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三娘子的四次出嫁

深明大义的三娘子,一生四次出嫁,牺牲自身幸福,换来了汉蒙双方通贡互市、自由往来的和平局面,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杰出女英雄。

 

三娘子雕像

明朝开国之初,以武力驱逐北元,迫使蒙古王庭退回漠北,逐步分裂为多个游牧部落。但蒙古毕竟是草原上的铁骑,战力不可小觑,各部落野心不死,使得明代中前期饱受蒙古之患的困扰。直至嘉靖年间,蒙古骑兵仍然屡有内犯,甚至几度濒临北京城下。

直到隆庆时期,蒙古土默特部内附明廷,接受赐封,与大明通贡互市,这一局面才有所好转。之后,万历帝朱翊钧始终坚持对蒙古的封贡政策,使中原与蒙古各部落间的友好关系得以长久延续。不过,这一和平稳定局面的出现,除却几代帝王的努力,还与一位传奇的蒙古女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联姻俺答汗

一手促成隆庆和议

这位蒙古奇女子究竟是何许人也?

她,就是三娘子(1550年-1612年),本姓奇喇古特,名钟金,又被称为“钟金哈屯(即钟金夫人)”。三娘子“幼颖捷,善番书,黠而媚,善骑射”,年轻时便手不释卷,胸怀大略,深受第一任丈夫俺答汗的敬重和器用。

俺答汗就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孛儿只斤·阿勒坦,成吉思汗十七世孙。明清市井流言称,三娘子本是俺答汗的外孙女,最初的婚约者是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但俺答汗见三娘子年轻貌美,便娶之为妻。本就受尽冷落的把汉那吉心中满腔怒火,一气之下率领家眷和部分兵马远赴中原,意欲归顺明朝,差点引起一场外交风波。

但据考证,三娘子并非俺答汗的外孙女,被掳走的那位未婚妻也另有其人。首先,《万历武功录》就记载三娘子与俺答汗育有一子,时间早于把汉那吉未婚妻被掳,故可推断三娘子在当时已与俺答汗成婚;其次,虽汉籍不见三娘子姓氏,但蒙文文献《阿勒坦汗传》称,三娘子是蒙古奇喇古特部落首领哲恒阿哈之女,并非俺答汗孙女。

俺答汗强娶既为孙女又是孙媳妇的三娘子之事,只是讹传,但三娘子一手促进俺答封贡,推动蒙汉交好则确有其事。把汉那吉含愤出走,正值蒙汉双方兵戎相见的关键时刻,明朝大臣张居正认为,可以此事为契机,缓解长期以来北方边境纷争不断的紧张局势。于是,明廷先假意接纳把汉那吉,封官赐爵,制造舆论优势,实则将其“扣押”,再派使者和俺答汗谈判——若想引渡把汉那吉,必须罢兵议和。

在严峻的形势下,身为俺答汗之妻的三娘子,深明大义,意识到蒙古之忧患不在边境对峙,而在内部发展,土默特部应与明廷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共荣。于是,三娘子力排众议,向俺答汗积极建议与明修好,推动“俺答封贡”。

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与蒙古达成停战协议,封俺答汗为“顺义王”,赐以锦衣彩币,并分封诸子,史称“隆庆和议”。俺答汗对明称臣,不仅化解了蒙晋一带的军事对峙,更维护了内蒙草原上俺答部落的独尊。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蒙古部族开市互通,文化也多有往来。史载,“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肯定了三娘子的成就。

张家口大境门三娘子庙。大境门是长城四大关口之一,位于东、西太平山之间,地势险峻,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娘子在此推行“茶马互市”,使大境门这一边防要隘也成为了西北地区的商业重镇。如今,大境门内立有三娘子庙,以纪念明蒙之间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往来

俺答汗主政的这段和平时期中,三娘子深谋远虑,聪慧过人,成为俺答汗的得力副手,部族大小事务都亲力亲为,受到土默特子民的爱戴,俺答汗和明廷也对其信赖有加。此时,三娘子不过20余岁,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便显露出惊人的才干,成就了“隆庆和议”这一千古佳话。

再嫁俺答之子

忠顺夫人建城归化

万历九年(1581年)十二月,俺答汗病逝,三娘子一跃成为蒙古政局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此时年仅32岁的三娘子积威已久,势力相当雄厚,得到了俺答汗旧部的鼎力支持,便打算率部西去。

而俺答汗长子辛爱黄台吉深知,虽然自己是“顺义王”之位最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仍需要三娘子的支持,不然轻则土默特部落各自分立,重则两军交战,自己很可能不敌骁勇善战、手握万余轻甲的三娘子。再加上按照当时蒙古的习俗,除生母以外,儿子可以继承先父的其他妻妾,辛爱黄台吉便意图迎娶三娘子。但三娘子正值壮年,并不愿再嫁给“老病貌丑”的辛爱黄台吉,几经退拒,双方陷入僵持。

对明廷而言,三娘子是维护塞外稳定的重要盟友,一旦她率兵离去,便会引发蒙古内乱,和平的封贡关系也会化为泡影。时任西北防务总督的郑洛,深知此事的利害关系,决意介入并促成这段特殊的政治婚姻。于是,郑洛派人对三娘子晓之以理,并许诺,若是下嫁辛爱黄台吉,便封其为忠顺夫人,进一步加强三娘子的权威。以大局为重的三娘子答应与辛爱黄台吉成婚,并率关吏呈文明廷,贡以白马、镀金撒袋、弓箭等,以示继续忠顺。万历十一年(1583年),万历帝册封黄台吉为“顺义王”,赐予大红五彩纻丝蟒衣一件、彩缎八套,封其子扯力克为“龙虎将军”。

