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灵魂的深渊——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不在于他对于纯文学的写作能力多么高超,而在于他对人性,对宗教,对灵与肉的矛盾的洞察与剖析。

在写《卡拉马佐夫兄弟》书评之前,我不得不提到两位作家,一个是村上春树,一个是纳博科夫——一个逢人就推荐此书,一个逢人就批评此书。

虽然我始终认为纳博科夫是世界一流的文学教授,一流的文学批评家,但我认为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存在一定的偏见。

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作品中多数是精神不正常的人,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他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让他作品中的人物“在罪恶中走向耶稣”的耍宝写法;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摆脱欧洲神秘小说和感伤主义小说的影响;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经营情节,对高潮和悬念的设置把握近乎完美,但如果你重读一本他的书,对其中复杂的情节和悬念都已相当熟悉,你就会立刻意识到第一次阅读时你所经历的悬念感已荡然无存;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自然背景,所有和人的自然感官相关联的东西也不存在。书中有的风景就是一个思想的风景,一个道德的风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里没有天气,所以人们如何穿衣服也就不重要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狠的评论:“俄罗斯文学的命运之神似乎选定他成为俄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但他却走错了方向,写起了小说。”

从文学的角度讲,纳博科夫以上的每一条评论,都不是捏造的。但是,他每一点都没说到点儿上。或者说,即便存在这样的缺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也依然在世界文学丛林中闪闪发光。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不在于他对于纯文学的写作能力多么高超,而在于他对人性,对宗教,对灵与肉的矛盾的洞察与剖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极其耐读的,而不是像纳博科夫所言——重读就会缺乏吸引力。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读者,一定不是被他所设置的错综复杂的情节所吸引,而是被作品中的哲学思考所吸引。

“上帝”落荒而逃 “魔鬼”趾高气扬

《卡拉马佐夫兄弟》从头至尾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上帝与魔鬼在那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心中”。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安排下,“上帝”与“魔鬼”几经碰面,各有胜负,但最终的胜利者到底是谁呢?

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能够揣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将希望寄托于上帝身上,就在德米特里要杀父亲的时候,“不知是谁的眼泪,也许是我母亲的眼泪感动了上帝,就在那一瞬间天使吻了我——我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反正恶魔给打败了。”

可故事的最终结果却背道而驰,虽然米得特里被“天使”拯救了,但是老卡拉马佐夫仍然没有逃过被杀的厄运,在二儿子伊万的怂恿下,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厄尔加科夫将其杀死。

最终,“上帝落荒而逃,魔鬼趾高气扬”。对于这样的结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毫无办法,因为现实社会就是一个不可控的存在,而一部杰出的小说所反映的必须是一个真实的社会。

关于上帝与魔鬼的搏斗这一中心主题,小说中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其中关于天堂与地狱的论述,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什么是天堂?

“活着便是天堂,我们人人都身在天堂,可就是不愿意理解这一点。”

“纵使我在天下众生面前承担罪责,众生也会宽恕我的,那便是天国。”

“天堂隐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什么是地狱?

佐西马长老说,“地狱就是‘再也不能爱’这样的痛苦。”

卡拉马佐夫性格:横跨两个深渊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点“不正常”。

例如,患癫痫症的斯厄尔加科夫,患歇斯底里症的莉兹,人格分裂的米嘉和伊万,表里不一的卡嘉,玩弄情感的格露莘卡……在主要人物中,正面形象似乎只有佐西马长老和阿辽沙,而这两个人物与前面几个人物相比,就略显扁平。这种落差不是作者造成的,而是普通大众心理造成的,因为人人都喜欢看热闹,比如,明星的绯闻与科学家获奖者两条新闻如果同时出现,登头条的肯定是前者。这恰好应了那句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纳博科夫认为,这样一群不正常的人是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的。这句话不假。但是,在“正常人”的经历或者思考中,是很难挖掘出人性的弱点的,也很难找到灵魂的挣扎。

