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笔绘婴戏

我们往往通过一些经典佳作可窥见古人游玩的场景,那么,古时候的孩子都是怎样欢乐地玩耍呢?中国美术史上将描绘孩童玩耍、嬉戏的绘画作品称为“婴戏图”或“戏婴图”,“婴”原指初生女孩,《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后来“婴”泛指初生儿和幼儿,这里指“孩童”。少年儿童生性活泼好奇,世界上的事物对他们而言都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都想去探索和尝试。游戏和玩具不仅能启发少年儿童们的心智,也能锻练和强健体魄,是他们用以探索世界的工具。在玩耍和嬉戏的过程中,孩童们生动活泼的姿态,专注喜悦的神情,稚拙可爱的模样,不仅让人心生怜爱之情,更能使人感受到童稚世界无忧无虑的魅力。

“婴戏”或“戏婴”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我国很早就有绘画婴戏的传统,早期的“婴戏”题材多为人物画的陪衬角色,唐朝时“婴戏”之绘画技巧已渐趋成熟并独立成为绘画的题材。宋代是婴戏图发展的全盛时期,不但取材多样化,描绘技巧也日趋高超,有的采用鲜艳颜色以衬托婴孩游玩时的愉快心情,营造热闹快乐的气氛;有的利用简洁的线描,刻划平民的市井风情。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以往画面简单的一两个孩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童子,图上的儿童玩耍嬉戏,千姿百态,神态各异,妙趣横生,孩童们的动作亦愈加夸张,动感更加强烈,绘画作品有着极强的美感和浪漫主义的气息。直至现代,婴戏图也一直是绘画中极受画家们喜爱和大众欢迎的绘画种类之一。婴戏花、婴戏球、婴戏水、荡船、钓鱼、放爆竹、蹴鞠、放风筝、捉迷藏、对弈、习武、攀枝娃娃、莲生贵子、喜报多子、庭院婴戏、郊外婴戏、傀儡戏、婴孩读书、十六子、百子千孙、五子登科等婴戏情境,就这样被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们所描绘。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和欣赏清代宫廷画家冷枚和现代画家陈林斋所绘的两幅《婴戏图》,看看古代的孩子们如何愉快的玩耍。

冷枚(1669?—1742?),约生活于公元17世纪后期。字吉臣,号金门画史,胶州(今属山东)人。清代著名的宫廷画家。祖上冷清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大家。受家庭影响,冷枚自幼就喜爱绘画,青年时曾游学于北京,成为当时人数不多的“北漂一族”。早年跟随宫廷画家焦秉贞学习绘画,约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时,经师傅焦秉贞引荐进入宫廷供职,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成为内廷画院的领班人物。他擅画山水、界画、人物、仕女、佛道、鸟兽、园林,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冷枚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功力扎实,他的绘画方法得力于西画的写生,所画人物工丽妍雅,笔墨洁净,色彩韶秀,作品兼工带写,点缀屋宇器皿,用笔精细,生动有趣,笔墨赋色颇得师传。其笔下的仕女“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妙”。《增修胶志》载:冷枚“工丹青,妙设色,画人物尤为一时冠”。在清宫供职时,宫内盛行糅合中西技法之画风,此画风影响到民间艺术,冷氏既是这一绘画技法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推行者。冷枚在绘画技巧上的突出表现和卓越的成绩,曾得到康熙和乾隆皇上的器重和赏识,但因雍正不喜欢中国画中掺以西洋的画法而受到冷落,一段时间内曾被逐出了宫廷画院。离开宫廷的冷枚,成为一名在野的画家,此时他的绘画作品中没有了“臣”字款,而钤盖“金门画史”朱文印,这是他在宫外作画时的专用印章。冷枚的绘画创作活动历经近半个世纪之久,直至乾隆七年(1742)史料还有关于他的记载,他是一位享有盛名纵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以画供奉内廷最久”的多产且长寿的画家,在我国宫廷画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其中《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作品就有18件之多,而现在传世的作品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10余幅。传世的代表作品有《避暑山庄图》《九思图》《麻姑献寿图》《宫苑仕女图》等。

