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非常丰富,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民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扫墓祭祖则成了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清明节前后,人们铲除坟前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祷祝,或庄重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其乐融融。也有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节,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放风筝: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引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他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在唐宋时期最为盛行,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究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来源:《老友》2018年04期     亦晓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