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到殖民:荷兰航向东印度

它以商人之姿出场,又紧握手中的枪炮弹药,从贸易到殖民,从交易到征服,在血路之中驶向了伟大的航道,船舱内满载的是香料、丝绸、瓷器、棉布。

17世纪,荷兰凭借“大肚子”福禄特帆船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7世纪,荷兰凭借它特有的“大肚子”福禄特帆船,取代葡萄牙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这个时期,荷兰通过无可匹敌的东印度贸易,累积了大量财富。当时的一幅名画记录下这个“黄金时代”:画作的中心,坐着一位傲视众人的女神“阿姆斯特丹”,其右手放在地球模型上;众人环绕着她,而满落一地的物品可能都是来自东印度的船货。

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只花了20年,就完成了葡萄牙上个世纪没能完成的梦想:几乎垄断香料贸易。香料之中最具价值的丁香、肉豆蔻和肉豆蔻干等,盛产于印尼东部的马鲁古群岛(也被称为“香料群岛”)。但是在那里,没有人歌颂荷兰的黄金时代,因为荷兰的财富,泡过他们的血。

香料群岛南边的班达岛上,收藏了一幅记录“帝国与掠夺、原住民与鲜血”的油画:画的正中央,一名持长剑者准备砍杀面前被反绑着跪地的壮士,地上已有若干头颅,身后还有同样装束者挥舞着利剑。画面右手边,两名包着头巾的妇女哭着求饶;左手边一名拿着火绳枪的西方人,应该是这场杀戮的指挥者;远景处,象征贸易的船只在海上航走,与五颗被插在长柱上的头颅位于同一视线上。

然而,荷兰航向东印度的过程,并非像两幅油画所表现的那样黑白截然两分。

“咸鱼翻身”的荷兰

17世纪以前,荷兰不过是被西班牙统治的一个地区,甚至只是一个省(“荷兰省”)的名字。它为什么能在16世纪末崛起,不只打赢了独立战争,而且几乎抄没昔日海上帝国葡萄牙的地盘,取而代之呢?

被称为“低地国家”的荷兰,有一半国土海拔低于1米,甚至有1/3低于海平面。如此的低湿地区并不适合发展农业,驱使许多早期的荷兰人从事渔业或是船运业。而在1550—1700年全球“小冰期”期间,因挪威沿岸结冰,大量的鲱鱼群向南游到了荷兰海域,造福了荷兰的鲱鱼业。

早在14世纪,荷兰人就摸索出了腌制鲱鱼的技术:用一把小刀去除头尾、切开鱼肚,取出内脏,用盐腌制鱼身,保存期限可达一年。这门现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技术,却让荷兰得以向外出口鲱鱼制品,在16世纪积累起巨额财富,在17世纪初有足够的资本投入远洋事业。

不过,16世纪末以前的荷兰人对远航可能没有太大兴趣,因为他们可以从伊比利亚半岛取得腌制鲱鱼所需要的盐、购买有高度市场需求的东印度香料,再转运至波罗的海沿岸贩卖。同时,荷兰也将自产的纺织品和北方的谷类产品、木材卖到南方。对于当时的荷兰人来说,既然还有钱赚,就无须冒险离开欧洲。

但历史并未容许荷兰人在欧洲悠游太久。

受16世纪初宗教改革的影响,许多荷兰人皈依了基督新教,却因被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而生活在天主教政权的威胁下。宗教间的长期矛盾,加上西班牙企图派兵镇压新教徒,引发了长达80年的荷兰独立战争。1579年,荷兰加入反对西班牙的乌得勒支联盟,被认为是现代荷兰的开始。

两年后,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继承葡萄牙王位,自此荷兰与西班牙间的冲突,延伸到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战争的影响,不只是荷兰与西、葡间贸易的中断让荷兰船只失去在伊比利亚半岛靠港的权利,更重要的是,1585年西班牙拿下安特卫普(今属比利时)后,居然让城内的新教徒毫发无伤地离开—这个罕见的宽容决定,让“贸易枢纽”安特卫普的大量新教商人得以来到阿姆斯特丹,使后者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于是,有着优良航海文化,并靠着鲱鱼经济逐渐壮大的荷兰,因为精明商人从香料中嗅到了商机,终于壮大了向东方世界航行的野心。1595年,由四艘船组成的船队绕过伊比利亚半岛,前往东印度,回来后虽然利润不算丰盛,但自此拉开荷兰黄金时代的序幕。

商人先行的殖民帝国

1601年,荷兰已成立六家远洋贸易公司,并派出了14批船队前往东方。因为远洋航行倚赖季风,这些船队几乎在差不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又在差不多的日子将货物倾入荷兰的市场,高度竞争的结果很明显:利润下滑。