冷枚宫苑婴戏图吉林省博物院藏

清廷供奉冷枚的传世绘画屡经沧桑历变,现如今在民间已经很少能见到。现藏吉林省博物院的这幅冷枚传世绢本立轴《宫苑婴戏图》,纵204.5、横91.2厘米。内容是冷枚擅长的人物画,画面描绘宫苑中七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在母亲和仕女的陪伴下在宫苑小河边钓鱼的情景。画面人物分为四组,其中一组有四童子在河边钓鱼,身穿青衣手持钓杆的童子喜悦的钓得一尾鱼儿,一小伙伴正在帮他从鱼竿上摘取鱼儿;另外两个小伙伴身体靠在一起,四目盯着水面紧张地观看着钓鱼竿在水中漂浮的情况;河对岸一组为母子仕女三人,母亲坐在木凳上,侍女站立一旁,童子手持钓鱼竿依偎在母亲膝下;回廊上一童子手提竹篮向河边钓鱼的小伙伴们走来;楼阁亭台上有一对母子,他们居高临下,观看院内小河边童子们放线垂钓。冷枚的这幅童戏图笔法细腻,线条流畅有力,在人物动作及形态刻画上十分成功。图中女子身着长裙,发髻高挽,安静恬适,童子们嬉戏之乐,各尽其态,活泼天真。图中人物的表现各具特色,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是孩童们的表情调皮,烂漫活泼,灵动可爱,十分有趣,画家将每一个孩童的可爱之处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们也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画面配以潺潺小河,宫苑建筑,奇石古木,整幅画作通篇气度雍容典雅,构图疏密有致,用笔细腻精工,设色艳丽清秀和谐而有质感,明显是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绘画技法的时代特征明显。是幅画作未落年款,画中题跋:“金门画史冷枚。”由此可知,这件画作当是其出宫后在野时期的一件画作。作品笔墨技巧虽非同一般,但与他在宫中所绘的仕女图还是略有些不同之处,通常他的画作笔墨都是十分精细的,而这件画作虽也算工笔重彩一例,但还是感觉有些“意笔”之味道。

陈林斋(1912—1999)号启湖,北京人。1929年入湖社画会,后与杨敏、常斌卿、王仁山组成四友画馆。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到沈阳博物馆临摹画,1956年进入荣宝斋任水印古画摹绘专家,1972年调至故宫博物院修复厂临摹古代名迹,精于工笔人物,尤擅古装人物、仕女和婴戏题材。此幅《梅竹报春鞭炮鸣》也是一件婴戏图。图中描绘十名童子在梅花下修竹旁敲锣打鼓放鞭炮的欢乐场景。一头戴红巾的童子正举着长长的喇叭仰头朝天欢快地吹着,身背腰鼓,手拿着铙钹的两个童子也奋力地击打着手中的乐器,画面前段一童子手持长竿挑着一挂鞭炮,鞭炮炸响的那一刻,围在他身边的小伙伴们双手捂着耳朵纷纷向四周逃散,孩子们欢乐喧闹的情景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无比生动。该画作用笔工细,设色艳丽,技法纯熟,形神兼备。孩童神态逼真,活泼可爱之中充满了稚气,人物衣纹线条流畅,柔中有骨力。画景以梅、竹衬托,增加了画面的氛围和色彩。全图的人物和景物色调和谐一致。《梅竹报春鞭炮鸣》是一幅寓意画。我国自古就有梅竹报春之说,此图把梅竹和童子打鼓放鞭炮放在同一画面即有迎春之意,又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陈林斋梅竹报春鞭炮鸣图吉林省博物院

“婴戏图”是以孩童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作品,是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画面内容丰富,形态生动有趣,从画面上看是在描绘生活中天真烂漫的孩童,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并赋予了大量的特殊寓意,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信息。画家们在描绘儿童嬉戏的场景中,还常常引入一些约定俗成的人、事、物,用来寄托或隐含中华传统伦理观念,采用谐音、嫁接、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民间信仰和人生礼俗,达成儿孙满堂,家道兴盛、多子多福、生活美满的心理暗示和情感诉求。以上两幅婴戏图分别表现的是生活味道十足的童子钓鱼和吹喇叭打鼓放鞭炮的场景,作品透射出孩童们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特征,“婴戏图”既体现了古往今来人们对少年儿童的无限关爱与期望,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祝愿。同时也传递出欢乐祥和的气氛和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及祈祷国家太平兴盛人民生活安泰美满的美好愿望。

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4期     闫立群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