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的蹉跎岁月

当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吹嘘和当今“要想富,先修路”的宣传是一个道理。火车是人类利用化石能源运输的典例,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进步。火车畅通物流,振兴经济,使社会进步和发展得到了腾飞。当然,过去火车的煤烟和噪声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2016年刚开年的一条关于上海铁路局1月10日调整列车运行图的消息,使民众沸腾起来了。俺们南京人最关心的是将停运往返于南京和黄山的这对绿皮火车。因为这对绿皮车是穿越南京主城区,一路伴随着绿色风光,因此被称为“小清新列车”。

停运的消息,让很多上世纪40、50、60、70年代人感到恋恋不舍。因为在他们生活中“绿皮车”曾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对它的依赖和不舍在所难免。

现在许多人到今天还没弄懂,过去的火车为什么叫“绿皮车”?为什么非要刷上绿色不可?这里面藏着许多秘密。绿皮车,墨绿色外表,是中国铁路客车当中绿色涂装配黄条色带车底的俗称。

“绿皮车”曾经是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5万公里的铁路像毛细血管般连通着空间和人心。那时候的火车都是绿色的,源自计划经济时期对苏联忠诚地模仿,同时也是一种战时审美遗留。

从中国铁路线上“毛泽东号”“朱德号”和“周恩来号”这三列特别命名的机车,到中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把这小小火车带进了中国人的语境里,火车代表着希望和力量。

“呜——轰隆隆隆隆隆隆隆,轰隆隆隆隆隆隆隆,车轮飞,汽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穿过峻岭越过河,迎着霞光千万道……阳光灿烂照车厢,车厢里面真热闹,藏族大爷弹起琴,新疆姐姐把舞跳,蒙族叔叔唱起歌,一路歌声一路笑。”这首《火车向着韶山跑》的儿歌,曾唱红了祖国大地。

这样的形象还不时在小学课本、人民币、挂历、宣传画里得到了强化,最终凝固成工业精神的象征和写照。挥汗如雨的司炉工是劳模的常见形象,伸出半个身子手搭凉篷远眺的火车司机成为了祖国建设开拓者的化身。就连时代的英雄欧阳海、周云成、蔡永祥和戴碧蓉等等,事迹也与火车相关。

这些火热的铁路场景,不由得让人回顾火车史,深感历程艰辛。1781年,一位叫乔治·斯蒂芬孙的英国矿工儿子,18岁时不顾别人的嘲笑,和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坐在课堂里学习。然后,他1810年开始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制造起蒸汽机来,人们叫它“火车”。1817年他负责修建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从此火车开始奔腾在人类的历史舞台。

随着火车的普及,改变了人们骑马或以其它牲畜为主要动力的出行方式。可是使用燃煤蒸汽动力的燃煤蒸汽机车必须在铁路沿线设置加煤、水的设施,在运营中耗费了大量时间,这样都很不经济。所以,人们又开始转向研究电力和燃油机车了。

而中国的火车时代来得很晚,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爱国有识之士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来介绍铁路知识。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直到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五年后,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愚昧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到1894年,13年的时间里仅修建400多公里铁路。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这就是大家在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所看到的场景。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的中国工人凭借英国工程师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机车。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岁月沧桑近百年后的1949年新中国,光这一年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使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形成了中国铁路骨架。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

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国铁路重载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促进铁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在的中国高速铁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了世界“铁老大”。

如今,随着铁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绿皮车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空调车、动车等快速旅客列车。事物的更新换代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绿皮车的退役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有人欢喜有人忧。

随着动车、高铁的流行普及,绿皮火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作为承载中国普通人出行的交通工具,绿皮火车给很多人留下了太多的回忆。欢喜的人们认为,如此一来,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运力空间,投入更多运行速度较快的列车,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忧的人认为,如此一来,票价上涨成为必然,同时,沿线小站人们的出行也会受到影响。

以往的绿皮车,可谓“站站停”,被连绵的大山阻碍了交通的山区人的交际和出行,全靠绿皮车解决。如此停运之后,更换的快速列车必然不会在每一个小站都稍作停留,山区小站居民的出行将成为新的问题。

绿皮车曾被视为中国铁路的文化符号,中国旅客列车的代名词。绿、红、蓝、白皮车的过渡与变色不是简单的视觉感观,而是标志着历经几代铁路人默默无闻地奉献才换来的。绿皮车退役已成定局,留恋也好,怀念也罢,都将走出我们的生活。

在人们的记忆里,速度慢、没空调、环境差是绿皮车的主要特色,但它也因为低廉的票价深受人们的欢迎。绿皮车由于年代久远,无论是车外还是车上的部件都有着岁月的痕迹,也因此让绿皮车充满了怀旧气息。让我们再一次坐在窗口,迎着风,望着窗外缓缓移过的景色,偶尔发发呆或是把头伸出窗外,左右眺望,享受着那浓浓的回忆吧。

来源:《东方文化周刊》2016年04期    《东方文化周刊》东方全媒体记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