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下之传统——和谐“灯酒节”

一、“灯酒节”的由来及意义

“灯酒节”也叫“新丁节”。“灯酒节”在古时候与“灯”、“酒”是息息相关的。在广州、香港等地方, 如果自己家中生了男孩, 那么就会在家中高挂花灯。因为当地人认为家里添男丁是家族里的荣耀。这也就是为什么“光明”、“灯”的意思了。这样的习俗举动我们可以看出“丁”与“灯”是有密切联系的。而“酒”在古时候给人们娱人飨神的必备之物, 过去也有“无酒不算敬神”的说法。还有, “灯酒”用壮文写就是“daeng couj”, 连着读就是“daengjcouj”, “灯”与“丁”在壮语中发音相近, 后将其引申为“灯”, 而“酒”历来是壮乡节庆祭祀之物, 由此逐渐形成了当地人传统节日“灯酒节”。现在在壮族“灯酒节”实际上就是壮族人家庆祝在过去的一年中, 村里有新生的孩童;是一个庆祝全村人丁兴旺的节日。在壮家, 一般出生的婴儿被称作为“新丁”, 有新生儿的家庭要在新年的农历正月十一这天向全村人报喜, 称为“报新丁”。现如今, 把刚嫁入门新媳妇也算上是“添丁”。

在改革开放时期, 传统吃“灯酒”习俗, 也融入了新的含义。例如:借“灯酒节”, 有的宣传计生政策, 鼓励优生优育, 倡导婚育新风;有的宣传尊师重教, 倡导读书之风;有的慰问特困户、孤寡老人, 倡导尊老爱幼之风;有的组织有一技之长的打工族, 传递致富信息和技术, 倡导科技致富之风等等。现在的“灯酒节”已成为了人们承载团结和睦、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一个传统节日。

据村里的老人说, “灯酒节”是春节后又一次大团圆, 也是一次充满希望幸福的筵席, 庆祝完这个节才相当于完整个春节。上林有很多乡镇都会在农历正月十一举办灯酒节的习俗。因为, “灯酒节”最初是壮族的节日, 后来因为民族杂居, 便成为以壮族为主不同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 而“壮”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更新在这节日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上林县壮乡农历正月十一吃“灯酒”的纯朴民风习俗, 已延续了几百年, 经久不衰。

二、上林石寨庄的“灯酒节”

农历正月十一是上林壮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灯酒节。在此日上午走进上林县巷贤镇石寨庄, 你会看见一个门似的装饰, 其中左联:巷贤人名欢迎您, 右联:石寨乡亲恭候您, 横批:欢度石寨灯酒节。这足见上林石寨人民的热情。然后你会听到锣鼓声震天响, 看到彩狮炫龙起飞舞, 鞭炮礼花齐开鸣, 场面无比恢宏热闹。而这样欢庆节日的隆重程度不亚于汉族的传统——春节。听说石寨庄“灯酒节”不但年代久远、庄重质朴、仪式齐全, 而且秉承传承, 个性鲜明。他的习俗仪式不但能够彰显出壮族的文化地域性特征, 而且每一个仪式环节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其次我们看见家家户户干净整洁, 且把新的对联再次张贴, 甚至有的人家还高挂上了灯笼, 人们好不热闹。

在上午11时左右, “灯酒节”中最重要的环节——祭祀社坛仪式开始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社坛门前张灯结彩, 全体人民肃立, 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仪式开始。然后全庄群众迎社鞠, 同时八音乐队演奏文场《福禄寿》并且主祭上香行三献礼、给新“添丁”的小孩发压岁钱、给社坛敬酒、宣读祝文、鸣炮等, 按传统礼仪一一开展。

紧跟着, 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活动, 报新丁。其仪式首先是到村里的社庙进行祭祀祈福, 然后做“百家宴”供全村人聚餐。就是全村老少都集中在村球场上, 摆开“百家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灯酒节”, 均由上一年新添丁的人家负责组织村民聚会, 并捐献猪头、阉鸡等, 让村民痛痛快快地闹“灯酒”, 意在使兄弟团结, 邻里和睦, 互相尊重, 互相帮助。据悉, 宴席所需要的钱粮由全村各家各户共同分担, 但新丁家庭需要额外献出一些肉食, 除了一只大阉鸡外, 还有一个大猪头或一只肥羊等, 根据各村的习俗有所不同。除此以外, 新丁家庭还要负责出资请来戏团演一场戏。祭祀、聚餐、看戏, 一个流程下来, 全村老少其乐融融。全庄乡亲、各路宾朋举杯同庆闹灯酒。

“百家宴”结束后, 开始舞狮、舞龙、山歌对唱等文娱活动, 晚上大家围着熊熊篝火, 手拉手欢歌起舞。据悉, 今年过“灯酒”节, 上林县各乡村除了有舞狮、舞龙、山歌对唱晚会等节日喜庆文娱活动外, 许多村庄的活动还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

三、举办上林“灯酒节”的意义

民俗的更生长久, 一定跟其所在的环境极其社会重视层度是有密切联系的。上林“灯酒节”的经久不衰也一定尤其的魅力所在。在此篇文章之前也有, 关于上林“灯酒节”的描述和相关记录。且明显可以看出上林“灯酒节”已经逐渐成熟, 并且与时代接轨。新形势下的传统节日, 没有日渐风化去风华正茂, 这足以证明上林“灯酒节”存在的一定的价值意义。

“灯酒节”的特征性变化体现在其活动规模、摒弃不让女人参加的规矩、重男轻女的观念得到改变等等。这些变化跟社会环境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层次的提高是都脱不了关系的。

其中在“灯酒节”仍保留着在传统的祭祖活动中, 有大量的烧香、烧纸钱的现象, 祭祀中的三六九跪拜, 初、亚、终献礼, 等等。一部分人认为这些繁文缛节可以丢弃, 而笔者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不是所谓的迷信活动, 这是对我们自己祖宗神灵的尊重, 是我们心灵的一种寄托, 更是人们教育下一代孝顺这一名词的中华传统美德。试问, 如果没有信仰, 没有约束, 没有寄托等等, 那我们会怎样?还有关于不要摆“百家宴”的说辞, 认为这样的举动是一种铺张浪费的表现, 试问在传统的“百家宴”中, 一个村庄的人们聚到一起, 难道会吃的很少?虽然新形势下的人们并不是特别的在乎吃食, 但是“名以食为天”还是有道理的, 况且时间也只是一天。

“灯酒节”时间流传之久, 其积极的一面肯定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个气氛祥和、邻里和睦、家族团圆的时刻, 等容易让人心往一处使, 力往一处出。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增进感情, 也可以商讨让村里富裕的方式等等。“吃灯酒”既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也可以造福子孙后代。可以调解邻里纠纷、解决矛盾, 促进和谐的发展, 而这些都是因为“灯酒节”而得到的, 所以“灯酒节”举办是值得传承与发展的。

来源:《赤子(下旬)》2017年第03期     谈玲玲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