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问题与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会场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主要同盟国有德、奥匈、奥斯曼;主要协约国有英、法、俄,日本、意大利、美国都是在战争爆发后才陆续加入到协约国方面的。先后卷入这次世界大战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33个国家。

在英国对德宣战前的8月2日,日本外务省公开表示:如果英国卷入战端,日本就准备采取必要措施,以履行《英日同盟条约》的义务。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致英国政府的《备忘录》,提出根据《英日同盟条约》规定,英国可以向日本要求合作,共同对敌。英国随后要求日本声明不攻击德国占领区以外的地区。经过交涉,英、日两国达成谅解:日本承诺按照同盟条约保护英国在中国的权利,英国则保证对日本在山东的军事行动“不加干涉”。8月15日,日本以英日同盟的名义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9月15日以前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条件地交付日本帝国官宪,以备将来交还中国,并且须于8月23日正午以前答复,否则日本将“采取认为必要之手段”。当时,德国驻华使馆代办马尔参向北京政府外交部表示,德国可以立即将胶州直接交还中国。德国政府认为这样既可消除日本攻取胶州的借口,又能在战后向中国索要补偿,因为《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嗣后如德国租期未满之前,自愿将胶澳归还中国,德国所有在胶澳费项,中国应许赔还,另将较此相宜之处,让与德国。”随即中德之间就此进行了非正式的磋商。日本政府获悉此事,立即要求北京政府马上停止此项活动。8月18日,北京政府外交部电令驻日公使陆宗舆向日本政府表示,中国政府认为,“日本政府给德国的最后通牒,亦系愿永保东亚和平”,对于日本关于“并无占领中国土地野心,且尊重中国中立”的声明,“深信不疑”,并且对日本所谓准备将来把胶州租借地完全交还中国的保证“至为感谢”。

不过,北京政府对于日本的侵略图谋毕竟还是放心不下。在中德直接议还胶州之事受阻以后,8月20日北京政府敦请美国出面向英德建议,将德国在胶州的权益转让美国,然后由美国交还中国。这一建议当即被不愿为中国而得罪日本的美国政府婉言拒绝。

8月23日,日本最后通牒的限期已满,德国仍未答复,于是日本对德宣战。9月初两万余日军在龙口、莱州登陆,分路会攻青岛。从9月26日起,日军超越中国政府划出的“交战地区”,深入约距青岛100英里的山东内地。北京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10月2日袁世凯还约见美国公使芮恩施,请他转达威尔逊总统,希望美国“与英国会商,进行斡旋,以便说服日本按照原来给中国政府的保证,把它在山东的军事行动限制于攻占青岛所需要的范围内”。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则对芮恩施说:“由于美国阻止日本向美洲移民,因此,如果日本企图在亚洲大陆扩展它的活动和影响,按照公道的原则,美国就不能加以反对。”此时还未参战的美国拒绝参与山东问题的调停。

9月24日,英国也派海军陆战队1500人在崂山登陆参战。10月底,英日联合向德国守军发动进攻,11月7日占领青岛,德军2300余人被俘。至此德国在胶州湾和山东的各项权益全部为日本所取代。

1915年1月16日,中国外交部照会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称“查自青岛陷落以来,业已两月,德国军队军备自行解除,英国军队早已退去,贵国军队亦在陆续撤回,是该区域内已无军事之行为”,要求取消中国以前所划战区。日本政府非但拒绝将留驻胶济铁路沿线的日军撤退至胶澳租借地范围之内,反而在三天以后向袁世凯提出举世震惊的“二十一条”要求。其中第一号共四条,要求北京政府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且允许其加以扩大。

美国政府在获悉“二十一条”内容后同意日本提出的在南满、东蒙和山东的要求,但不能赞同第五号中的某些独占性条款。英国也在4月下旬照会日本政府,对第五号要求表示异议。因为第五号中有关日本要在长江流域及华南各省建造铁路的要求侵犯了英国长期苦心经营的势力范围及其经济利益。5月9日,袁世凯在日本政府的武力威胁与英美政府的诱劝下,表示完全承认除第五号内容之外的“二十一条”。5月26日,北京政府与日本正式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民四条约》。

1917年2月3日,美国政府因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的潜水艇战争政策与德国绝交。2月9日,北京政府在美国公使芮恩施的敦促下也对德国提出严重抗议。同月,日英之间订立密约:英国承认日本继承山东及赤道以北各群岛的德国权利,日本则支持英国对赤道以南的德属岛屿的要求。至3月间,日本还同法、俄、意三个协约国国家分别达成了秘密谅解。日本以维护三国在华权益以及促成中国参战为条件,换取了三国政府对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和太平洋上赤道以北岛屿权益的保证。

3月24日,北京政府与德国断交。8月14日进而宣布与德、奥匈处于战争状态。8月17日,美国政府照会中国,表示“自必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得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拉拢中国参战的英法也以正式外交照会对此加以确认。9月24日,日本外务大臣后藤新平向中国发出照会,要求同意日本驻兵济南、青岛,以及日本在经营和管理胶济铁路方面享有各种特权,作为中国政府济顺、高徐铁路借款的先决条件。次日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居然换文,对此“欣然同意”。四天以后,中日双方签订了济顺、高徐铁路借款2000万日元的合同。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和协约国胜利告终。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始,27个国家的代表参会,俄国因爆发“十月革命”被拒绝参加。操纵会议进程的是由美、英、法、日、意五国各出两名代表组成的十人会,而会议的决策机构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意大利总理奥兰多所组成的四人会议(意总理因故中途退席后变为三人会议)。中国作为参战国自然获得参会的权利,但最终只得到两个出席和会的正式席位。首席代表是北京政府的外交总长陆征祥,但经常列席最高会议的是北京政府驻美大使顾维钧与南方军政府的代表王正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1月8日在国会讲演时提出“十四条宣言”,声称反对国与国之间订立秘密协定,维护各国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威尔逊在《和平条款十四条》中不仅提出各国在外交事务中“均须开诚布公”和“以国际之公意”为准则,并提出战后“对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他还提出要组织国际联合会,“为各国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权利”。这些主张使不少中国人信以为真,并把威尔逊作为公理战胜强权的象征。

