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雄鹰——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 是柯尔克孜语“四十个姑娘”的意思。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期生活在蒙古大草原上以叶尼塞河为中心的地方, 时称坚昆, 公元9世纪摆脱回鹘统治建立汗国。

如今, 在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人主要居住在现在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少数散居在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区和新疆南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也有一些柯尔克孜人, 是当年民族南迁的时候迁居那里的。

柯尔克孜族男子一般不留长发, 而留胡须。妇女梳两条辫子, 未出嫁的姑娘则扎40根辫子。男子一年四季多戴白毡帽, 冬季多穿皮衣皮裤, 上身穿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 外套羊皮或黑蓝色棉布无领长“袷袢”, 也有用驼毛织成的, 袖口黑布沿边, 系皮腰带, 带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女性穿对襟上衣, 宽大无袖, 长不过膝, 缀银, 下搭多褶的长裙, 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他们的服装华美, 色彩绚丽, 美不胜收。最抢眼的要数头顶的华冠, 看着就让人肃然起敬, 穿戴之后使得女性显得那么庄重和尊贵。

宗教在柯尔克孜服饰中也得到了反映。柯尔克孜人在历史上和很多西域的游牧民族一样, 早期曾经信奉过萨满教, 后来又皈依佛教, 17世纪后才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对柯尔克孜文化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影响, 他们喜爱的图案, 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些萨满教及佛教艺术中人物和动物造型的痕迹, 又形成了自己极富草原生活气息的伊斯兰纹饰特点。

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 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这些服饰做工精细考究, 构图贴近生活, 亲切朴实, 风格独特, 草原气息浓郁, 民族特色突出, 立体感极强, 条纹清晰, 古朴典雅, 编织也表现出精湛的技艺。

猎鹰之乡

在巍峨的雪山下, 彪悍的柯尔克孜牧民骑着骏马, 右臂擎鹰, 左手挽缰, 那景色犹如一副大气磅礴的油画, 将柯尔克孜人的英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柯尔克孜人来说, 猎鹰是一个民族的符号, 是他们的精神图腾。柯尔克孜人过去主要以游牧、狩猎为生, 在没有枪支的岁月, 除了骏马和猎狗外, 猎鹰便是他们最好的帮手。特别是风雪交加的冬季, 骏马、猎狗行动受阻的时候, 勇猛、灵巧的猎鹰却可以大显身手。

千百年来, 猎鹰都是柯尔克孜人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但是, 他们祖祖辈辈没有听说过谁能人工繁殖猎鹰, 柯尔克孜人的猎鹰无一例外都是由野生驯化而来。

柯尔克孜人在驯鹰的历史中, 有一个世代相袭的好传统, 那就是放生。金雕的寿命平均在40年左右, 他们把猎鹰驯养五六年后, 都要把鹰放回大自然中, 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求偶、繁衍后代, 形成良性循环。几年驯养下来, 鹰已成为驯养家庭中的一员, 他们甚至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鹰。放生的时刻, 也是难舍难分的时刻, 驯鹰人常常含着泪, 目送猎鹰飞向蓝天。

库姆孜弹唱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 民间音乐十分发达, 遗产丰富, 男女老幼都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许多传说、故事、诗歌、民歌等均由专门的民歌手、弹唱琴手等艺人代代相传, 在表演时, 使用最普遍的乐器是库姆孜。

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古老的民族乐器, 最早流传于叶尼塞河流域, 后随着民间的交流逐渐传入其他民族、地区乃至国外。柯尔克孜民间有句谚语:“伴着你生与死的, 是一把库姆孜琴”。库姆孜琴是柯尔克孜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几乎家家都有, 倾诉着柯尔克孜人的喜怒哀乐, 故又有着“奇妙之口”的美称。

库姆孜琴是一种三弦弹拨乐器, 琴型很多, 达七八种, 长近1米, 琴身稍扁近似梨形, 但颈细长, 以羊肠为琴弦, 近代则使用丝琴弦。库姆孜虽不如琵琶精细素雅, 却也能奏出高山飞瀑、金戈铁马、草原滴露、蝶闹新苑。库姆孜古老又新颖, 有着独特的旋律, 音色生动丰富。

库姆孜弹唱别具一格, 其内容有古代的传说、叙事故事、抒情诗等。

有柯尔克孜人的地方, 就有库姆孜的琴声。库姆孜伴随着柯尔克孜人的足迹, 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从叶尼塞河到天山南北, 从伊犁河谷到帕米尔高原, 它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大地的沧桑。过去, 它为柯尔克孜人的苦难哀诉, 如今, 它为柯尔克孜人的当家做主欢歌。

  史诗《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口头文学财富——《玛纳斯》。《玛纳斯》堪称柯尔克孜精神文化的巅峰, 与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在柯尔克孜族民间流传了上千年, 将柯尔克孜人自己的历史、文化、生活、智慧、思想、感情用口头史诗的形式展现给了世人, 歌颂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关于《玛纳斯》产生的年代, 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尚没有定论, 比较集中的观点, 认为《玛纳斯》产生于10至16世纪。柯尔克孜人先由叶尼塞河上游往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地区长期艰辛的南迁历程, 被认为是史诗《玛纳斯》的历史渊源。那段悲壮的历史在柯尔克孜人民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迹。在艰辛的迁徙途中和频繁的部族征战中, 柯尔克孜人一边要时刻警惕外族的侵扰, 一边还要时刻防止豺狼野兽的袭击。白天他们放牧、打柴, 晚上坐在毡房里, 对着炉火唱《玛纳斯》;节庆、婚礼时唱《玛纳斯》, 丧祭悲痛时也唱《玛纳斯》;遇到喜事时唱《玛纳斯》, 遇到困苦时也唱《玛纳斯》。他们相信《玛纳斯》能给他们带来福荫护佑, 能给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是他们对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就这样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玛纳斯》在柯尔克孜人游牧的草原上传唱, 到16世纪前后, 基本形成了现在传唱的这种框架。

史诗《玛纳斯》不仅是一部民间艺术巨著, 还是一部研究柯尔克孜族历史、宗教信仰、社会生活、语言文学、音乐艺术的百科全书。

绚丽山地风光

柯尔克孜人聚居的乌恰县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两大山系的结合部, 是中国最西部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县城西153公里的边境村——斯姆哈纳是我国最晚迎来日出、最晚迎来日落的地方, 每年夏至太阳要到23点才落山。

这里三面高山环绕, 境内的克孜勒苏河是天山和昆仑山的分界线, 克孜勒苏河以北是天山山脉, 以南是帕米尔高原。由于所处天山和昆仑山两大山系纠结的地方, 地形地貌构造景观绚丽多彩, 雄浑博大。尤其山地群峦如聚, 峭岩交错, 色彩斑斓, 加上昆仑之巍峨和天山之险峻, 构成了独具魅力的山地景观, 是非常有特点的一块摄影圣地。

过去, 到乌恰县交通不便, 很多人前往喀什、塔什库尔干时都与乌恰擦肩而过。后来随着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口岸的开放, 乌恰县的很多鲜为人知的自然景观胜地开始被注意。

乌恰县自然景观丰富, 波斯坦铁列克的冰峰、乌鲁克恰提的河谷、伊尔克什坦的山地峡谷、玉奇塔什三个石草原、苏约克的泉华奇景、吐尔尕特的五彩山峦……自然景色的绚丽, 地貌地理的奇特, 每一处都会让人惊叹不已, 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感受。

 

来源:《新疆人文地理》2017年第04期  王守垠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