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故事 | 宁为俎鱼,不为天龙——白煮淮鲇的传说

那是在历史学上称之为“传说时代”的时候,神州大地洪水泛滥。受舜帝之委托,大禹开始治理水患。全国被划成了九个州,要治理的水患为九条(弱水、黑水、黄河、渭水、洛水、济水、淮河、汉水、长江),其中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四渎”:即“淮河济”,也就是现在的长江、淮河、黄河和济水,此四水全与海通,所以称为“渎”。因其中治理淮河是最重要工程,所以大禹就想到了淮河之滨最能干的部落淮楚,其首领名叫益。

淮河流域住着淮楚部落,是东夷族一支。淮楚人掘水井作灌溉之用,发明弓箭所向无敌,因此族力大增。听说要治理水系,让属民永保安康,益一口答应,第二天,益即挑选出本族百名神箭手随他与大禹出征桐柏山。

桐柏山是淮河的发源地。要修整淮河当从这里开始。大禹与益率淮河百名神箭手殊死战斗,一路奋进,最后遭遇了淮涡水怪无支邪。无支邪长得青面獠牙,混身绿毛,面目似猴。无支邪一声令下,风起电闪,石滚树摧,一时间乌云漫天。大禹队伍阵角有些乱了,这时益一声令下,百名神箭手跃出方队,一十箭,千箭齐发,顿时,木石风电各带其伤,落荒而逃。益又满拉弯弓,一箭射去,正中无支邪肚脐。大禹抓住战机,催马疾进,生擒了无支邪。天顿时晴了,暴雨也停了。大禹的大队人马班师回朝,在路上,无支邪就被带上铁锁脚镣而沉入了淮河之尾,洪泽湖之首的龟山脚下。在现在淮安的龟山还有无支邪井等遗迹。

治水成功,大禹向舜帝复命,舜帝当然对其大加表彰。这时大禹说了一句话:“非予能成,大费为辅(不是我一个人能成功的,益辅佐功劳很大。这里的“大费”是益的另一个叫法)。”最后,大禹向舜帝推举益为自己的接班人。可这时益说:“修水惩恶,只为民生。我有心安民,却无志称帝。”说完,他拜别舜帝,回归淮河。

大禹知益是人才,当然不能让他轻易离去。他请舜帝下旨:如果大禹不能让淮河尽头的洪泽湖沸腾,那益就能回归自己的部族成百姓。如果洪泽湖沸腾了,那只有益敢跳进去才能不接禹的班为帝。

圣旨到了,半人半神的大禹做起法术,洪泽湖顿成一锅开水。他的本意是让益知难而退。孰料,接旨后的益,义无反顾,竟纵身跃入了沸腾的洪泽湖中。他最后留下一句话:“宁作俎鱼佐餐百姓,不做真龙耀武扬威。”顿时,他的身躯化作成千上万条长着两条鲇须的淮鲇。它们个个黑里透红,高贵无比,又个个视死如归。

淮人自此后称此鱼为淮鲇,便有“白煮淮鲇”一菜,以显示对自己祖先大义凛然的敬重。“白煮淮鲇”经代代相传,已为淮扬菜“淮白系列菜”中的头牌菜。此菜做法并不难,淮安百姓家家会做。此菜的关键点在于“鱼跳沸水”和一个“煨”字:选出一条或多条淮鲇鱼及小菜心、虾子等作为原料,先将鱼洗净,待沸水后鱼入锅,但略烫去黏液即可。再锅上火,热油加葱、姜、蒜、虾及鱼和清水,大火煨至汤浓白,再加入调料、菜心烧开,撒上胡椒面而成。

由于“白煮淮鲇”汤乳白浓稠,鱼细腻鲜嫩,食来美不胜收,所以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吃后有诗:“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明日淮阴市,淮白清几许”。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初食淮白鱼》诗中云:“淮白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宋代文学家梅尧臣则赞道:“头尾接清淮,淮鱼日登网。吴地莼羹美,楚糟增味爽。云谁得嘉贶,曾靡独为享。乃知不忘义,分遗及吾党。”由此,“酒炊淮白鱼”名声大振,也成了南宋宫中的名品。

来源:《饮食科学》2007年02期    王卫华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