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里的人文精神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兵书,通篇论述怎样战胜敌人、保全自己,充斥着智慧与谋略,但它绝非一般的教人蝇营狗苟的诡诈权谋之书,而是隐含着极为浓郁的人文精神,展现的是一种保国安民的大境界、大格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以下不注明出处者,皆出自此书)。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都精准地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将其提高到战略的高度,这也是整部兵书的立足点和精神制高点。

战争是残酷的,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道德经》三十一章)。战争会对国力造成巨大的损耗,“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用度是惊人的。

同时,战争也会给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干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不惟如此,一旦战争旷日持久或战事受挫,则遗患无穷。“久则钝兵挫锐”,“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但是,战争是不可重复的,错误的军事行动及其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不可挽回的,“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明乎此道,使得战争的主导者和指挥者都必须谨慎地对待战争,“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穰苴:《司马法》)。“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正是用兵有如此之多的危害,战争对于国家兴衰续绝至关重要,所以战前的精密谋划即“庙算”及用人行政的正确抉择必不可少。必须具有宏大的视野、全局的考虑和周密的计划。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军事行为,它与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紧密相连,尤其不能漠视政治。“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作为战争的最高决策者,要修明政治,“修道而保法”。政治清明了,“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还要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统一步调,使其明白服兵役打仗的目的及行动的规范,“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平时应严格贯彻条例、条令,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管教士卒,使之养成服从的习惯,将帅与士卒相处融洽,“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如此“上下同欲”,全国一心、上下一致,“齐勇若一”,“携手若使一人”,就掌握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动权,自可无往而不胜。

为了减少战争对国力的消耗,战事不宜延宕持久,“兵贵胜,不贵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为了尽快克敌制胜结束战争,必须做好军事调度、物资保障方面的周详部署,“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这样即可最大限度地减轻民众、士兵的痛苦,有效地削弱敌方的战争实力,增强己方的力量,趋利避害。

在选将用人方面也应仔细考量,“夫将者,国之辅也”,“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杰出的将帅在战场上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智、信、仁、勇、严”,这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必备的五种素养。高明的将领应有珍爱生命的仁慈襟怀,“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这样的将领才可能与士兵同甘共苦,才可赢得士卒的衷心拥戴,才可为战争的胜利求得精神的准备。对待敌军战俘也应有正确的做法,“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就是优待战俘,并合理地使用他们,为我所用,这样既战胜了敌人又使得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对于分化瓦解敌军和战争的进程都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孙子兵法》反对独裁者穷兵黩武式的战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运用智慧与谋略使战争消弭于无形是最好不过的。鉴于战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破坏性,《孙子兵法》也不赞同野蛮的攻城略地和血腥的杀戮,即便是敌国,《孙子兵法》也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之,所谓“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体现了珍视社会生产力和生命的高远境界。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战争虽然具有巨大的祸患,但也不能不重视战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穰苴:《司马法》),战争是不得已情况下的行为。诞生于春秋末期列国纷争、干戈扰攘不息环境里的这样一部不朽兵书,在阐释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的字里行间,潜隐着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不由得使人在感佩中国古人超绝智慧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感动和敬意。

作者:四川省内江市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来源:《华夏文化》2016年03期     周宇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