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科学家

在女性普遍没工作、没地位,甚至没资格接受教育的古代,却有一个女人不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为一位科学家。

50后和60后的麦霸,都深爱唱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种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是不是听起来很美好?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古代的农村,女人不仅要织布,还常常要像男人一样下地种田。陆游曾经发过一篇头条文章,说他在崇德县看见很多女人脚下踩水车,手上捻麻线,苦到无穷尽。

在南宋末年的上海乌泥泾镇,有一个叫黄四娘的妹纸每天过着这种辛苦的日子。她任劳任怨,纺织技能满级,可是因为从小被父母卖给人家做童养媳,地位卑贱,恶婆婆和渣老公每天对她又打又骂,还不让她吃饭睡觉,百般虐待,甚至想把她卖进红灯区。

黄四娘虽然没有锦鲤保佑,却有一颗勇敢的心。一天晚上,她冒死逃了出来,偷偷藏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商船里。在船主的帮助下,她一路漂泊辗转来到海南三亚(原名崖州)。热情好客的黎族人不仅收留了黄四娘,还毫无保留地教她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心灵手巧的黄四娘也竭尽所能地回报这份善意,对当地的“崖州棉”进行了升级改造,让它成为网红商品。

在三亚,黄四娘还邂逅了真正的人生伴侣宋五哥,夫妻俩的感情融洽,一起度过了很多平静美好的时光。丈夫病故后,她没有再嫁,传说出家做了道姑,因此有了一个很酷的ID:“黄道婆”。

公元1291年,黎族人发动起义,元朝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军事镇压,这场残酷的战争持续了3年,黎族人死伤无数。这里,再也不是黄道婆心中的天堂。

1295年,在三亚生活了40年的黄道婆,乘船返回故乡上海松江乌泥泾镇。很多人以为她会变身钮祜禄·黄道婆,教曾经虐待过她的婆婆和前夫重新做人,可黄道婆却对这两个人不闻不问。或许,对前任最好的报复,就是让自己过得比他好,让他一生一世望尘莫及。

黄道婆一回到家乡,就对当地女孩们开展职业教育,无偿传授棉纺织技术。因为当时海南盛产棉花,所以黎族的棉纺织技术要比江南地区先进得多。没有人比黄道婆更能理解这些女孩们的辛酸苦痛。元朝政府为了推广棉花种植,要求农民用棉布来纳税,所有农家女孩都必须每天不停地织布。可是,由于纺织工具和技术太落后,棉布的产出很少,哪怕终日辛苦,她们的劳动价值也不被男人承认,家庭地位很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没上过一天学的黄道婆,凭借她的聪慧、好学和多年的工作经验开始大胆革新。她发明了专门用来去棉籽的工具——搅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项发明比美国人的同类发明轧棉机早了400多年。她改进了弹弓,让它弹出来的棉花松软、干净。她改造了原来用于捻丝、麻的三锭脚踏纺车,让它可以纺制棉纱。女人用这种纺车,一人可以同时纺3根纱,而这项发明比西方早了500多年。她还将汉族和黎族的纺织技术融合,革新了崖州被和黎锦技术,创造出闻名全国的“乌泥泾被”,现在它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些伟大的历史贡献,黄道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级的科学家”。

黄道婆对世界的贡献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因为她的发明和革新,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兴旺发达,作为纺织主力军的女人因此有了工作机会,渐渐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家庭地位大大提高了。在江南地区的很多家庭,女人当家做主,对家庭决策有发言权,可以选择结婚对象,可以读书……甚至出现了女人纺织赚钱,男人在家做家务的现象,社会因此移风易俗。

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改变生活。黄道婆,这个伟大的女人,用一己之力为很多女同胞打破了封建礼教和社会偏见的壁垒,让她们终于看见天地有多大,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多重要。

来源:《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2019年10期     苏锦瑟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