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吃东吴”的诸葛瑾

“诸葛”,因为诸葛亮成为绝顶聪明的代名词。上一次我们已经谈到,从史实上看,诸葛亮只是被刻意神话的、重文轻武的普通人而已。但诸葛家族的确出过“文武全才”的人物,不过这个人却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瑾被描述为能力一般,只是因为诸葛亮的面子,才在吴国居高位的庸才。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瑾是个比诸葛亮还招人喜欢的人物。

德盖天下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父亲过世之时,诸葛亮八岁,诸葛瑾也只有十五岁而已。年幼的诸葛亮及幼弟投奔了叔叔诸葛玄,而诸葛瑾不愿寄人篱下,于是自己外出打拼,也真是个自立自强的坚强少年。他辗转来到了江苏曲阿(今镇江)。曲阿当时是孙权的势力范围,孙家的兵力多集中于此地。诸葛瑾在此地居住期间,因胸怀宽广、温厚诚信而声名远播,并凭着个人的人格魅力,结识了孙权的姐夫,两个人很快地成为了好朋友。据说当时孙权的姐夫听了诸葛瑾的谈话后,惊为天人,为其卓越的才华和学识所折服,遂向孙权推荐。后来,诸葛瑾又与鲁肃交好,也成功了获得鲁肃的青睐,使得鲁肃也向孙权举荐自己。孙权在身边人的大力推荐下接见了诸葛瑾,一番畅谈后也很肯定和欣赏诸葛瑾的才识,并当即决定收为己用。这样,诸葛瑾就与鲁肃等一起成为孙权的宾侍,不久升为高层领导。

从诸葛瑾的出仕路很容易看出,他首先是以德服人的典型,用个人魅力征服了所有人,为自己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升阶。而也正是因为他出众的品德,使得他长期以来受到孙权的信赖和器重,尤其是在他的弟弟诸葛亮在蜀汉威名赫赫的时候,很多人都怀疑他会背弃孙吴,但是孙权却丝毫不怀疑,还大力替他辩解:“你们不要这么诽谤我的爱卿,我们犹如亲兄弟一样,他永远不会背叛我的,就像我不会背叛他一样。”这样的信任从孙权、周瑜起,在孙吴的当权者心中一直延续着。当诸葛瑾在南郡之时,又有小人跳出来挑拨离间,说诸葛瑾与刘备之间有卑劣的背叛密谋。这个闲话传到年轻的孙吴领军陆逊那里,陆逊完全不信,而且积极为诸葛瑾辟谣。

也许是由于诸葛瑾的地位不如那些历史明星们重要,所以能够彰显他个人品德魅力的事情也就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但是从零星的资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瑾人品上的“赞”:他心高气傲,不愿依附他人,在父亲去世后自力更生;他不但在父母在世时至孝,而且在父母亡故后,也不忍心弃孤苦的继母于不顾,将其奉养如亲母。必须说一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孝顺正直之人,人品不会差。

另外,在孙吴有个很厉害的人物叫虞翻,这是个有才华但是却耿直的人物,非常不会“做人”。虞翻多次大胆向孙权进谏,不分场合,不给孙权面子,令孙权不爽;同时他与一些官员亦不睦,多次被人毁谤,因而导致多次被贬甚至被流放,只有诸葛瑾不在乎这些,只是惋惜他的才华和冤枉,不顾安危地多次替他说情。虞翻在给亲友的信中说:“诸葛瑾敦仁厚义,效法上天救活生灵,近来承蒙他仗义执言,为我保全名分。虽然仍不能被君王赦免,但这份恩情我实在是无以为报。”这些都旁证了孙吴的当权者们对诸葛瑾的人品信任不是盲目的。

难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感叹说:“在三国里,诸葛瑾和步骘并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

文武兼备

可是,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只有优良的个人品行魅力当然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为人臣的政治资本。诸葛瑾能得到孙权的信赖可不仅仅是“刷信誉”,尽管当时没有留下什么直接史料来证明诸葛瑾初见孙权时说了哪些惊人之语来征服对方,但从孙权启用其他的重臣时所做的那些慎重的考察来看,诸葛瑾能得到孙权的垂青,他的才华肯定也是有的。

