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如书法美如诗

许多人都曾有过为一首传统诗词而拍案叫绝,为一幅中华书法而驻足忘返的体验。

诗词和书法,都富有极强的中华色彩与神韵。尽管国外也有诗,但是从其中很难找到中国诗词特有的韵味;尽管有的国度也有书法,但是从其中很难感受到中国书法独具的意境。

中华诗词与书法的韵味与意境,可谓“极高明”而又“尽精微”,往往令人不饮而醉,欲歌欲叹。

面对中华的诗词和书法,许多人都会有一种感觉:这两者之中,一定有共同的内在要求、共同的灵魂,所以它们给了人们一种相异而又相似的感觉,诗词如书法,书法如诗词,美不胜收。

那么,中华的诗词和书法共同的内在要求和灵魂究竟是什么呢?

以合规为起点。在中国文化史上,诗词和书法都是历经长久的演进而形成的艺术。许多人知道诗词和书法之美妙绝伦,但不知其美来自何处。其实这首先来自于它们的创作规矩,是一些基本规矩保障了韵味与精致。例如,诗词的押韵、平仄和对仗。世界上的诗歌基本都要求押韵,因此押韵并不特殊,但是对仗尤其平仄却是中国诗词的独特要求。对仗形成的对称之美,平仄形成的抑扬之韵,使得中国诗词在世界诗词国度里精致之美直若天堂之花,超尘脱俗,无可企及。书法也是如此,例如楷书的一个点的写法,是至少用连续四个动作完成的,看似随意,实则精致完美。一些不懂书法的人,写出一个点只是一个动作完成,那当然不是书法,因为它没有合规的书写之法,当然也无精致之美。

合规是艺术的最低要求。当今社会有写古诗词者,不知平仄为何物;还有写词者,滥用词牌,其实只是写出一串顺口溜;有习书法者,不了解书法基本规矩,古人用几个动作完成的笔锋转换,只是一笔抹过。种种不合起码规矩的问题,已为常见。所谓诗词,必有高于顺口溜之基本形式;所谓书法,其意是书之有其法,必有基本规矩。离开基本形式与规矩,即无法避免简单和粗糙,中国诗词书法艺术之精致与神韵必不存在。不知简单的ABC,以低劣粗糙的笔墨,哗众取宠,看似出新,实则是糟蹋中国传统文化。

以传承为基础。中国几千年文化,辉煌灿烂,群星辈出,令人景仰。历史上许多大家的作品都是独步一时,具有开创性的。今日之人,即使高于前人,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当今社会上总有狂者宣称超越了某位古人,以为自己天下第一,实在是不知文化为何物,不知起码的敬畏。文化是传承下来的,而且文化的审美也由传承而来。作诗词者,只有广读经典,从欣赏各位古诗词大家作品中不断体味,才知诗词“言不尽意”等等的妙处;优秀的书法家,总要广览碑帖,领悟其妙法,集众家之长,方能有其大成。文化由传承而来,离开传承可以形成一时一人的某种技艺,但不足以成其为有底蕴的文化,更不可能成为文化大家。

传承绝非仿造。传承是指取大家之神采而得之,取大家妙法而用之,绝非简单刻板的表面模仿。例如写诗词者,有的在遣词造句及语气上简单模仿古代某位诗人词人,令人觉得像是没有脱离小学生的稚气。更有号称书法家者,宣称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要写得和古人帖子一模一样。以为临摹就是全部功夫,把书法创作看作如同复印,已经令书法界某些人走进了死胡同。书法是艺术创作而非“写字”,古今诗词和书法大家,有几个是简单的模仿者?学习是为了取其神采妙法,站在众多大家的肩膀之上达到新的高度,或形成特色。简单模仿必落其臼,而集众长者方有其成,有其成者当然可以独具特色,甚至独步一时。

以协调为合格。经常有人为评价诗词书法作品优劣而见解不一,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诗词书法作品质量是否过得去,还是有一个基本标准的,这就是协调。所谓协调当然是在合规和继承之上,以这两者为基础的。协调是多方面的,指的是达到诗词的字词句之间、内容之间、意境之间的和谐,也是指书法的笔画之间、字句之间以及开合之间、虚实之间等等的整个布局的和谐,是将多样的变化整合在有序之中,所谓流畅自然,所谓一气呵成,所谓浑然一体。如果一首诗词或一幅书法作品,尽管其合规并且有传承,但整体上不和谐,不能一气贯通和变化有序,那么总体看来就缺少美感,不能算作一个基本合格的作品。

在多样性和变化的基础之上达致和谐,这才是协调的难点所在。审美是人生命原则的外化,而动态的协调是生命原则的体现,其对立面就是单调僵死。不懂这一点的人,把协调理解成简单划一的一致,因此作品刻板且索然无味,毫无生机,就断无审美可言了。

以灵动为魂魄。一首诗词或一幅书法,形式的完美只能让人悦目,很难令人灵魂深处受到触动。作品触动心灵之处必在其“活”,如同沙漠之上让人突然看到一片生机。这种“活”来自于令人意想不到的表达,来自于一种独一无二的美感。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四万余首,自认为是大诗人,死后竟然没有一首甚至一句广为流传。其诗之所以味同嚼蜡,就是因为其中几乎没有一句活句,没有灵动的东西。优秀的作家和书法家,一定有自己的独有的灵感,有其对于自己灵感的独特表达。只有具备这一点,才具有企业管理上所说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超群拔俗。而没有独到的灵感也没有独到的表达的人,无论自我感觉多好,社会上捧多高,也是缺少起码艺术创作素质的,只能算作“误入歧途”的普通之人而已。

灵动独到才有自己的灵魂,当然这种灵魂有强弱之分。诗词如此,书法也是如此。书界许多人以能和前人作品如出一辙作为成功标志,走的就是一条无灵魂之路。古今中外,哪个大家不是赋作品以灵动而传之于世的?无灵动即为行尸走肉,有灵动方可出神入化。

以意境为至高。如果说灵动是一点的话,境界指的是一片,意境是作者创造的一种或一片整体的精神的层次与状态。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勾画了空无孤寂的意境;“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七绝给人的则是清凉无染的意境。表达一点灵感容易,而创造一种整体的意境则难度大得多。创造整体意境的诗词往往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通透感,与人心灵深处契合,令人流连忘返,因此是艺术的高层境界。

诗词有意境,书法也是如此。毛笔为中国所特有的书写工具,其特点在于笔墨运用可以变化无穷,具有无数种表达的可能。书法之道并不只是在于每个字赏心悦目,它更高的要求是达到某种意境,例如整体上给人的庄重、洒脱、飘逸等等感觉。而且书法作品的书写一般应与表达的内容相一致,例如写儒家的内容应敦厚庄重,写道家的内容可以飘逸潇洒,写佛家的内容可以持重或空灵,写岳飞《满江红》应有力度与豪气等等。如果能够一气贯通,并且与内容打成一片,这样的作品无疑应属上乘。

许多人认为中国艺术无标准尺度,其实所言差矣。艺术作品并非无标准,只是常人不知标准;艺术创作并非无尺度,只是今人远离了尺度。在这方面,上述五个层级,或可作为其一参照。如果一定要给一幅作品打分,则每个层次各占二十分。以此标准看,绝佳作品只是凤毛麟角而已。

来源:学习时报2017-10-02     钟国兴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