慢慢体悟家庭与族群的涵义。

说起上海的糕团,首先想到的是老字号“王家沙”“虹口糕团店”里的诸多糯米制品——百果蜜糕、赤豆猪油糕、黄松糕、豆沙印糕……自明清至今日,它们依然活跃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其中最具审美价值的是玫瑰印糕,糕身雪白,质地松软,糕皮下面的玫瑰酱隐然可见,衬出表面的老宋体汉字,几块拼起来就可读出店家的字号。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有老师傅做玫瑰印糕的场景,两块模板合龙的瞬间,真让人享受到了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而这其中名气最大的无疑就是“条头糕”与“双酿团”了。所谓“条头糕”,是状如银条的一根糯米条,内里包着细腻甜美的豆沙馅,精致小巧,轻盈灵巧,白色的糯米透着红色的馅料,轻轻一咬,软糯香甜,还微微有着芝麻油的清香,仿佛江南女子的绰约轻柔,令人爽心。而相较之下,“双酿团”则给了人更丰富的口感,咬一口,是豆沙的清香,再一口,又有着“黑洋酥”(黑芝麻拌猪油)的丰腴,每一口都有着全新的感受,令人惊喜之余,又有着大大的满足。一块下肚,满足了味觉享受,也饱了肚子,却又并不感到十分敦实、充盈,真正做到了“点心”的效果,点到为止,称心满意。

追溯起来,糯米糕团应该是起源于苏州、无锡一带水乡,也就是所谓的“稻米之乡”。自明清时代传承至今,甜糯、松软,细腻、精致的糕团,从倪云林、董其昌一路吃到了李鸿章、胡雪岩,乃至黄金荣、杜月笙等“大亨”们,直至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说起有着上海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糕点,莫过于高桥松糕了。松仁、核桃、红枣、蜜枣、莲心等排列在厚厚的糕坯上表示丰足,用于礼赠亲友,它给足了面子。还有定胜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今天在上海老字号点心店“乔家栅”内还能见到它粉红色的倩影,有点羞怯地躲着,作为一种礼俗而存在,是它的价值。老派上海人乔迁新居、祝贺寿辰还会请它出场担当形象大使,取其高兴和长寿的意思。堆起来供在桌上,有形有款,蒸软了吃,在咀嚼中将豆沙与糕粉混合,甜蜜无限绵长。定胜糕以糯米和粳米按比例磨粉后加红曲米制成,埋入豆沙馅,腰细而两头大,形状如木匠师傅拼接木板而用的定榫。据说它起源于南宋的一场战争,金兀术率军进犯苏杭,遭到韩世忠部的沉重打击,正在此时,敌方援军赶到,总共十万人马与韩世忠部对战,杀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此时,苏州百姓送来慰问品,其中就有一种状如定榫的粉红色米糕,韩世忠咬了一口,发现里面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金营像定榫,头大细腰身,当中一截断,两头不成形。”这不正是老百姓在献计献策吗?于是韩世忠按此提示,派精锐之师直插金军牛腩,各个击破,终于大获全胜。因“定榫”与“定胜”谐音,定胜糕由此得名。

桂花条头糕状如银条。摄影 / 沈嘉禄

不得不提的还有城隍庙“宁波汤团店”以及陕西北路上“美心点心店”的一款招牌美食——芝麻猪油汤圆。这是源自浙江省的一款传统民间小吃。传统汤圆分甜、咸两种,甜的以“黑洋酥”为馅,咸的则是纯猪肉馅,一般来说,芝麻猪油汤圆更为著名,汤清色艳,皮薄馅多,加上一丝甜甜的糖桂花味,咬开皮子,香气扑鼻,清甜鲜滑糯,令人难忘。

芝麻猪油汤圆的制作,依足古法,代代相传,首先将上等糯米淘洗干净,再用清水浸涨,带水磨成米浆,装入布袋,扎紧口,压干水分,搓散。再分成若干份加适量清水揉匀,搓成粗长条,再逐一揪成小段。黑芝麻则要求质纯、新产,制作时要先淘洗洁净,沥干炒熟,舂碎,筛尽壳皮。猪板油去筋膜切碎,必须纯净,绝不用任何油代替。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加白糖、碎芝麻等拌透,搓成圆馅心。随后,将小段糯米条一个个搓圆压扁,捏成酒盅形,中间放入拌好的猪油芝麻馅心,随后再捏拢收口搓圆,这样逐个完成后,即成汤圆生坯。然后放入沸水锅,用勺轻轻推动,勿使粘结,待汤圆第一次浮出水面,再加少量水。这种煮法,叫做水飘、水漾。待水再沸起,立即盛起,再各撒上白糖或糖桂花即成。

曾几何时,一碗汤圆,吃的是甜甜蜜蜜,求的是团团圆圆。这种从味觉到视觉,从外形到寓意的深刻内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往美好,渴望团圆,家国安泰,圆圆满满的追求与祝福。

味觉的记忆,总是美好而温馨的。无论身处何方,最令人难忘的,总还是舌尖上存留的美味。而所谓的美味,未必就是鲍参翅肚、山珍海味,或许只是一只小小的包子、一块软糯的米糕……家常味,世俗情,舌尖上的老味道,往往与小吃密不可分。而在今天,口味日趋多元,选择层出不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地方小吃,竟然以不变的滋味,传统的工艺,而获得更多人的青睐与热爱。

从令西哈努克亲王为之叫绝的全色鸡鸭血汤,到老上海人念念不忘的开洋葱油拌面,从弄堂儿歌传唱的桂花糖粥,到一代船王包玉刚毕生挚爱的猪油芝麻汤圆……

煎生煎时先将馒头收口朝上,整齐排列在平底锅里,浇一圈菜油,再洒一碗水,顿时,一股香喷喷的蒸汽冲天而起,无数细小的油珠四处乱飞。

所谓“条头糕”,是状如银条的一根糯米条,内里包着细腻甜美的豆沙馅,精致小巧,轻盈灵巧,白色的糯米透着红色的馅料,轻轻一咬,软糯香甜。

曾几何时,一碗汤圆,吃的是甜甜蜜蜜,求的是团团圆圆。这种从味觉到视觉,从外形到寓意的深刻内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来源:《新民周刊》2017年05期     王悦阳 文化纵横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