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飞行员首次飞越“世界屋脊”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12月,康藏公路(后改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结束了西藏无公路的历史。1956年初,为便利西藏与祖国其他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中共中央作出了飞机通航拉萨的决策。西藏地处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常年积雪,气候复杂,被认为是飞行难度极高的“空中禁区”。多少年来,能在这里自由飞翔的,只有被藏族人民膜拜的神鹰。然而,1956年5月29日,一架比神鹰更大、飞得更高更快更远的“钢铁之鹰”—中国民航“北京号”飞机飞越了“世界屋脊”,飞过了“空中禁区”。

修建西藏第一座机场

1956年初,为便利西藏与祖国其他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中共中央作出了飞机通航拉萨的决策。

拉萨通航,最大的障碍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在海拔如此高的高原上修建机场,工程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飞机动力性能会下降。根据测算,飞机在拉萨降落需要一条一万多米的跑道。而在当地高原地区,找到一个如此平坦的地方建机场几乎是不可能的。空军专家求助钱学森,钱学森研究后,给出了两个关于飞机在高原机场起降的计算公式。经验证后得出结论:只需修一条4000多米的跑道,就可以满足飞机起降需要!

据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和西藏人民在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东侧,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就建起了地处拉萨远郊的当雄机场。机场标高4250米,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因地形复杂、净空条件差、沿途多崇山峻岭且气候变化莫测,被认为是飞行难度极大的空域。

飞越“世界屋脊”

多少年来,能在这里自由飞翔的,只有被藏族人民膜拜的神鹰。然而,1956年5月29日,一架比神鹰更大、飞得更高更快更远的“钢铁之鹰”—中国民航“北京号”飞机飞越“世界屋脊”,飞过了“空中禁区”。

“北京号”试航飞机飞越布达拉宫上空
试航飞机在拉萨机场着陆后,藏族人民参观从天而降的“神鹰”
此前,航空兵十三师曾派出3架飞机试飞青藏高原,认为只要有一架飞到拉萨,就是胜利。经过20多天的间断飞行,1956年5月26日,3架从北京至拉萨的试航飞机均在拉萨当雄机场着陆。

空军试航成功的消息传开后,极大地鼓励了中国民航飞行员。但民航试航与空军不同,空军飞的是北线,即从西宁、玉树到拉萨,试验的是飞机的性能和驾驶员的素质;民航则是从北京、重庆、广汉、玉树到拉萨,侧重试验高原客运的可行性。

1956年5月,民航机组开始试航北京至拉萨航线。此次飞行的机组人员有机长潘国定、副驾驶王珊、领航员陈树堂、飞行工程师谢国盛、飞行机械师闵传麟、无线电报务员周文雄和调度员刘世华。另外,还有几位特殊的乘客:两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一名新华社记者和几名林业部的森林勘察员。

飞行前,机组人员进行了各种复杂的技术试验,对飞机进行了全面的检修和维护,对高空云中通信导航将受干扰、剧烈颠簸、结冰等复杂情况,一一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定了紧急处置预案。

潘国定驾驶“北京号”飞机由北京飞到成都,由成都广汉机场起飞,前往拉萨。飞机从广汉机场起飞10分钟后,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分界邛崃山附近遭遇了每小时161公里的顶风,并钻入浓厚的积云中。潘国定操纵飞机上升高度,试图摆脱积云。此时,仪表显示飞机已上升到7012米,而“北京号”的理论使用升限为6320米,飞机却仍身处云层。由于云层中的静电干扰,飞机收不到地面信号,成了“聋子”“瞎子”。此时,下降可能撞山,上升会超越高度极限,飞机可能解体。危急时刻,潘国定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仅靠仪表飞行,终于在一段时间后,驾驶“北京号”安全飞出了云层。

飞机刚钻出云层,又一个危机出现了。飞机结冰导致右侧发动机出现异常情况,螺旋桨转速急剧下降,进气压力猛降,发动机发出“嘭嘭”声。一般的处理方式是下降高度,但这样又易导致撞山。潘国定当机立断,打开汽化器加温,20秒后,发动机恢复正常。在即将到达玉树机场时,又遇到了雷暴雨天气,所幸雷暴雨来去匆匆。飞机终于平安降落在玉树机场。

5月29日,飞机从玉树机场起飞,来到了唐古拉山。飞机小心翼翼地飞过唐古拉山山口,进入西藏地区,遇到了海拔71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在通过一个狭窄的山口后,开阔的山谷地带映入眼帘,拉萨当雄机场已近在咫尺!

