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朵朵,每一瓣都做好了迎接寒霜雨露的充足准备,难怪自古文人对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偏爱。
穿越千年,诗人笔下的菊花如今依然灵气十足。瞧,那摇曳在秋光秋色中的菊花,散发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用心谛听,你就能听到花瓣在诗行里绽放的声音……
漫天落叶的季节,若是能够剪藏一段被定格在古诗词里的秋天,轻轻地吟咏,定会是别有一番趣味!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秋菊”中细细品味诗意之秋,为我们的生命添一抹恬淡静美。
01 满城菊花散发直冲云霄的香气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整个长安城弥散浸透着秋月菊花的阵阵香气,遍地都开满了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全唐诗》仅存黄巢诗三首,其中两首皆咏菊花,看来百花中唯菊花独得黄巢垂青。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天,有登高赏菊的习惯,佩茱萸囊以避邪,饮菊花酒以长寿,并插菊花与鬓上。久而久之,这一天也就自然成了菊花节(作者写九月八是为了押韵)。这个节日里自当是菊花开的最火热最美的时候。其景象甚为壮丽。
02 对菊花的偏爱之情表露无遗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全诗表达出诗人对菊花由衷地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
03 远离世俗吐露幽香的寒菊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诗中句句都写出“菊”的秉性:不愿与百花凑在一起,献媚东风,只独自在秋霜疏篱中绽放。宁可抱香而死于枝头,不愿落在北风之中。菊的这一形象描写正是诗人的自况。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饱含着诗人的爱国之情。宋灭亡后,诗人一直过着寄炊于人的乞丐式生活。他终身不娶,矢志复国,坐着和睡觉决不向北,一听有人讲北方话,捂着耳朵就跑,与元政权格格不入。这不正是菊的宁可抱香而死,不愿落在北风之中的秉性吗?
菊的这种以一而终的节操正和诗人不屈服元朝的高贞品格相契合,表现了诗人自觉为国受难的忠勇精神。正因为如此,这首咏菊诗在众多的同类之作中,显得别具风采,增加了菊花审美价值的新内涵。
04 遥望菊花开放的全盛景况
奉和鲁望白菊
【唐】皮日休
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
蕊香亦似浮金靥,花样还如镂玉钱。
玩影冯妃堪比艳,炼形萧史好争妍。
无由擿向牙箱里,飞上方诸赠列仙。
赏析:从远处看,洁白的菊花变成了“千点”,与弥漫在空际的清冷的烟霭互相映衬,别有一番朦胧而又清雅的韵致。花的香味,不仅具有华贵的脂粉香,还具有美人细嫩的肌肤的质实的感觉,而花的形状又恰似雕刻过的玉钱那样洁白精细,通体透明。
此篇虽句句写菊,却无一字直露,不着一白字,而白色菊花的素雅形象,神圣气质全出。通过“浮金靥”、“镂玉钱”、“玩影”、“炼形”等出奇的词句,步步烘托,不失为一篇生动形象的咏物唱和佳作。
05 道不尽对菊花的赞赏与迷恋
和圣俞庭菊
【宋】苏舜钦
不谓花草稀,实爱菊色好。
先时自封植,坐待秋气老。
类妆翠羽枝,已喜金靥小。
严霜发层英,益见化匠巧。
摇疑光艳落,折恐丛薄少。
一日三四吟,一吟三四绕。
赏专情自迷,美极语难了。
得君所赋诗,烂漫惬怀抱。
朗咏偿此心,清樽为之倒。
赏析:苏舜钦是北宋诗坛一位影响很大的诗人,他与梅尧臣都是富于开创精神的作家,又都是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中坚人物,故时称“梅苏”。
对菊饮酒,好友相见,是不能无诗的。诗人写菊花姿态的几句很是奇特,从种植到开花层层递进,幻化自如,有如电影中花开的高速镜头,从封植、叶茂、含苞、初发、吐艳,乃至金灿灿一片,似在须臾间,有如童话,这写法不仅新颖独特,且造型力、画面感都很强。
来源:整理自CNKI工具书 看典诗词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