这让我不禁想到《天才向左,疯子向右》。这部看似与《卡拉马佐夫兄弟》毫无联系的作品,是一部采访“疯子”的手记。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有同样的疑问: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疯子?那些所谓的疯子,竟然多数都是为了守护一个真理而“疯”。当你真正去研究“疯子”之后,你或许会发现,你之前所认知的世界,不一定是最真实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擅长写“疯子”,也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其实他本身就是个神经质的人。

他的父亲是个心胸狭隘、脾气暴躁的人,后来被自己的马车夫暗杀了。他本人早期有激进主义倾向,经常和一个秘密社团来往,追随圣西门和傅里叶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因此被逮捕,被判处死刑。他被押往刑场即将要执行枪决时,第一批罪犯已经被绑在了柱子上,这时戏剧的一幕出现了,他们竟在此时收到了一道赦免令。因此,其中的一个人疯了,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与死神擦肩而过之后,内心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变。

此后,他与杀人犯、窃贼共度了4年的苦役生活。当他重新获得自由之后,却嗜赌成性,直至遇到他的第二任妻子,他的命运才有所转变。

从他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笔下人物的影子。老卡拉马佐夫有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父亲的影子;他对斯厄尔加科夫癫痫症的描写,来自于自己的亲身体会;他自身也有点神经质,我甚至一度认为,他所描写的卡拉马佐夫横跨天使与魔鬼两个深渊的性格和他自身有很大的关联。

故事中最吸引人的人物是谁呢?一定不是正面人物阿辽沙,而是米嘉和伊万。二者之间,我更喜欢伊万。他是四个儿子(包括私生子斯厄尔加科夫)中最像父亲的一个,他是“横跨两个深渊”性格最明的显典型。

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两章,就是《宗教大法官》和《魔鬼。伊万费奥多罗维奇的梦魇》,而这两章都与伊万有关。在《宗教大法官》里,伊万让我们眼前一亮,仿佛一位哲人赫然出现在读者面前,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在《魔鬼。伊万费奥多罗维奇的梦魇》里,伊万全然退去了哲人的影子,被魔鬼缠身。而这魔鬼是谁?就是伊万自己。一个典型的人格分裂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同样具有人格分裂的,还有米嘉。在审判之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米嘉的描写,几乎都是负面的描写,让这个人物背上了不孝、背叛、挥霍、堕落等标签。但米嘉却全然不是一个恶人,他懂得感恩,内心善良,对爱情执着,只是这些所有的善,都被禁锢在脖子上那个小小的十字架里,直到他面对审判的时候,这个善良的天使才将恶魔彻底击败,让米嘉的灵魂得到了救赎。

而伊万却因教唆斯厄尔加科夫弑父而落入了恶魔的魔爪,精神失常。

到故事的最后,究竟是上帝得胜,还是魔鬼告捷?每个人心里都有了答案。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不易读的作品,一部分人根本就读不进去,还有一部分人即便读了,也很难读懂。正因它难读,当你真正用心读完之后,才会获得超乎寻常的阅读乐趣。而且,读完一遍之后,你一定回味无穷,因为这是一部可以读一辈子,也值得读一辈子的书。

这本书较为吸引人的地方,不止于故事悬念的设置,以及作者对灵与肉的哲学思考之深,全书的文字也极富魅力和感染力。

此外,这部书在文体上最大的特点是,全篇几乎都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整部小说几乎没有环境的渲染,甚至几乎没有除人物之外的一切。这种写法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因这部小说而获得了最大的声誉。

读完这部小说,我只有一个遗憾——为没坚持读完这部小说的人遗憾。因为这部书实在太精彩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我的灵魂已经出窍了,它在我目所能及的地方游荡着、思考着,不断与我对话。这种感觉从未有过,以后也很难再有。

来源:《中关村》2019年02期     张越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