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梳里的似水年华

说起梳子、香镜……《红楼梦》中那一个美人手持桃木梳子,颦笑间相映于玉檀香镜的典雅画面,是否在你脑海萦绕,久久未散?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高贵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与梳子朝夕不离,古诗《木兰诗》中就有“脱帽著头”“当窗理云鬓”等诗句,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梳子的紧密联系。

梳子,据说源于汉代。千百年来,木梳、香镜、胭脂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笔下的“红娘”。一个个如花似玉、柔情万种的美人手持桃木梳子,梳理着缕缕青丝,盘起千姿百态的发髻,醉倒了多少英俊少年?梳子自它诞生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不仅可以用来梳理头发,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保健器具,用木梳梳发,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头皮和颅内营养吸收。经常使用,对养生、健体和美肤都有益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梳头有深切体会,他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梳子有两类,一为梳,一为篦。二者的区别只在齿的疏与密,齿与齿排列稀疏的是梳子,细密的是篦子。篦梳,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细密,用来除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

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相传炎帝死后,蚩尤起兵复仇,同其他许多人一样,常州梳篦工匠赫连也被拉去打仗。涿鹿一战,蚩尤被轩辕皇帝打败,赫连被俘入狱。看守皇甫得知他会做木梳,劝他连夜赶制一把,献给嫘祖娘娘,以免死罪。然而,不等赦免令到,赫连已人头落地。轩辕黄帝十分心疼,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照样制作。后来,赫连和皇甫被制梳业尊奉为祖师。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寄生虫。这就是最初的篦箕。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街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放眼木梳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盛唐时,当地梳篦花色繁多,不胜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北宋以来,梳篦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的诗吟。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

明清时代,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7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10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据说,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

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着一种“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时髦。后来,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到海外,还在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我国最早的栉当为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汉代的较长呈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人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

不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木制梳篦,或其它材料制作的梳篦,除了能用来梳头的实用功能外,它还具有保健功能和妆饰工艺欣赏价值。

用梳、篦梳头养生、古已有之。养生家将日常梳头当作自我保健之法和养生的重要手段,南北朝时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认为:“头当数栉、血流不滞、发根常竖”。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卷一二亦载:“梳为木齿丹,云: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因此,梳子还得了个美名“木齿丹”。清宫的《起居注》记载,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让太监用特制的梳子为她长时间梳头,这使她在花甲之年仍满头秀发。自古天下男人之所以比女人平均寿命短,除“烟、酒、色”等恶习因素,恐怕与极少梳头不无干系。因此,经常使用梳篦进行梳头能起到治病健身、健脑长寿的作用。

梳、篦还具有妆饰作用以及较高的工艺价值。在我国古代,梳篦是八大发饰之一,妇女们常把精美的梳篦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时间一久,还形成了插梳之风。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妇女不仅喜欢插梳,同时还喜欢插篦。宋代妇女崇尚插梳,不逊于唐代,而且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元朝以后插梳之习,渐趋式微,到明清时,差不多已被遗忘。近代和当代妇女虽不普遍以梳篦插髻妆饰发式,但有些妇女,尤其是少数民族子女仍沿袭着用精美梳篦来作发饰。

另外,梳篦在民俗、礼俗、婚俗、丧俗中也有着一定的用途。在印度比尔部落有个叫巴个利尔的节日,该节日历时七天,是男女青年选择伴侣的好机会。姑娘头上插着许多小梳子,这都是求爱者送的。在这里梳子是美好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和现在某些北方农村,梳子仍作为必需的陪嫁物品。

相反梳子在有些民族中却又是非常忌讳的。在我国藏民族中,必须把梳子用后藏在较隐蔽的地方。如果女人把梳子插在头上去迎接客人或者从事其它活动,则认为是很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业。而日本,梳子在外极受冷遇,其原因是在日文中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意为极其辛苦。

梳子在我国古代丧葬风俗中还作为随葬品放入棺木。在考古工作时发现很多出土的墓葬中均有不同材质的梳子。据考古研究发现,这种随葬的梳篦就其制作工艺的精粗,选料的优劣,以及摆放的位置均能反映出死者的社会地位和等级高低。竹篦至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仍被作“祭祖”的悼念物品用以焚烧。

梳篦买卖制造业,在古代和近代行业中,享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权利,它在旧时的十三行买卖中被列为头行。泾县是全国最大的木梳加工生产基地。现有木梳生产企业60余户,拥有十几种木梳品牌,开发出保健木梳、工艺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现年产木梳6000万把,年创产值4500万元,从业人员达1900余人,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泾县木梳采用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天然名贵材料,传承了传统的手工制梳工艺,采用高温高压等独特工艺处理,结合现代磨齿抛光等独特手工工艺精制而成。其色泽美观自然,梳齿圆滑、光洁,手感极佳。其造型有人物、花鸟、月形、条形、柄形、镶拼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大逾数尺,有的小盈寸,可随身携带早晚梳理,也可以陈列于室赏玩观摩,既是日常起居的必备之物,也是赠朋送友的纪念佳品。

来源:《国学》2010年06期     佚名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