在历经11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北京号”终于安全降落在当雄机场。

第一架民航飞机来到高原,西藏人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北京号”飞越“世界屋脊”,突破“空中禁区”,刷新了民航史上的飞行纪录,西藏的民航事业由此揭开崭新的一页。

首飞成功后,为确保多种机型都能安全飞越“空中禁区”,1960年和1961年,中国民航又组织了两次试验。1960年6月15日,民航局局长陈瑞光率领由张瑞霭担任领队机长的机组,驾驶伊尔18型飞机,从北京出发飞往拉萨,试飞成功。1961年6月21日,由张瑞霭担任领队,继续使用伊尔18型飞机,成功试航北京—拉萨航线。1965年,北京—成都—拉萨航线正式开通,搭起了“世界屋脊”与祖国其他地区之间的“天道”,开始每半月一班,1965年8月1日后,增加为每周一班。

试飞“北京-1号”

1958年9月,组织决定由成功飞越“空中禁区”的“两航起义”资深飞行员潘国定和具有多年飞行经验的共产党员王来泉,试飞“北京-1号”轻型运输机。王来泉任组长,潘国定担任正驾驶。“北京-1号”是北京航空学院(以下简称北航,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大干一百天”,自行设计、试制的轻型运输机。

1958年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北航开始设计第一款国产轻型运输机。9月20日,运输机试制成功后,被命名为“北京-1号”。

王来泉

潘国定

试制中的“北京-1号”,靠人力托举飞机安装起落架

9月24日上午,数千名北京各界代表来到北京东郊的首都机场,参加“北京-1号”试飞典礼。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先后讲话,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主任林枫为“北京-1号”飞机剪彩。在典礼仪式上,刘亚楼说:“‘北京-1号’能在100天内试制成功,不仅仅是新中国的创举,而且也是世界航空发展史上没有的先例。”

在一片锣鼓声和歌声中,潘国定驾驶“北京-1号”冲上蓝天,围绕首都机场飞了一圈。当“北京-1号”以300公里的时速、超低空10米高度掠过主席台时,全场一片欢腾。次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航空教育事业的伟大胜利》的社论。社论指出:“‘北京-1号’飞机是我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学校自己设计并制造飞机,更是我国所没有的创举。这是航空事业的伟大胜利,是执行党的教育事业的伟大胜利。”

其实,这次飞行已经属于飞机性能相对稳定、飞行员试飞多次后的一次表演性质的飞行。之前,在飞机设计和改进试验中,“北京-1号”曾一次次飞上蓝天,每一次试飞大家都悬着一颗心。首次试飞时,机长潘国定把一份遗书交给王来泉,请他转交给妻子。身为训练科长的王来泉不断给他做思想工作,主动提出“我也上,我和你一起飞”。飞机飞行不到一小时,发动机出现了严重抖动,按规定必须飞到一定高度才能转弯,王来泉根据多年的飞行经验,果断要求飞机立即转弯,最终飞机在抖动中安全落地。

之后,潘国定机组驾驶“北京-1”号飞机,历时5天,途经济南、徐州、南京,往返2500千米,圆满完成了北京至上海航线的试飞任务。经过累计试飞46个起落,飞行30余个小时,经历多种气象条件的考验,按照预定的试飞项目,对飞机性能进行了全面考核。结果证明:“北京-1号”质量和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和稳定性,标志着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顺利通过了考验。

飞行员来自五湖四海

中国民航第一任飞行大队大队长张瑞霭,山东省高青县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攻打孟良崮、解放济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和福州等战役战斗。1950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陆军中选拔一批干部到空军学飞行,张瑞霭被选中。从航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运输航空兵任副团长,1953年被抽调到民航局,担任新成立的飞行大队大队长。后担任周恩来专机机长。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首长坐飞机,都是由中苏联合航空公司的苏联飞行员来执行飞行任务。那时,我国空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周总理认为应当找一个自己的飞行员来飞,张瑞霭荣幸地被选中。从此,他担任周总理专机机长长达20年。

中国民航第一任飞行训练科科长王来泉,山西武乡人。他1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4岁参加八路军,15岁到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做学徒。17岁那年,王来泉调往太行工业学校(今中北大学)学习提高。抗战胜利后,王来泉在随军工部转战东北的途中,加入了第四野战军炮兵团。在指挥员阵亡的情况下,王来泉主动指挥战斗,因作战英勇、临危不惧,被任命为炮兵营教导员。抗美援朝前夕,他被空军选中,在接受了短期训练后,成为志愿军第一批飞行大队队长,飞上蓝天,参加了抗美援朝战斗。新中国成立后,王来泉随空军副司令员兼民航总局局长邝任农将军从空军支援民航,参与组建了空军第十四航校(民航飞行学院前身)。


张瑞霭

中国民航第一任总飞行师潘国定,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生于香港,1935年,他到华盛顿州立大学工科学习,同时在课外学习飞行。1937年和1939年,他先后转入美国寇蒂斯礼特航空工程学院和圣特玛丽亚飞行学校,攻读航空机械工程和学习飞行技术。毕业回国后,先后任中国航空公司飞机副驾驶员、正驾驶员、中央航空公司正驾驶。1949年11月9日,他参加了震动中外的“两航起义”,驾驶飞机,载着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央航总经理陈卓林等,从香港直飞北京,回到祖国的怀抱。之后,在中国民航局担任飞行技术检查工作。他是一等一级飞行员,飞行过15种型号的单发动机飞机、11种型号的双发动机飞机和两种型号的四发动机飞机,飞行时间超过1.1万个小时,未发生过任何事故,多次担负重要试飞,均圆满完成了任务。

来源:《炎黄春秋》2020年第08期     戴玉刚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