再嫁后,势力得到进一步稳固的三娘子继续未成之业,在土默特平原上修筑归化城。俺答汗还在世时,三娘子就希望改进蒙古部落逐水草而居的习性,隆庆和议后,便着手建城。土默特平原南至边墙,北至青山,一望平川,无山坡溪涧之险,三娘子所建新城以阴山为屏,黑河为带,自然可抵御寒风,供牧民休养生息。

城池建好后,因砖墙为青色,故名青城。青城建好之时,俺答汗已与世长辞,辛爱黄台吉多次想向明廷挑起事端,但都被三娘子按下。明廷因三娘子深明大义,故赐城名归化,就是今日的呼和浩特。而蒙人喜欢将此城唤作三娘子城,想必是在表达对她的敬意,怀念那个和平热闹的时代吧。

听政三十年

守边保塞,不徇私情

三娘子再嫁四年后,辛爱黄台吉逝世。此时,年近40岁的三娘子手中权势达到了巅峰,明廷派遣使者前往祭吊、上表道谢的人皆以三娘子为尊;蒙古人凡是奔赴内地,也需携带三娘子加印签发的文书才能通行。三娘子权柄之盛,可见一斑。

以三娘子之位高权重,想要自立部落,或扶持自己的爱子为王,是轻而易举之事。但三娘子始终心系大局,两度拒绝了扶立自己血脉的诱惑,不徇私情,信守“世代相传为王,以长部落归心”的承诺。

第一次是辛爱黄台吉逝世后,由其长子扯力克承袭顺义王之位,此时的三娘子打算筑城别居。明廷担心三娘子走后,蒙汉贸易无人主持,遂引发时局动乱。郑洛一边悉心劝说三娘子,一边向扯力克施压:“夫人三世归顺,汝能与之匹则王,不然则封别有属也。”几经劝和,三娘子终与扯力克合帐成婚。两年后,万历帝颁布诏令,袭封扯力克“顺义王”,再次敕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并给予后者丰厚的赏赐。

第二次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扯力克去世,土默特部又因王位的继承问题出现分歧:扯力克的孙子卜失兔和三娘子的孙子素襄之间发生了一场“夺嫡”之争。素襄自恃有父、母、祖母三方势力的支持,对汗位志在必得,与扯力克一脉相抗衡,哪知祖母三娘子反而毅然将顺义王印移交给卜失兔。面对素襄的恶语相向,三娘子不徇私情,甚至与自己重孙辈的卜失兔成婚,以巩固最高权力的和平过渡。

三娘子掌权期间,始终与明廷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友好关系。兵部尚书吴兑便与三娘子私交甚笃,甚至将其视作女儿,贵重衣冠如八宝冠、百凤云衣、红骨朵裙等,吴兑都一一赠予。吴兑巡抚边关时,常在宣府设宴,邀三娘子等亲友前来相聚。一次,才子徐渭也涉宴宣府,见三娘子红颜英姿,落落大方,不禁作诗相咏:“春风难于传英概,秀屠长眉胡不群。”使今人漫想当年蒙汉筵席,感慨万分。

在这样的友好交往中,深慕汉文化的三娘子鼎力推动蒙汉互市,发展边关农牧,也是水到渠成。在吴兑和三娘子的经营下,西口、大同等地马市络绎不绝,曾经只有战火烽烟的边关,竟呈现出“年年天马至,岁岁酪奴忙”的盛况,明廷买入草原良驹,蒙古则换来各种生产物资。三娘子也极力促进蒙古族人务农,开垦荒地,使“近疆水路屯田悉垦治如内地”。

这一时期,蒙古的农耕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进步,牧民“饱酥酪而暖毡毳”,安居乐业,休养生息;饮食也得以丰富,瓜、茄、黍、菽等不再倚仗明廷,可以自行耕种,自给自足。如果说三娘子四嫁顺义王,是用女性的婚姻换来稳定局势,避免动乱;那她开通马市,推动农牧,则是靠自身的远见卓识,为族人指明发展之路。大儒顾炎武曾途经西口,见边塞两族人民和乐融融,便赋诗云:“蹴地秋云白,临垆早酎香。和戎真利国,烽火罢边防。”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四月,三娘子病逝,享年64岁,葬于美岱召。美岱是蒙古语,意为弥勒,就是三娘子生前主持修建的灵觉寺。三娘子一生四次出嫁,为汉蒙两族人民耗尽心血,维护边境近四十年的和平稳定,故其死后,明廷特意遣使赐祭七坛。而今日,人们也只能从美岱召壁画上静默礼佛的三娘子像和内蒙高原的萋萋芳草中,遥想三娘子当年的红颜英概了。

内蒙古美岱召太后庙前。美岱召建于16世纪下半叶,其建筑风格深受藏传佛教影响,寺内立有大量护法神像,现存壁画1650平方米,被誉为“壁画博物馆”。太后庙位于寺院建筑群东侧,为二重檐歇山式建筑,因庙中供奉有三娘子骨灰而得名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21年第01期     子珊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