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名忌讳知多少

在武侠小说里,大侠与人过招前,常豪气万千地说道:“来者留名,本大侠剑下不容无名之鬼。”此外,常听到的俗语也说:“人死留名,虎死留皮”。看来人的名字还真重要。大家在人生路上熙熙攘攘、奔波劳碌,其实也只不过是希望别让自己成了“无名小卒”吧!

古人也有不重视名字的时候

然而重视名字的传统,似乎也不是自古就有的。俗语说:“三代以下,未有不好名者”。那三代以上之人,应该就不会太计较什么“好名坏名”了。所以从殷代的甲骨文看来,能考据出来的帝王名字,无非也只是随便的以干支定名而已:例如武丁、太甲、盘庚等之流的。虽然这种取名方法倒挺省事的:但后来人们命名时所考虑的什么高雅、吉祥、乃至避讳等原则,自然也就无法顾及了。

随便打开历史一看,那些出将入相的不凡人物,他们的名字竟然会粗到“俗又有力”的地步。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说,司马相如的小名竟叫犬子:《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裴松之注引《曹阿瞒传》上说,曹操小字阿瞒:其他像是范晔叫砖儿、桓熙叫石头等等,这些大人物的小名竟然也不过尔尔。

当然,这其实和现在民间仍然盛行,将小孩名字叫得贱才比较好养的风俗,大概也是一样的命名方式。除了名字不免俗气外,古人取名时对男女之别也不甚讲究。

今天我们只要一看到武雄、根旺之类的大名,就知道一定是昂藏七尺的须眉男子:而听到淑贞、丽美之类的芳名,也一定会想像是娉婷可爱的窈窕淑女,但这种联想在古代则不一定应验了。例如《孟子.尽心篇》里提到,那位空手搏虎的勇士,大名竟然是叫“冯妇”:而《左传》里第一位君王鲁隐公,依《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上记载,大名竟然是叫“息姑”。如果只依这两位仁兄的“芳名”去想像,必然只会以为是女扮男装,安能辨他是雌雄呢?

姓名忌讳的故事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开始对自己的名字重视起来,总希望自己发达后,不因名字而被旁人看“扁”。尤其到了明清两代,所有的市井小民,无论是发了财的暴发户,还是坐拥地利的土财主,全都附庸风雅地改掉小名,搞些雅号或官名,企图让人另眼相看。当时坊间流行的小曲就这样唱著:“粜米的唤子良,卖肉的呼仲甫,开张卖饭的呼君保,磨面登罗的叫德夫”。

因为社会上流行这种“名”不惊人死不休的取名方式,所以真正有钱有势的人,自然不希望那些叫阿猫阿狗的老百姓来鱼目混珠,更严禁普通人在说话或行文中提到他自己的名字,甚至连相近的声音都不允许,因而产生了”避讳”的作法。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后世流传甚广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了。

根据南宋陆放翁的《老学庵笔记》里提到,有个名叫”田登”的芝麻小官,当他担任州官时,命令手下吏民都要回避其名,严禁提到“登”字,即使是无心触犯,他也一定要严加鞭笞。可是和“登”同音的“灯”字经常要用,全州官吏百姓只好将“灯”字改叫“火”字。有一年上元节时,州吏在张贴告示时,便出现了下面这段荒谬的文字:“欣逢上元佳节,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从此之后,“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这句话,就成了老百姓形容官吏霸道的代名词。

所谓的“避讳”,也不只是用在皇帝或大官之名而已,古人写到自己父母的名字时,也是要避讳的。

像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名叫“司马谈”,所以太史公在写《报任安书》时提到“同子参乘,袁丝变色”,意思是说汉文帝出门时,宦官“赵谈”也在车上,袁丝因此伏车劝谏,文帝听了后就笑著叫赵谈下车去了。司马迁因为赵谈的“谈”字,与其父“司马谈”同名,所以在信中以“同子”参乘来避讳。

古人因说话作文时要避讳,以致闹了很多笑话,最有名的就是《稗史》中的一段故事。话说钱大参字良臣,他的儿子很聪明,从小读书只要一看到“良臣”二字,就赶紧避讳读作“爹爹”。有天他读到《孟子、告子篇》“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为了避讳竟读作“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为了避讳,竟将自己爹爹视为民贼,还真不愧是“认贼作父”吧!

在以往的封建社会里,取名时除了因避讳要注意字音之外,更要提防因字义造成的“犯上”或“谋反”等不当联想。即使到了近代,仍不时出现一些因“名”贾祸的故事。比如“文革”就出现过因名贾祸的事件。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刚建立时,有个姓李的农民就为儿子取名李爱国。后来第二个儿子出生时,他以为新中国不是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吗?因而取名叫李爱民。而为第三个儿子取名时,他又以为人民能当家作主,这一切都是党的功劳,因而就叫李爱党。

这三个名字乍听之下似乎还不错,但过了几年文革一开始,这位李姓农民就倒大楣了。原来有人检举他的三个儿子叫“李爱国”、“李爱民”与“李爱党”,分明就是他还在爱“国民党”,于是将其批斗,让其交代内心肮脏的思想。直到“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后,此人才得以翻案。但他自己和三个儿子的一生,却因这三个“政治味”太浓的名字,留下了永难痊愈的伤痕。

在历史上第一个为文反对避讳的,就是唐代韩愈的《讳辩》了。据说唐代郑王后人李贺,七岁能诗,文名轰动一时,韩愈因而劝他去考进士。但等李贺中了进士后,其他人却毁谤他说李贺之父名为“晋肃”,因为犯了“进士”的讳,李贺因此不该去考进士,韩愈就作《讳辩》一文为他申辩。

来源:《神州民俗(通俗版)》2015年01期    林廖君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