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白鹿皮币是与非

中国早期钱币种类丰富,几乎囊括了世界钱币史所包含的钱币的各种形态和材质,如贝币、布帛币、金属币、纸币等等。其中,有一种钱币由于发行时间短、发行范围有限而鲜为人知,那就是皮币,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白鹿皮币。白鹿皮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货币?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白鹿皮币?白鹿皮币为什么寿命短暂?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有什么影响?

皮币古已有之 非汉武帝首创

其实,汉武帝并不是皮币的发明者,把兽皮作为货币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1975年2月,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出土了一批西周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器的铭文上就记载了周共王时期(距今2900年左右),卫国贵族裘卫与炬伯进行了一宗土地交易——裘卫用玉器(璋)、赤色虎皮(赤虎)和有纹饰的牡鹿皮(麀贲)等宝物交换了炬伯的土地。这里,赤虎、麀贲是珍贵的毛皮和精致的毛皮制品,都可以看做是早期的皮币。

而文字记载还可见于《管子》。《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管子·五行》篇中讲道:“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意思就是拿出皮币,命使臣奉行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好于各国,让所接触的国家都能和睦相处。这里记载的时期距离现代大约已有2700年了。《史记·平准书》中也记载:“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意思是说,古代有皮币,各诸侯用来聘享。这说明,皮币不仅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易的货币,也用于聘享这种礼仪活动,并且已流传多年。

由于皮革耐磨和不易腐烂等特点,作为交换的媒介比其他物品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当时的皮币多为虎皮、鹿皮,非寻常之物,因其稀少更而显珍贵。但最终,由于它的不可分割和不易携带的局限,不得不在竞争货币的行列中退了出来。

汉武帝推行的白鹿皮币则把皮币推向了其货币生涯的顶峰,书写了货币发展史上奇异的一页。

财政紧张是发行皮币的主要原因

汉武帝推出白鹿皮币是有其政治、经济和军事背景的。

在经济方面,汉兴之初,币制混乱,铸币权失控,宗室贵族、大臣、商民纷纷“因山铸币”并在自己的属地内发行。史料记载,汉宗室吴王刘濞在豫章(今南昌附近)铜山铸钱,汉文帝宠臣邓通在蜀严道开铜山铸钱,当时人称“吴邓钱布天下”。而富商乃至百姓私下铸钱的更是数不胜数,汉元鼎年间禁止郡国铸钱,当时因为违禁铸钱而被杀的有上万人之多。政府不能牢固掌握铸币权,私钱泛滥流行,严重干扰了西汉初期的经济发展。于是,早在汉文帝时期,币制改革就已经在缓慢地进行了,汉武帝更是多次进行币制改革。

除了改革币制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经济措施。比如,他通过盐铁官营,将当时最赚钱的行业从豪强和商人手中夺回到政府手中;他通过平准均输,即由政府调剂运输和平抑物价,防止豪强和商人从中牟利;他通过算缗告缗,即以征收财产税的方式剥夺豪强和商人的财产等等。尽管这些措施施行的时候困难重重,后人对此也褒贬不一、颇有争议,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充盈了国库,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也解决了军费困难的问题。

自古以来,经济与政治和军事互为掣肘,向来是分不开的。在政治上,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这是为世人所公认的。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大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但是,自汉初以来,北方的匈奴频频侵扰边境地区,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北方边境的安宁。于是,汉武帝着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公元前133年,30万汉军在马邑附近设围伏击匈奴,由于被匈奴识破而未能遂愿,汉与匈奴的关系公开决裂,并由此揭开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9年的9年间,汉武帝先后三次派遣卫青、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迫使匈奴远徙北方,渐趋衰落。汉武帝终于赢得了边境地区的安宁。但是在对匈奴的战争期间,劳师远征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使中央财政面临严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希望有钱的贵族和富商能主动拿出钱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但是那些坐拥巨额财富的宗室、诸侯贪婪自私,为富不仁,谁都不愿意从自己的腰包里往外拿钱,这不能不让汉武帝恼怒。于是,在汉武帝的授意下,御史大夫张汤使出绝招,对诸侯王和贵族发行特殊货币,即白鹿皮币。

皮币背离了实际价值

但是严格说来,汉武帝推出的白鹿皮币,实际上并不是一次币制改革,它仅仅是一项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权宜性措施。因为,白鹿皮币的面值与其实际价值完全背离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古时百姓是不可以养鹿的,鹿是供天子、贵族狩猎娱情之物,只有天子和王侯贵族的园林才有豢养,而当时皇宫的上林苑里就养育着大量的鹿群。鹿群在繁衍过程中,发生比较罕见的变异现象,出现了极少数的白鹿,如同现代的白虎、白蟒一样。自然,白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根本就无法仿制,因此用白鹿皮作币材再合适不过了。

