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黑”颜色礼仪与民族文化交往

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中,不同颜色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色彩的特殊定义,既能反映出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又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性格色彩和精神风貌,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关乎民族尊严。

因此,各国、各民族间的交往,特别是文化交往方面,如果参与各方能够对颜色礼仪给予特别的关注,即无异于关注他国、他民族的文化习俗,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进而在民族之间,亦或个人之间的往来关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良好的效果。相反,一旦对这种礼仪文化缺少了解,或是稍有疏忽都可能使民族间的文化交往陷入困境,使双方的行为目的产生歧义。

从中国人的欣赏角度上来说,红色是独一无二的主流性颜色。从古至今,红色在我国即代表喜庆,吉祥,热烈。从中国新年的第一天开始,红色即丰富着中国人的生活:红色的爆竹、红色的春联、红色的衣着、红色的旗帜……

中国文化和文明起源于农耕文化,对太阳的崇拜体现在对红色的欣赏之中,红色可以象征权威,红色可以祛除邪祟……如果选择给中国人送礼物,红色的包装是首选。在中国,就连红色的梅花也被赋予了国家精神和民族气节。

而同样是红色,其他国家、民族的人们可能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同。一些亚洲国家,会认为红色过于夺目,理由在于红色属于三原色之首,而一些较崇尚含蓄的民族则更加倾向于不够引人注目的杂色,而把红色居于配色的位置(如日本、韩国的国旗)。

西方各民族对红色也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在西方,通常意义下的红色与“血与火”的联想密不可分,因此红色往往与战争、危险、权力、决心、热情、爱情相关联。由于西方人认为红色可以增强人的精神紧张程度,更多地把红色运用在起警示作用的标志上,如红灯、火警标识,以及刺激人们购买欲望的商店价签。

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国旗上,红色代表着革命、勇气以及抗争的决心。一旦红色出现在私人物品中,则更多地象征两性关系。在英美等国,红玫瑰在情人节以外的日子可以由异性拜访时赠送而不产生歧义。然而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一旦一般关系的异性朋友送给女主人红玫瑰,就会使男女主人尴尬异常。

在另一些西方民族的观念里,某些特定场合的红色运用则含有挑逗的意味和欲望的色彩,如红唇、红指甲、印有红色衣着女郎的招牌等等,因此,在这些场合下对红色的运用一定要慎之又慎。

白色是汉民族传统上一个比较禁忌的颜色。在中国,白色很少被用在正式场合,特别是喜庆的场合。中国的白色一直与葬礼相联系,人们想到白色,就会想到披麻戴孝,纸钱,灵车……阴森恐怖的场景往往充斥着白色。

在中国的戏剧中,白色脸谱代表奸邪。白色特别容易引起老年人的忌讳,汉民族的礼仪中,女孩子是不可以头戴白花的。一旦如此,就会被长辈呵斥,认为是“提前戴孝”,非常不吉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现代中国人对于白色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宽容态度,甚至引进了一些西方民族对于白色的认同。

在婚礼上,往往会先有一个现代的婚礼:新娘身着白纱礼服,新郎身着西装出席。但在宴会上,还是会以红色为主色调进行换装,新娘艳丽的红旗袍是宴会上最亮丽的风景。甚至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还盛行着除了新娘,其他女子在婚礼当天不能穿红色的风俗。

然而,西方人普遍把白色视为纯洁的颜色。认为白色象征光亮、好行为、忠诚、纯净、贞洁以及完美。白色同时象征安全:所以西方人将慈善机构、天使的色彩、医护人员赋予白色。一些亚洲国家也崇尚白色,认为白色代表整洁与单纯。

唯一例外的是现代西方人对肤色的认识:现代西方人已经从崇尚肤色白皙转变为崇尚健康色。然而,自古中华民族就把女孩子面色白皙视为美丽的标准之一:早在《诗经硕人篇》中就形容女子“肤如凝脂”,古语中的对读书的附带好处也形容为“书中自有颜如玉”。

而在现代多数西方人看来,被夸赞肤色纯白并不是褒义。在北美、欧洲的化妆品柜台,最难找到的就是美白类产品。即便有,也是针对亚洲人需求的。现代西方人为追求“健康色”、“巧克力色”、“小麦色”、“蜜色”的肤质,不惜竞相采用日光浴,这成为白种人皮肤癌高发的原因之一。

在西方,只有有钱人能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度假,享受温暖的阳光、沙滩、海洋和健康的肤色。而薪酬较低的温饱一族,只能坐在家中主要以看电视打发时间,很少户外活动才会肤色偏白。因此,对富裕生活的向往,造就了西方人肤色上逐渐远离白皙的观念。

在文化交往之中,也要了解东西方对白色赋予的不同意义,从而掌握馈赠与赞美的技巧,掌握这些肤色密码,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黑色在汉民族的传统颜色定义中,更多的是褒义:京剧中的包拯脸谱,黝黑的面孔象征铁面无私与刚正不阿,与白色的奸佞谗臣相比对。随着时间的发展,黑色与土地的联系越加密切,黑色也渐渐发展为农民的色彩,仿佛耕田苦种,艰辛劳动就会肤色较黑。中国人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养尊处优,富家子弟才会皮肤白皙,否则皮肤必然偏黑。

现代西方礼仪中,黑色代表权利、优雅、正式、死亡、邪恶与神秘。在正式场合中,东方人往往引入了西方人对于黑色代表“优雅、正式”的观念。

在我国的许多面试现场,可以看到面试候选人身着黑西服白袜子的场景。这些候选人所忽视的正是黑色的另一面:过于正式甚至趋于恐怖与恫吓。

在外资企业的招聘场合,一身黑色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仅是含蓄与优雅,相反更倾向于顽固与死板。黑色礼服更适用的场合是葬礼及非常严肃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穿着黑色,会给人以小题大做的印象。

与非洲民族的文化交往中,对涉及黑色的话题和点评特别要多加注意。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普通人汉语话题中对“黑”的褒贬,都可能伤害到其他一些民族人民的感情。

在国际社会中,正式场合人们对所谓“黑人”已经用“非洲人”所取代。我们时而听到的中文“黑人”称谓,在西方往往被冠以“非裔美国人”、“非裔英国人”……而公开场合指点他人为黑人,则有种族歧视之嫌,指点他人者甚至有可能因此被起诉并承担后果。

随着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成功,在许多国家,对深色肤质的崇尚又引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许多西方民族眼中,皮肤较深代表着健康、健美甚至时尚。因此,即便是在国内,在与非洲籍或非裔人士的文化交往中,要格外重视对对方的称呼及对方肤色的措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错失建立和发展双方友谊的良机。

在实际的各民族文化交往中,即便是同一国家,同一地区,不同的人群对于颜色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本文限于篇幅,只选取了三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颜色。而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各种颜色含义的理解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颜色礼仪关乎文化交往,关系民族发展。随着现代国际社会交流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同对民族礼仪固有性的保留和国际礼仪统一性的维护。各民族颜色礼仪既存在相互渗透,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正是由于矛盾甚至冲突的出现,才促进人们进一步研究民族礼仪,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并通过沟通交流来完善自身礼仪文化的包容性,提高民族文化的基质和丰富性。

颜色礼仪与文化交往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生存技能之一,掌握不同民族的色彩密码,就掌握了跨民族文化交往的钥匙。

来源:《世界文化》2009年05期   王敏雁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