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叫外卖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叫外卖是件极平常的事,不想做饭,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头就会有人把饭送来。其实,外卖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我国古代也有外卖。

外卖出现的具体时间无从考证,但是自宋朝开始,外卖便已经十分普遍,《清明上河图》中便有送外卖的场景。据史书记载,孝宗皇帝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宣索”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外卖来招待宾客,而且“直(值)一贯者,犒之二贯”,吃得高兴还给小费。皇帝叫外卖,百姓也一样。“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在宋代都市,条件好的人家往往不习惯在家做饭,喜欢下馆子或叫外卖。

据冯梦龙《喻世明言》记载,古代叫外卖一般分为四步:

步骤一:叫住店小二;

步骤二:掏钱,点菜;

步骤三:剩下的钱给店小二做小费;

步骤四:坐等店小二外卖。

事实上还有许多其他方式:一是派仆人去饭店订购;二是与饭店约定,定时送饭,这一点许多商会和公门都在使用;三是饭店主动上门,派出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宣传,需要外卖的人家付定金点餐即可。

古代的外卖产业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古代的外卖种类繁多。古人对味觉享受的追求丝毫不亚于现代人。记载北宋帝都东京(今开封)生活的《东京梦华录》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中,酒楼和各类饮食店就占半数以上。而《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等南宋笔记中也收录了大量临安酒肆饭店和美食菜品的资料:“每日交五更”,东京的“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宵夜)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朱雀门外的州桥夜市,每天“直至三更”才打烊,常卖食物有酱、烧麸、假炙鸭、干签杂鸠、假煎白肠、葱油炸、骨头米脯、大片羊、红大件肉、煎假乌鱼等。

其次,古代的外卖商家也进行了细分。提供外卖的饭店,分为三个等级。一是正店,相当于现在的豪华饭店,档次类似于米其林级别,一般不接小型外卖单,只接皇宫富贵宴席的生意;二是脚店,类似于现在的中型饭店,稍微亲民一些,但是这种店送外卖设有最低消费,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起送价,这种店也是古代外卖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是分荣,这个就类似于现在的小饭馆,辐射的范围小,什么单子都接,一碗面条、几个炒菜都能送,价格不高,深受周边普通群众的喜爱。

接下来说说外卖小哥。在外卖兴起初期,送外卖的工作一般都是店小二兼职,但是有时候店里实在太忙了,只能是由外人去送,这就是古代的外卖小哥,名字叫作“闲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这些“闲汉”其实不专职送外卖,也帮人取物买货,更加类似于现在的众包服务。他们也给饭店招揽生意,先在住户家里接到订单,再去饭店买饭,趁热给住户送到家,可谓一条龙服务。

最后说一下外卖的包装。古时候没有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所以外卖包装一般使用食盒搭配湿盘。湿盘由两层陶瓷组成,中间空心,可以注入热水,这样可以保持饭菜的温度。食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以木质的居多,内有数层不等。两者搭配,保证卫生。等顾客用完餐,店小二会在打烊之后去取。当然,押金还是要付的。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对外卖品质的管理也很严格。据《梦粱录》记载,餐馆提供的外卖如果出现问题,厨师和店小二都会被惩罚,因此外卖品质得以保障,这一点也是值得现在的外卖商家学习的。

来源:《老友》2020年第09期     典参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