物以稀为贵,白鹿皮币自然价格不菲。《史记·平准书》记载得很清楚:“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意思是说,一平方尺大小的鹿皮,边缘用华丽的刺绣装饰,身价就一跃而升至40万钱,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那么,40万钱究竟有多少呢?据《汉书·货殖列传》记载:“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有封地的人享受租税,每年每户缴纳200钱;受封千户的诸侯,每年租税收入20万钱。有人按此说法折算,40万钱相当于食邑千户的诸侯两年的租税收入;或者,相当于俸禄2000石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干部)六七年的工资收入(史载,文景时期“谷至石数十钱,上下绕羡”,故按每石谷30钱计算),可折算谷物150多万斤。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价值大约合200多万元人民币。

那么,白鹿皮币究竟是如何发行和流通的呢?说起来就显得有些可笑了。《史记·平准书》记载:“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按照当时的规定,每逢重大节日,宗室、王侯等都要进献玉璧,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仪礼。而进献玉璧时,要用一个皮荐垫在玉璧之下,以示恭敬。传统的皮荐可能就是精美的毛皮制品或者丝绵制品,而汉武帝颁布法律规定,宗室诸侯朝觐皇帝时,必须要用白鹿皮币做皮荐。也就是说,只有用白鹿皮包裹的玉璧,才符合朝廷的要求。而皮币本是朝廷独家发行的,数量有限,严禁私造。宗室诸侯要觐见皇帝,就必须要花四十万钱向朝廷的造币机构兑换,然后再把皮币连同玉璧一起进献给皇帝。白鹿皮币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皇帝手里,但皇帝的钱包(中央财政)里却凭空多了40万钱,真是生财有道。

与白鹿皮币同时推出的还有白金币。白金币是一种银锡合金铸成的货币,面值分为三等:圆形的龙币值3000钱,方形的马币值500钱,椭圆形的龟币值300钱。学界普遍认为,白金三品首次明确了银币与铜钱的兑换比值,是我国最早的法定银币。但是,仅仅因为形状的不同,价值便相差6倍乃至10倍,很明显其价值严重背离了它的实际价值。白金币跟白鹿皮币一样,都有些荒唐的意味。

发行手段极其强硬

白鹿皮币的问世在当时掀起了很大波澜,也遇到了不少阻碍。类似明抢的方法让宗室和大臣们难免议论纷纷,怨声载道。于是,张汤在推行皮币的过程中,手段也极其强硬。《汉书·食货志》中曾记载,皮币发行后,武帝曾询问主管财政经济的大司农颜异对此事的看法,颜异就直言:“今王侯朝贺以苍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不过,这样的反对意见让汉武帝很不高兴。后来,有人举报颜异发表异议,武帝让张汤审理此案。于是,便有了如下记载:“(颜)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张)汤奏异当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意思是,张汤认为颜异嘴上不说,却心怀不满,暗中发泄,最后竟然判了颜异的死罪。这也是“腹诽”一词的由来。

“古代纸币的先驱”

虽然荒唐,但在当时国家财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此举在进一步削弱王侯贵族和地方豪强的经济力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当时国家财政的燃眉之急。但是,由于白鹿皮币价格过高,发行量自然有限——估计每年几千万钱,白鹿皮币发行的时间并不算长。大约在张汤被逼自杀那一年(汉元鼎二年),皮币与白金币被同时废止。算起来不过五年左右。

虽然白鹿皮币被停止发行了,但是其影响还是有所延续。《后汉书·礼仪志》引《决疑要注》记述称:“古者朝会皆执贽,侯、伯执圭,子、男执璧……汉魏粗依其制,正旦大会,诸侯执玉璧,荐以鹿皮,王卿以下所执如古礼。”可见,一直到曹魏时期,诸侯朝会时以鹿皮荐璧的制度仍在沿用,只不过不再用极其稀少的白鹿皮罢了。

继白鹿皮币和白金币之后,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开始推行五铢钱制,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币制改革,开创了长达700年之久的五铢钱时代,并揭开了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的崭新一页。

今天的学界普遍认为,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鹿皮币,作为打击诸侯王、加强中央财力的手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白鹿皮币作价太高,流通不广,所以也没有真正发挥货币的作用。严格说起来,它甚至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货币。但是,在我国金融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萧清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古代货币史》中写道:“方尺鹿皮作价四十万钱,已与大额虚价纸币无异。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纸币的先驱。”因此,在我国古代货币史上,还是应该给白鹿皮币留有一席之地。

来源:《中国商报》2015-07-22     郭倩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