从诸葛瑾所历任的职位上看,似乎有点文武全才的味道,貌似比长期在蜀国当“后勤部长”的弟弟诸葛亮还要强。文职方面,诸葛瑾担任过长史、地方太守,武职则有中司马、绥南将军、左将军、大将军,等等。

关于文职上的表现,他没有什么名垂千古的政绩,但他能够得到重用一路飙升,肯定也是有所业绩的,不过还不能突出到与内政奇才诸葛亮相比,所以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记载。

不过三国那段历史,我们更关注的是武功。诸葛瑾在领兵作战上的能力,的确是比他那个六出祁山六铩羽的弟弟诸葛亮要强,纯粹从史实出发,诸葛瑾的作战经验和战胜次数要比弟弟多一些。公元222年,诸葛瑾与(夏侯)尚军对江;公元227年吴将诸葛瑾、张霸等进军襄阳……从史料可以发现,诸葛瑾的前半生玩转文职,后半生纵横沙场。在人才爆发的三国时代,诸葛瑾的文韬和武略单论,只能算是中等偏上,但是能像他这样文武都通一些而且能够充分发挥的人才,却是很少。所以说,诸葛瑾最应该感谢孙家,正是孙吴领导人的信任与重用,诸葛瑾才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只攻一面。

东吴“不倒翁”

孙吴能够如此宠信诸葛瑾,不只是因为他过人的人品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他深谙为臣之道,能够上下通吃,素有“不倒翁”之称。

诸葛瑾在与孙权讨论事情时,他用非常平和的语言与孙权讨论,当发现不合孙权的心意时,就转而谈论别的事情,不纠结在双方有争执的矛盾上。过一段时间后,诸葛瑾再用比喻来旁敲侧击,谈论相同的道理,试图让孙权明白。孙权的想法往往会豁然开朗,采纳诸葛瑾的建议。这样既尽了臣子的义务,也顾全了君主的脸面。

有一次,孙权要杀一个叫殷模的重臣,许多大臣都为这个人求情,结果越说孙权越生气,越要杀了殷模,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孙权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说话。于是诸葛瑾就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说,自己和殷模等人的老家都生灵涂炭,大家一起抛弃了故土,带着老人和孩子投奔到孙家的大旗之下,受到了孙家的大恩大德,本应该互相勉励,回报孙家,却没想到殷模辜负了孙权的厚爱,犯下重罪,我诸葛瑾自己实在是有过失,道歉还来不及,不敢再说话为殷模求情。这股“催泪瓦斯”轰出来,彻底砸烂了孙权的情感防线,既达到了救人的目的,也让孙权心里暖暖的。

诸葛瑾的这个聪明策略,不仅使他深得领导人的厚爱,还为他挣得了同僚们的喜欢。鲁肃和张昭都是孙吴早期的重臣,而且二人的关系本有隔阂,而诸葛瑾同他们都能和睦相处,足以说明其高超的平衡关系的能力。在当时的孙吴,大臣之间分成“土著”江东和“外来”淮泗两派,如果说原本就为外人的诸葛瑾仅仅和淮泗人士关系良好的话,那么就未免小瞧了诸葛瑾。他与江东世族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史书多处记载,在很多政治观点上,诸葛瑾和陆逊等江东大族是一致的,为此,诸葛瑾还遭到孙权的警告。这就说明诸葛瑾同江东大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因此才能保持一致。

政治立场和观点相同,自然会带动个人关系的融洽。诸葛瑾不但同孙氏家族关系良好,善于理解君主的意图,而且又同淮泗人士、江东大族十分密切,能够把握各种势力的想法,因此,诸葛瑾成为了沟通君主、淮泗人士、江东大族三者关系的一种纽带,这样,他自然就获得了孙吴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口称赞,这是诸葛瑾能成为孙吴政坛“不倒翁”的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说,搞好人际关系,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诸葛瑾的成功足以说明,当一个人没有特别闪耀的光辉点时,要拼人品、拼情商,即使生逢乱世,也能长袖善舞。

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2015年04期    王云琼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