1919年1月27日,当巴黎和会十人会讨论处理原德国殖民地的归属问题时,日本代表突然提出将胶州租借地、铁路及其他德国在山东所享有之各种权利无条件让与日本。美国代表提出此问题与中国有关,应请中国代表发表意见,英法等国附议。当天下午日本代表在会上发言,表示德国在山东权益应无条件让与日本,山东问题应由中日根据两国间条约来解决。中国代表顾维钧即席申请有关山东问题应由中国陈述理由后再进行讨论。在次日举行的会议上,顾维钧撇开中日间一切密约,从山东的历史、法律、交通、经济、地理、文化、宗教、风俗等各方面论证了胶州是中国完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对山东具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他说:“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顾维钧感谢日本驱逐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但又严正指出:不能以“割让中国人民天赋之权利为报酬”。

日本代表牧野在辩论中只字不提日本在对德宣战的最后通牒中曾说过的将胶州湾“交还中国”,只是强调“日本占领胶州湾后,迄至今日,事实上已为属领;然而中日两国间,已有交换胶州湾交还之约,并关于铁路亦有成约”,言下之意其他四强不必插手。威尔逊总统立即抓住这一点,要求公布中日密约。牧野支吾说“须待请训”,顾维钧则当即表示“中国政府极愿提出”。至于那个1917年中日双方在签订济顺、高徐铁路借款协定时的换文,不仅其他国家代表不知晓,就是中国代表顾维钧也不知情。虽然牧野在这次会上暂时没有公布这个换文,但他却公开了1917年二三月间日本同英、法、俄、意签订的秘密谅解协约。当时英、法、意代表皆默然不语,中国和美国代表则均感惊愕。不过顾维钧旋即声明,中日间密约系中国被迫而订,须由和会作最后审定。即使该条约完全有效,由于中国对德宣战,情况已发生变化,根据国际公法“情势不变”原理,原条约不能执行。中国对德宣战时明确宣布废除中德间一切约章,德国在华享有的一切利权已归领土主人中国;况且中德条约中曾有明文规定,德国不得将此项权利转让其他国家,因而日本不能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原有权益。顾维钧的正义与雄辩压倒了牧野,辩论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等人相继上前与顾握手祝贺。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总理钱能训及外交部也发去贺电。

顾维钧的发言使日本政府大出所料。2月2日,日驻华公使小幡受命至中国外交部进行交涉,抗议顾维钧未与日本代表接洽即在会议上宣布可以公开中日双方所订的关于山东问题的秘密文件,认为此举是漠视日本之体面,违反了外交之惯例。进入4月之后,山东问题逐渐成为巴黎和会的主要讨论内容。4月中旬,美国代表按照威尔逊的意图在五国会议上提出,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由和会暂管或交五国共管,英国提议将山东交即将成立的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均遭日本拒绝。4月22日上午,日本代表牧野宣称已接到本国训令,得不到山东就不在和约上签字。当天下午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邀请中国代表会谈山东问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提出两项办法,要中国任择其一:一是添中日协定凭据,二是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法国总理克里孟梭马上附和说:劳合·乔治所言“亦即完全为我之意”。威尔逊不顾中国代表的力争,在会上发言认为山东问题“实为复杂”,中日间已有条约约束,日本与英法也有密约,而“此次战事,本为维持条约之神圣”。他当面质问中国代表:“1918年9月当时,协约军势甚张,停战在即,日本决不能再强迫中国,何以又欣然同意与之订约(指山东问题换文)?”威尔逊与劳合·乔治、克里孟梭定的方案是:日本将获有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然后再由日本把胶州租借地归还中国,但仍享有全部经济权益,包括胶济铁路在内。他希望这一所谓“最佳方案”能被中国政府接受。

4月30日,在意大利总理因要求得不到满足而退出和会的情况下,英、美、法三国会议对山东问题作出最后裁决: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均让与日本,并在和约第一五六至一五八条中作出规定。当时美国代表曾提议日本把多次口头表示的将来由日本将山东归还中国的承诺变为文字保证,但遭到日本拒绝。至此,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交涉完全失败。

5月4日,中国代表团向英、美、法“三人团”提交了一份抗议书,表示中国此次参加和会所倚仗者为威尔逊的十四条原则,所争之事无不平允公道,但结果却“实为痛切失望”。5月6日对德和约草约公布,北京政府在国内五四运动的强大压力下,指示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时对有关山东问题的条款提出保留意见,但遭到了列强的拒绝。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预定签字的日子。6月23日,已免去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职务的北京政府仍训令中国代表团届时到场签字。但知道国内五四运动的舆情,而且签约之日寓所被中国留学生和工人群众包围,中国代表遂在6月28日自行决定拒绝前往会场签字。当天下午中国代表团发表宣言,严正指出,“大会对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公道”,“若再隐忍签字,中国前途将更无外交之可言”。这一举动是五四爱国运动的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收回权益的强烈愿望,中外反动派为之震惊。

来源:《群言》2019年03期     邵雍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