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从古到今说来慌, 不过是情而已

大约是四百年前,汤显祖66岁的人生走到了尽头,这个倔强的老头在江西临川那个简陋的小屋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玉茗堂里,他给后人留下了永垂不朽的“临川四梦”。王思任评价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

人鬼情未了的题材古今中外不是没人写,中国古代戏曲中为了爱而大胆私奔的闺阁女子也比比皆是:《墙头马上》因一眼定终身而出走的李千金,《倩女离魂》中魂魄随情郎赴京的张倩女。但是似乎这些都抵不过这个“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杜丽娘。

“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深于阿丽者矣。”昆曲历来爱演那一出《寻梦》,不是没道理的。这一出里,那么细腻婉转的心思,在当时那么大胆的行为。汤显祖真是把一个女孩对青春、爱情、自由的渴望写到骨髓里了。

时有娄江女子俞二娘,喜读《牡丹亭》词曲,大约是太沉溺于《牡丹亭》的至情,最后竟至断肠而死,死时也不过是17岁的年纪;更有女伶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突然倒下气绝身亡。你看汤翁这至情的《牡丹亭》,颠倒了多少痴情的女儿家。

究其根源,汤显祖其人其实就是那个至情至性的代表。杜丽娘的身上,倾注着的是汤翁的最热烈的情感,也承载了他太多难以释怀的情与真。

汤显祖的一生都是藐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汤家并非世家大族,但也是书香门第,从高祖到父亲都是秀才。祖父汤懋昭,博览群书,精通黄老学说,善诗文,被学者推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是位知识渊博的儒士,更是明嘉靖年间著名老庄学者,他重视家族教育,为弘扬儒学,在临川城唐公庙创建“汤氏家塾”,并聘请江西理学大师罗汝芳为老师,教育宗族子弟。

汤显祖出生时,他的祖父已经将近70岁了。这个在仕途上不得志的老人40岁后就隐居乡村,并劝慰孙儿弃科举而学道术,祖母亦是喜好诵读佛经,就连老师徐良傅与罗汝芳也颇通仙佛之道。仙风道骨的隐居传统,使得汤显祖对仙道思想从不陌生。至于与达观和尚的交好及与“异端”李贽的神交,则是后话。徘徊于儒释道之间,使得汤显祖透彻而从容。

据传汤显祖5岁时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即从徐良傅学古文词,14岁便补了县诸生,21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这名气给他带来的并非是坦途。

当时的首辅张居正看中了这位踌躇满志的江西才子,曾前后两次让汤显祖陪其子赴考,并且许愿让他高中鼎甲,但均被汤翁拒绝了。这是汤翁本色,更是祖上传下来的风骨。此后受挫十载,直到张居正去世后,汤显祖才得以以极低的排名中了进士。然而面对张四维和申时行两位新贵,汤显祖仍然不给面子。因而虽然中了进士,他苦等了一年才被塞到南京去做了个掌管礼乐祭祀的太常寺博士。

次年,在北京吏部供职的前临川知县司汝霖给汤显祖捎来一封信,告诉汤显祖只要他不那么执拗,跟执政通一下气,加上他的帮助,就可以提拔到吏部去当官。汤显祖在回信中对此提议不置可否,只是谈及南京任官的好处,北京房租柴米花费太贵,上朝拜客耗时太多,风沙满面生活不惯等。这一番委婉的拒绝,使得想拉拢他的最后一次尝试也失败了。

与不畏权贵相适应的,是汤显祖的敢言,他勇于评论时事且喜怒形于色,被当时人称为“狂奴”。虽然是个小官,但汤翁并未放下志向。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向皇帝上了《论辅臣科臣疏》,直接抨击了当时的首辅申时行等要员大臣,更是明里暗里讽刺神宗皇帝。毫无疑问的,他被贬至偏远的广东徐闻县担任典吏,后又被调到贫穷的浙江遂昌任知县。

朝廷不是安身之处,那便自己建 造一个桃花源。遂昌任上,他不但灭 虎清盗,劝学兴教,更是在除夕、元 宵放狱中的囚犯回家过节或者上街 看灯。

一生推崇一个“情”字的汤显祖,即使在政治上也尝试以情施政,在担任遂昌知县时他试图创建“至情”理想国。

或许是同样为其情所感,除夕、元宵所放之囚犯按时归狱,无一逃逸。当他辞官南下时,遂昌黎民代表在扬州苦苦挽留,百姓还为这个离任的好县令在他所开办的书院中建立了供奉的生祠。哪怕是四百年后的今天,遂昌仍有着汤显祖的纪念馆。

然而覆巢之下安能有完卵,公元1596年,明朝廷开始征收矿税,宦官充任的矿监税使遍布天下。遂昌多金银之矿,根本无法应付到来的矿监税使,汤显祖的“至情”理想国的政治美梦归于破碎。在官场上颠簸了15年的汤显祖,终于是累了。上有暴政下有豪强,加上爱女先后夭亡的强烈刺激,汤显祖毅然辞官归隐玉茗堂。

他转而借梨园小天地来展现人生大舞台的瑰丽画面,将满腔抱负附着于勾栏瓦肆的梨园戏曲之中。弃官归隐后,汤显祖开始了《牡丹亭》的创作,挥去怀才不遇带来的阴郁,他一头扎进了那个至情至性的世界。“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梦中人?汤翁一生痛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在他的世界里情感远大于理智。在《牡丹亭》中,他更是将所推崇的“至情”化到极致,“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汤显祖所居庭前有一棵玉茗树高出檐际,他便称自己的居所为玉茗堂。传说那树木着实扶疏茂盛,可就是不开花。后来《牡丹亭》曲成,汤显祖招来伶工搬演,不料当晚此树千花绽放,以后年年及时而发,再不愆期。这玉茗花,伴随着汤显祖的创作而生,曲成花开,不知是否感应到汤翁穿越生死的“至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尽管未能在庙堂之上一展身手,隐居的生活却无意成全了让他流芳百世的“临川四梦”。

《牡丹亭》其词曲,比起场上之曲更适宜作为案上之书。汤翁即便承认却仍坚持“余意之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他宁拗折天下歌人的嗓子,而不愿使文辞受窒滞迸泄之苦。汤显祖性格之狷介孤傲,从此处也可略见一斑。

他的一生跟他的剧本一样,见证了人世间龌龊的现实,同时也展示了至情至性的理想,在“四梦”中,汤显祖“把人情世故都高谈尽”。

汤显祖在《南柯梦记题词》里说:“世人妄以眷属富贵影响执为吾想,不知虚空中一大穴也!”《南柯记》也好,《邯郸记》也好,汤显祖大约是看透所谓穷通富贵的本相不过尔尔,因此专注于他所倾心的人间真情。

汤显祖终归不是一个隐士,他仍有情要发。《牡丹亭》的情,汤显祖的情,穿越了四百年的光阴,仍然让今人心动神摇。正如《牡丹亭外》所唱的那样,“从古到今说来慌,不过是情而已”,那吟咏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汤显祖,又何尝不是他笔下情痴的柳梦梅呢?

来源:《风流一代》2018年26期    陈琦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