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布鲁克的敖包节

当我们初到新疆天山深处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最意外的是听说草原上至今还在实行天葬。

当地蒙古人的天葬,比其他地区的天葬更天然。亲人们用一辆勒勒车驮着逝者在草原上一直走,落地之处就是逝者的离世之所,狼或鹫,会把逝者的灵魂最后带走。

蒙古民族处置离世的仪式,都在路途颠簸中完成。他们的游牧,他们一年数次搬迁的蒙古包,他们数千年的辉煌历史无一不是在颠簸流徙中呈现。

在草原上惟有一样不动,那就是敖包。

敖包关乎着蒙古人的豪情、灵魂和有关这个世界里一切事情的定位。

西维尔艾肯敖包因西维尔艾肯湿地而得名,这是土尔扈特部蒙古人于公元1771年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到东方故地最初建立的敖包之一。这里每年敖包节的号召力,都足以让无数的父老乡亲、骑手、摔跤手们从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各处赶来。

在蒙古人居住的草原,见到敖包不是一件难事。每个乡,每个村,每个牧场,每一片蒙古人的聚居区都会有一个敖包。每年他们都会举办一次敖包节。敖包背后是蒙古族更久远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多是以部落或更小的相当于乡级的“苏木”为单位来构建的。在西维尔艾肯的祭祀中,其中一个重要仪式就是众人围着敖包绕行三圈, 绕行的同时会有念诵人朗读祈诵词,然后会逐一念到土尔扈特部蒙古东西的各个“苏木”。这些名字,依然沿用土尔扈特部蒙古各部的古老称谓。

敖包祭祀多在每年的春夏之交举行,具体日期由胡参库热(喇嘛庙)的主持翻看黄历选定吉日。祭祀当天,最初由个人或各个家庭祭祀,围绕敖包抛洒各色纸片、酒、糖和奶子,最重要的是把经幡系在敖包上,经幡上印有经文或马及马蹄铁的拓纹,并签上自己或家人的名字。这个名字如果是由喇嘛代签,就更能表现庄重与虔诚。所以,这一天,喇嘛们会格外忙碌,因为所有的信众都会带着礼物来烦请他们代笔。这一天,喇嘛们还要通诵经文长达两三个小时。五色的经幡五色的口袋装满五种干果或五种粮食,用酥油和面做出五种牲畜的型偶再涂成红色。最热烈的场面是在众人围敖包绕行三圈之后,在喇嘛的诵经声中点燃篝火, 并不时给篝火泼洒酥油、酒和肥肉片,以示兴旺。这一刻,你能感受到蒙古族复杂而多样的信仰体系不仅是给予一个单一的神的仪式,更是对天地对山神和长河的礼赞。

蒙古人始终把对“腾格里”(天)的崇敬视为他们的终极图腾,这种崇敬遍布他们意识、行为、心理的每一个层面。因此,在草原上,敖包具有敬天的作用。其次,敖包还有路标与界碑的作用。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有,敖包祭祀上,骑者和摔跤手用他们最擅长的绝技来展示的豪情与喜悦。

来源:《中国民族》2015年第10期    刘湘晨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