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不能忘却的纪念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位伟人如此说过。最近,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拜访了贵港市覃塘区黄练镇三位当年“最可爱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仿佛又看见了已经消散了60多年的滚滚硝烟——

保卫平壤北火车站

人物简介:覃健,男,85岁,覃塘区黄练镇山谢村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经历过大小战斗116次,荣立三等功。

1951年4月,正值青春年华的覃健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炮五三三团一营二连的一名观测员。

1952年8月15日,覃健随部队从广州出发,经辽宁丹东开赴朝鲜前线。

刚踏入朝鲜境内,各种艰难险阻就悄然逼近。先是部队在挺进阵地途中遭遇敌机袭击,不少战友牺牲在敌人的炮弹之下。8月的朝鲜气温已经很低,为防敌机轰炸,战士们不得不夜宿寒冷的森林中。接着,运送物资的列车遭敌机袭击,物资一时供应不上,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战士们在饿了一天一夜的情况下依然严守纪律,坚持不拿朝鲜群众一针一线,靠挖野菜充饥。后来,部队分发饼干罐头,许多战士饿极了的肠胃一时无法适应,拉了肚子。

8月28日,炮五三三团接到保卫平壤北火车站战备物资的任务。覃健和战友们不顾疲劳,连夜修筑工事,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29日一大早,美军发起进攻,黑压压的敌机气势汹汹,朝平壤北火车站方向飞来。当时我军的武器相对落后,抗击敌机主要依靠炮兵团的大炮。一个炮兵连的甲级装备是8门大炮,而覃健所在连仅配备有4门射程约1.2万米的大炮。连长姓黄,是从抗日战争的战场上走过来的老兵,有着丰富的战地经验,他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炮兵团的将士们都知道,要想有效地阻击敌机,必须把握好炮弹的射程,将射出的炮弹控制在6000米外爆炸,敌机才无计可施。作为观测员的覃健丝毫不敢放松,认真分析敌机距离,并快速计算出炮弹射程,奋力抗击敌机。

战斗异常激烈,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覃健和战友们斗志昂扬,靠着落后的地面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机的进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这场地对空的较量终以敌机大败而告终,平壤北火车站战地物资安然无恙。

运送物资艰险重重

人物简介:黄乃志,男,1931年7月25日出生,覃塘区黄练镇大黄村人。1950年入伍,1951年赴朝作战,四六○团一营二连步枪手。

尽管黄乃志已是头发斑白、疾病缠身的老人,口齿也有些不清,但他高瘦的身躯和坚毅的面容仍隐隐透出一股军人特有的气质。聊起往事,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51年,黄乃志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被编入辎重团。他是步枪手,负责押运军火、粮食等战备物资到前线。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辎重团既是后勤兵,又是前哨部队。

有一次,在一个储备有我军大量战备物资叫马来车站的地方,黄乃志和战友正例行检查,敌军飞机突然来扰,扔下了两枚炸弹。轰隆一声,炸弹在身边不远处爆炸。幸好敌机的炸弹稍稍投偏了方向,否则黄乃志很可能就牺牲在那里了。他的左肩胛被几块弹片击中,顿时鲜血淋漓,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执行任务。他说,比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的伤算不了什么。至今,黄乃志的左肩胛上,仍清晰可见几个弹片留下的凹陷。

由于辎重团任务的特殊性,运送物资几乎都是在夜间行军,但仍时时遭遇美军飞机的骚扰袭击。在一次押运粮食途中,遭受敌机轰炸,汽车无法前行。为防敌军破坏,黄乃志和战友们必须立即将车上的粮食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隐蔽起来。在当时的条件下,卸下车上的粮食并运送到安全地点,只有靠辎重团的战士们肩挑背扛。大家一心只想着尽快转移好粮食,每个人都爆发出超乎寻常的力量。由于搬运粮食表现突出,黄乃志和一名玉林籍战士受到了部队的表彰。

克服恶劣的环境,对辎重团的战士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辎重兵都是带着辎重夜间连续行军的,累了就躺在路边休息,真正是“天作帐篷地作床”。有个夜晚,黄乃志所在连队正停驻在山路上休息,突然天降暴雨,累极了的战士们全然不顾倾盆而下的大雨,依然两人合盖一件雨衣躺在泥水地里争分夺秒地睡觉。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要克服困难,养足精神,方能完成护送前线物资的艰巨任务。一次执行任务途中,因桥梁被敌机炸断,黄乃志所在连队被困在一片山林里,粮食接济不上,大家只得靠着有限的高粱米煮粥充饥,熬过了几天几夜。

辎重团在行军途中除了严防敌机袭击轰炸,还得时常防备美军空降兵偷偷来侦察我军后方物资。有一次,在接受一项伏击美军空降兵的任务中,黄乃志和战友配合默契,几乎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激战,就一举歼灭了悄悄空降在我军后方基地的美军侦察兵,还活捉了其中4名。说到那件事时,黄乃志两眼放光,一脸自豪。

在黄乃志的记忆中,最惊险刺激的是背着辎重夜渡清川桥的经历。一次,他所在的辎重团运送战备物资来到清川江前。没想到连接两岸的清川桥被敌机炸断,桥从中间横向断裂了1米多,运送前线物资的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战士们无暇多想,当即用木板架在两边断桥上,临时搭起一座简陋、仅够一人通过的木板桥,然后采用肩挑背扛的土办法,冒着随时有可能失足掉入江中的危险,一件一件将物资抢运过桥。全团1000多人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终于顺利将物资运送过了清川桥。

勋章见证不凡战功

人物简介:覃中士,男,1930年5月出生,覃塘区黄练镇山谢村人。1951年4月参军,1953年入党,多次立功受奖。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覃中士,已是一个记忆衰退、语言表达稍有障碍的耄耋老人。我们只能从他断断续续的表述和立功证书、军功章等物件中,拾掇起他在战场上的那段光辉岁月。

在一张黑白老照片中,穿着军装、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的覃中士英气逼人,足见眼前这位右眼失明的老兵当年的英姿与风采。

1951年4月,血气方刚的覃中士响应国家号召,怀着保卫祖国的壮志豪情,瞒着家人偷偷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直到去了部队,他才写信告知家人,紧接着奔赴朝鲜战场。

在一次侦察任务中,覃中士被敌机投掷的炸弹毒气弄伤了右眼,因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失明。

在一本《兵役证》上,如此记录着覃中士的履历:1951年4月至1953年11月,炮五三三团二连侦察员;1953年12月至1955年5月,炮五三三团二连观测员;1955年6月至1955年10月,炮五三三团二连班长;1955年11月至1956年5月,军械修理所技工。

而在覃中士的《立功证明书》里,则有如下记录:1951年11月,积极肯干,主动进行工作,立大功一次;1952年12月,坚守阵地,立大功一次;1953年9月,立三等功两次。

此外,还有一本印着朝鲜文的证书和一枚与证书相对应的军功章。我们不懂朝鲜文,看不明白具体的内容,而覃中士老人,也只能简单地说出这是在朝鲜战场上由朝鲜方授予的勋章和立功证书。

这些证书和勋章,是覃中士曾经的峥嵘岁月和不凡战绩的有力见证。

来源:《当代广西》2016年17期     韦以富;颜静军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