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粒高尚的种子永存精神的世界

一瞬间,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停止了呼吸。

但这一瞬间,一定会进入历史,因为这粒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长成了永恒。

5月22日13点07分,一颗伟大、高尚而朴实的心灵停止了跳动。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也是笔者所在的西南大学的杰出校友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离开了他深爱的稻田和人民……

这一瞬间像突如其来的一根针,在湖南长沙、在海南三亚、在他生活学习过的重庆,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刺痛了深深敬仰、爱戴着他的人们。结束在南岸和江北的两个工作任务,在手机里纷至沓来的朋友圈悲情中,我终于急速抵达西南大学所在的北碚天生路——这条70年前袁隆平求学时走过的路,这条隆平学长几次回母校走过的路。此刻,这条路在傍晚的阴沉天气中,笼罩着一种少见的肃穆气氛——一个名叫“花雨鲜花”的花店前,排着上百米自发前来买花的学生队伍。在路上时,同事微信告诉我,自中午开始,师生们自发买白菊花前往袁隆平塑像前祭奠,附近花店的鲜花、菊花早已售空,是紧急从附近街市调运来的……花雨鲜花,也是泪雨鲜花。

在校内,32教学楼前,有一尊西南师大、西南农大合并成立西南大学后不久完成的袁隆平塑像。袁隆平抱着一大把谷粒饱满的稻穗,微笑看着人们。22日下午,这里成为学校最拥挤、却最安静的地方,师生们还在源源不断地前来献花、默哀、鞠躬……

朋友圈传来一阵悲情的音乐。人们在转发长沙街道上的情形:湘雅医院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的十里长街,人们夹道送别……很多人整齐地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袁爷爷,一路走好!”

泪光盈盈中,我在思考一个词“为什么”——为什么师生们会自发买空所有花店的菊花去塑像前祭奠?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们自发夹道送别?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人深深地爱着他的祖国,爱着人民。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是很多年前,我读到的新华社一篇有关袁隆平的长篇通讯题目。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攻关的伟大功绩无需赘述。此刻,我相信,很多人们,很多媒体都在追溯他的一系列创新突破和为人类粮食问题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有很多和他有过交往的人正在深情回忆他和自己的点点滴滴。

为什么一个科学家的离去能够引发这么多的人无尽的哀思?最好的回答,还是现场,还是画面,还是事实。因多年在学校宣传部门工作,笔者有幸先后五次面见袁老。

最难忘的是2008年10月27日那天黄昏,天空飘着细雨。阔别母校多年的袁隆平回到合校后的西南大学,因“消息走漏”,去江北机场接袁隆平的轿车驶进西南大学一号门时,已有1000余名师生自发冒雨前来迎接。有不少学生还跟着轿车一路追到1000多米外的桂园宾馆。那一瞬间,纠正了我对“90后”的某种“偏见”,不要以为他们只知道追影星、歌星、网红,其实他们最崇拜的依然是袁隆平这样的知识英雄和科学巨星。

那天,校方以最高的礼仪接待这位受世人敬重、受师生敬仰的校友,原本想安排在五星级的海宇酒店,被袁隆平一口拒绝。他说“我回来就是学生,学生回母校就住学校,只是给我安排一个靠里边的、不要靠路边的房间就是!”

我相信,这个“为什么”,袁隆平做了最好的回答。永远把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永远作为一个“老农民”,永远认为自己“没什么了不起!”

这个“为什么”,早在2004年,央视一档节目就给出了答案——袁隆平获得当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这评价十分精准。就在2008年秋天回母校的第二天,袁隆平院士在学校大礼堂报告杂交水稻的新进展。那时的礼堂还没LED背景,该怎么布置会场?大家莫衷一是。最后采取了我的“策划”——很简洁的一张书桌做报告席。报告席的两边是两幅喷绘:左边一幅是湖南湘绣“禾下乘凉梦”,右边是我在网上找的一幅照片,袁隆平蹲在田埂上,端着一碗白米饭,碗里有几块蔬菜和咸菜,他身后的田里,一个农民正在犁田。我找到了一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嘴里吃着中国的大米,心中装着世界的饥荒!”

这两句话概括袁隆平的精神同样十分精准。他的杂交水稻技术无偿供给世界人民,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在世界多个国家无偿推广。这两句,不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美诠释吗?袁隆平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那幅“禾下乘凉梦”,人们更是耳熟能详。“我现在有三个任务啊,第一个任务,就是超高产;第二个任务,海水稻;第三个任务就是,第三代杂交水稻。”一年前,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示。当时的袁隆平已经九十岁。

袁隆平是永远的追梦人,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典范。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共和国勋章。有记者发现,颁奖的瞬间,他还贴近习近平主席说了几句悄悄话。第二天,他向记者透露,他是在给总书记汇报杂交水稻的新进展。他对总书记说的是“……我还要努力,还要奋斗!”

袁隆平之所以感动这么多人,其实密码就在这里,他是一个奋斗者、追梦人。

他的一生都在做一粒种子的事业。此刻,驾鹤西去的袁隆平应该还原成了大地上的一粒种子,种在他深情爱着的土地,种在无数人的心里。

这粒种子曾经改变我们的物质世界,我希望并且相信,它也能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

来源:重庆日报 2021-05-23     郑劲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