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之名由他而来

白居易在杭州的日子虽然不长,但他片刻不能忘记杭州,忘记西湖。

后来,当好友姚合去杭州当刺史时,他对姚合千叮万嘱,那一湖水一定要保护好,还写了《杭州回舫》寄给姚合:“自别钱唐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与报西湖风月知。”

“西湖”由此成名。

且向钱塘湖上去

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大户人家。他自幼天资过人,16岁便吟出了惊艳大唐的千古名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公元822年的夏天,当时还是左拾遗的白居易被朝廷任命为杭州刺史。刺史,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能够远离朝堂,白居易感到很开心。在这之前,他已经上奏了很久,要求外放,如今终于实现了。

为何白居易要放弃天子近臣的职位,远走外乡呢?书中写道:

“少了那些蝇营狗苟和利益团体的掣肘,他也许能够做一些实事。这也是多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毕竟,后世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杭州此时也已是帝国重镇,但相对于长安、洛阳、建康(今南京)、江都(今扬州)、江陵(今荆州)、会稽(今绍兴)等老城而言,当时的杭州城并不瞩目。”

遥青已接还遮住,可是苏堤几点烟?金毅摄

而另一个让他有所期待的原因是:

“这两年,曾经是好友的裴度和元稹龃龉不断,元稹罢相,目前为同州刺史,有传言说将转任浙东观察使,官署在越州(今绍兴)。而此时,白居易的外放要求得到实现本身就很微妙,当然,相交莫逆的两人同在浙江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经历了3个月的跋山涉水后,从富春江入城,白居易一家终于抵达杭州。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这一路的山水盛景,令白居易酿就了许多经典诗作。

让白居易如愿以偿地成为杭州刺史,是上天对白居易的眷顾;而给杭州选了白居易掌政,则是上天对杭州的眷顾。随着这位“诗人市长”的到来,杭州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

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光山色固然动人心魄,只是白居易到杭州时老天爷却给了他个下马威。

这在白居易走入杭州城的那一刻已有所感觉:这个城里走动着的人,他们脸上所散发出的气息,不是一个鱼米之乡的正常味道。

他从下属处得知,杭州遇上了持续干旱,民生凋敝。坐拥钱塘江、富春江这样的浩荡江水,城里也有西湖,杭州为什么还会发生旱荒?《江南忆,最忆白乐天》一书中,交代了白居易实地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原来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整治,这湖是:一旦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浅到不够灌溉农田;但如果遇到洪涝天气,又会致使湖水泛滥,杭州城里一片汪洋。”

于是,白居易到杭州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西湖。

当时的西湖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湖有些不同,作者在书中有作介绍:

“在与白堤相连的湖东北地区,当时有一个和西湖相通、规模与之相仿的大湖泊,称为下湖。而西湖也曾经相对被称为上湖,但应该是沼泽地貌为主,风光和上湖不可同日而语。明人记载:汉唐之交,杭州城市未广,东北两隅,皆为斥卤,江水所经。”

白居易决定在下湖和上湖之间修建拦湖大堤。尽管反对意见不少,但不同于他诗人的身份,白居易展现了作为政治家的素质,也向同僚展示了他的决心和魄力。他把计划和前景一一呈现,这种解释也让人们相信:

“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是可以实现的,因为白居易和他找到的水利专家对此作了细密的测算,并曾带着下属们实地勘察。设想中的一些细节同样具有说服力,比如说在拦湖堤坝的南北各设大水门,一旦启用,则提前规定有关供水手续,采用当天申请当天有效的办法。此外,在湖水放水的情况下,把位于东北的临平山脚下的鼎湖之水引进官河……”

在治理西湖的同时,白居易还疏浚了40年前杭州刺史李泌所开的六井,解决了杭州百姓饮水难的问题。

一连串的民生困扰得到解决后,白居易才缓下步调,享受杭州城的美景。牵马漫步于白沙堤上,一首让湖山增色的《钱塘湖春行》从口中吟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很多年后,由于杭州地理环境的改变,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那条堤已经湮没。但人们没有忘记这位刺史,于是索性将错就错把白沙堤称为白堤。

而西湖的美名,也随着白居易一首又一首的诗词的传播而开始远扬,逐渐成为江南名湖,世界名湖。

取得两片石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公元824年5月,53岁的白居易即将离开杭州。

杭州城的百姓对这个一心为民的刺史自然是依依不舍。作者在书中再现了白居易离开杭州时万人相送的情景:

“涌金门外,西湖边上,挤满了要为他送行的百姓,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吆喝,人们扶老携幼,提着酒壶为他送行。根据记载和杭州市民的口口相传,这一幕在当年送别李泌时也曾经出现过。

白居易是容易感动的人,一开始他站在车辕上,挥手向百姓们致意,后来看看实在不能推辞,索性下了马车,缓缓走着。他又是个性格爽利的人,百姓敬上的酒,小杯大口他来者不拒,白发老者,垂髫小童……在杭州人民的夹道相送中,从涌金门出发至江边官道,区区两里,白居易他们的马车走了一个上午。白居易有点醺醺然,不知道是因为酒还是因为百姓的热情。”

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刺史3年,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多首诗的宝贵财富。无论是杭州的民生工程,还是对杭州的文化传播,白居易的成绩斐然。

但他离开杭州时,却和来时一样,一驾马车,简简单单。他把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官俸都留给了官库,唯一带走的,是西湖边的两块石头和孤山寺的一只仙鹤。可他觉得自己为杭州百姓做得还不够多,回洛阳后,在老友刘禹锡面前深深自责:

“白居易递给刘禹锡的,就是流传到后世的《三年为刺史》,共两首,诗写得隽永,但又浅出,一首是:‘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另外一首是:‘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第一首很谦虚,好像午夜梦回,醒转时,突然想知道他所思念的地方有没有人思念他;第二首却是一种自责和辩解。”

白居易在杭州的日子虽然不长,但他片刻不能忘记杭州,忘记西湖。

后来,当好友姚合去杭州当刺史时,他对姚合千叮万嘱,那一湖水一定要保护好,还写了《杭州回舫》寄给姚合:“自别钱唐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与报西湖风月知。”

“西湖”由此成名。

当姚合杭州刺史3年任期结束归来时,白居易在招待姚合的家宴上,带着对杭州的日夜牵挂和无法回去的遗憾,吟诵出了让杭州人民深深动容的不朽诗篇——《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一年,白居易66岁,身体已经老迈衰颓,他重游的想法只能在梦中实现了……

来源:《文化交流》2020年第12期    叶璐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