1602年,荷兰政府透过国会,让六家公司联合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简称VOC)—世界上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设置了6个分部,分别位于阿姆斯特丹、密德堡、荷恩、恩克华生、戴夫特以及鹿特丹,并由各分部派出的代表组成“十七绅士”,秘书处设于海牙。荷兰东印度公司取得了荷兰政府的特许,垄断与东印度之间的贸易。

此外,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指派了一个总督,其权威极高。其中一任总督曾说:“祖国的绅士在那里做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决策,但是我们在这里基于自己的良知下判断。”

而这家由国家催生的公司,不只在政治和军事上受到荷兰政府支持,甚至具有“准国家”的性质:它获准以国会之名任命总督、招募军队、搭建堡垒,也可以与当地的统治者缔结条约。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坚炮利,再加上国家做后盾,让荷兰的船队可以迅速取代葡萄牙在亚洲海域的地位。

接下来将近两百年里,在派往亚洲的船只数量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荷兰匹敌。1600—1609年,荷兰前往东印度的船只达到76艘,超越了葡萄牙的71艘;1602—179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前往东方的航行达到4721次,而当时海上贸易实力居次的英国,才2676次,即便加上后起之秀法国的1455次,也超越不了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毕竟是一家公司,殖民并非它原初的宗旨,大部分荷兰商人对赚钱的兴趣也远大于扩张领土。“十七绅士”曾警告亚洲的总督,公司必须避免昂贵的战争,而且对公司来说,如果获取利润没有经过不法手段和暴力方式,将是一种荣誉。

不过,亚洲海域的贸易并没有遵循“十七绅士”的和平宣示。也许亚洲的事,是交由“总督的良知”来判断,但很多时候,这些总督的良知并没有搭上前往亚洲的航船。于是,荷兰殖民帝国的很大一部分,就由这些商人“打”了下来。

血染的黄金时代

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第四任总督科恩(Jan Pieterszoon Coen)刚上任,便不顾公司高层反对,打下了爪哇岛万丹王国旁的小渔村雅加达,将之更名为“巴达维亚”,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据点。

确立贸易据点后,科恩便致力于为公司垄断丁香和肉豆蔻这些上等香料的贸易。为此,科恩很快就看上了班达群岛,因为那是当时肉豆蔻的唯一产地。

班达岛上的画作,记录的正是1621年发生于班达岛上的杀戮事件。因为那一年,科恩率领了包含87名日本佣兵在内的2000名士兵登上班达岛,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岛上约1.5万名班达人展开杀戮,最后仅留下数百名活口,送到爪哇岛当奴隶。

科恩因而被称为“班达的屠夫”,但他却同时被荷兰人视为“英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雷厉风行启发了他的总督后辈,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未来近两百年间,行为举止有时更像是一支“军队”。

除了征服巴达维亚(雅加达)和香料群岛,荷兰人还在1623年于台湾南部建立据点“热兰遮城”,作为对中、日贸易的重要转运站;又对斯里兰卡发动血腥的战争,历经20年最终拿下获利庞大的肉桂专卖权;随后,在印度南边建立数个据点,与英国抢夺棉织品的生意;1669年再拿下望加锡(今日印尼南苏拉威西),掌控了亚洲商人们交易香料的集散地;1682年把英国人赶出爪哇岛西端的万丹,取得万丹贸易的垄断权。

称霸了亚洲海域之后,荷兰自然不会放过在美洲的利益。因此,除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外,荷兰也在1621年成立了“荷兰西印度公司”,并在南大西洋的两岸建立据点,主要从事“奴隶贸易”—将在非洲买来的奴隶,卖给加勒比海和巴西的农场主。1652年,荷兰人在非洲南边的好望角开垦,建立开普殖民地。

17世纪,无疑是荷兰人的世纪,几乎每一个物产丰饶之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荷兰人的行径从科恩身上可见一斑:他们不只名闻遐迩,同时也恶名昭彰。

除了班达惨案,荷兰殖民者还制造了好几个著名的杀戮事件。1636年,荷兰人在台湾外海的小琉球,制造针对原住民的“拉美岛事件”,导致约300人死亡、300人被送往台湾为奴;1652年,为镇压台湾汉人农民起义(“郭怀一事件”),荷兰殖民者杀害了超过4000个农民(另一说为1万人)。

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因惧怕在巴达维亚的华人势力,计划将过多的华人送往斯里兰卡做苦力。不满的华人欲起事自保,最终因走漏风声,被巴达维亚当局先发制人。在这起“红溪惨案”中,城内超过1万名华人牺牲。

荷兰在17世纪确实创造了不少成就,它不仅累积大量财富、促进东西方世界的交流,更是西方得以迈向现代的一段重要历史的当事人。它以商人之姿出场,又紧握手中的枪炮弹药,从贸易到殖民,从交易到征服,在血路之中驶向了伟大的航道,船舱内满载的是香料、丝绸、瓷器、棉布。

这是它的血路盛世,也是它血染的黄金时代。

来源:《看世界》2019年11期      温赛博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