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从偷光到盗地

匡衡,字稚圭,西汉时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年少时便到大户人家打工,但却从来不收工钱。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他说:“我知道您家里藏书很多,希望能够借阅您所有的书籍。”主人非常感动,就应允了。因为白天要干活,匡衡只好在晚上看书,但家里实在太穷,点不起油灯,于是就凿穿了墙壁,借邻居家微弱的光亮而发奋读书。

匡衡天资聪颖,精力过人,很快就博览群书,学有所成。他对《诗经》的理解几乎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时人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赞语。后来,匡衡受到太子师傅萧望之的推荐,博得了喜好儒术的太子刘爽的赏识。刘爽即位后将他召入京城,封为博士、给事中。进入中央高层的匡衡经常上疏奏事,他的治国之策皆以儒家经典为理论基础,以“仁爱”大义为落脚点,深合元帝的心意,这也使他在仕途上一路扶摇直上。公元前36 年,匡衡升为丞相,受封乐安侯。一个出身卑微的农家小子,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以广博的学识位极人臣,匡衡的成功可谓后世无数出身贫寒又好学上进的有志青年的榜样。

汉元帝晚年,宦官石显仗着皇帝的宠信,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还怂恿皇帝加强对百姓的剥削,自己趁机中饱私囊。匡衡作为百官之首对石显的胡作非为听之任之,有时还曲意逢迎。几年后,元帝驾崩,成帝即位,匡衡立刻联络其他大臣弹劾石显,出手之迅速,堪称老辣。当时,司隶校尉王尊上书成帝,说匡衡早知道石显专权误国却不闻不问,甚至还阿谀逢迎,而到新皇登基时才跳出来弹劾奸臣,自表其功,这完全是奸佞之徒的做法,应该予以治罪。但因匡衡为先帝老臣,汉成帝没有追究此事。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匡衡被封侯时的封地应为31 万亩,由于地图的错误多划了4 万多亩,匡衡的下属发现后,为了讨好上级,并没有声张。匡衡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可一时的贪心让他完全忘了圣贤们的教诲,他佯装不知,并心安理得地将多余的地租收入囊中。可惜此事最终还是被司隶校尉查了出来,并联合廷尉向成帝上书,弹劾匡衡盗取土地。成帝念其往日有功,没有对他处以重刑,只是将他免为庶人,让其回家终老。

从当年那个除了一肚子学问一无所有的少年,到享尽荣华富贵又孑然一身回到家乡的老叟,匡衡的一生因“偷光”而名留青史,但最后竟以“偷盗土地”而身败名裂,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足以让后人深思。

来源:《国学》2011年06期   观博海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