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 一指乾坤——扳指发展史

扳指,又称搬指、班指、梆指,古称韘(音射she)。《诗》曰:“童子佩韘。弽,韘或从弓。失涉切。”以上都说明韘为骑射之具,是古人射箭时为保护拇指不被弓弦勒伤而特地戴在大拇指上的保护工具。早期的韘一般用硬木、象骨等材料制作,贵者用玉。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然而到了清代扳指逐渐摆脱其原有的军事色彩,最终成为成年男子专享的、具有标志性的装饰品之一。

满语称清代扳指为“憨得憨”。清入关前,因条件所限,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多用鹿骨,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入关后国力强盛,日渐承平,扳指更多的作为权势地位的象征。自乾隆朝始,扳指由实用性转为装饰性,做工精益求精,质料愈加讲究,出现了玉石、翡翠、玛瑙、珊瑚、水晶、金、银、瓷等品种。其上雕饰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镂刻细腻。

扳指的历史

中国最早对扳指的称呼是韘,《说文》记载:“韘,玦也,能射御则带韘。”即指佩韘是表示具有射御的能力。扳指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甚为流行。

韘是用来控弦的,由于我国采用的射法是蒙古式撒放和原始撒放,所以控弦都是用大拇指,扳指套在大拇指上,用弓时勾取弓弦和撒放都依靠它来保护手指。此外,古人还认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决断事物的能力。《诗·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连童子也佩韘,它已不只是一种实用之器,而且成为了一种尚武之“道”,适应了群雄争霸时期培养武士精神的需要,也是所谓的“男人的首饰”。

扳指的主要形制

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古人亦称为“机”,意义类似于“扳机”,表示扳指的作用相当于扳机。

韘初见于商代(11~17世纪),在春秋、战国(3~8世纪)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几千年来,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在中国,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国外则土耳其、韩国至今仍在使用。期间,各种式样的扳指都有存在。蒙古与清朝,主要使用桶形扳指。传统的汉族扳指儿与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儿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

据考证,目前发现出土最早的桶型扳指为战国时期,1976年在河南安阳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韘。此韘呈圆筒形,下端平齐,上端有斜口,可以套入成年人的拇指;正面用双钩线纹饰兽形,兽口向下,细长眉,菱形眼,两耳向后;有一对尖角,器身延伸于两侧且略上竖,尾下垂,短足前屈,足端有三爪,兽鼻两侧各有一圆孔;背面下端则横刻一凹槽,用于容纳弓弦。其型制和清代的桶型扳指极为相似。

扳指形制的发展

中国扳指最早见于商代妇好墓。最初可能有皮质等一些较软材料制成的扳指,好的才会使用材质更为坚硬的。

随着年代的变更以及逐渐演变,扳指的材料和形制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

商代的扳指还有拉弓护指的功能,不仅较后来的扳指更长,而且其上有槽痕。

春秋战国时期的扳指,形制变短矮没有了勾弓弦的横向凹槽,表面还雕有纹饰。

汉代的扳指出现玉片形制,器身更扁薄,类似于佩,雕工精美,带有用来拉弦的小钩,但这个时候的扳指已经不能承受拉弓那么大的力量了。

宋代出现了仿汉代的扳指,其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

清代,扳指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往里凹,一端边沿向前凸,因为其材质更加圆润、光滑,所以更加难以用来射箭,而成为一种装饰、身份以及流行趋势的象征。至此扳指结束了它的戎马生涯。挽弓良人已逝去,唯扳指透散隐隐玉光,展现其独有的绝代风华。

扳指的戴法

在古代战争使用弓箭时,为了避免手指受伤,扳指是戴在拉弦手的大拇指上。戴时应凸面向虎口,可以扣住弦,凹面向指尖,摆放也是如此。扳指不要齐根戴,下部不超第二指节的一半,拇指根部要留空隙,是为了戴上后方便拇指弯曲。现今,扳指更多的被作为装饰之用,佩戴在左右手也就没有很大的讲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爱进行佩戴。

也有人认为,韘是套在扳指内部,防止扳指滑脱的皮套。人们佩带扳指的时候,为了避免滑落,会采取多种手段,一种是在扳指上打孔,然后用绳子穿过扳指上的孔,另一端系在手上,如妇好墓的扳指便留有穿绳的孔。另一种便是先戴上一个皮套,再把扳指套在皮套上。

放箭的方法

中国古代较为主流的一种勾弦放箭方法,根据欧洲人的分类方式,被称为“蒙古式拉弦法(Mongolian release)”。根据宋代中国官方分类,则叫“汉法”。现代人可以称为“中国式拉弓法”。这种勾弦法主要流行于普遍使用复合弓的东方世界。按照这一方法,拉弦主要使用拇指,因而只需要在拇指上佩戴扳指。此外,还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勾弦放箭方式,即欧洲人所说的“地中海式方式(Mediterranean release)”,宋代亦称为“胡法”,主要流行于西方使用单体弓的区域。其特点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相并勾弦,箭在弓左(以左手持弓为准),现代射箭运动由欧洲开始,因而也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法也叫做“三指勾弦法”。

不同的张弦方式,主要根源于弓的不同特性。欧洲长期使用单体弓(一直使用到被火枪淘汰),体长而弹性差,因此必须使用较长的弓体才可以获得较好的威力;而中国的传统复合弓(现代复合弓与中国古代复合弓的形制差别巨大,不过他们确实都是复合的……)正好相反,弓体较短,但弓的弹性好。于是,使用中国弓时,当拉满弓时,手指拉弓处与弓弦形成锐角,不能使用太多手指。

中国复合弓的制造与使用,在世界兵器史上有着出类拔箤弓弩贡献,工艺先进且复杂,制作精良美观。中国和蒙古在骑射方面比西方要先进得多,复合弓短小、弹力大,骑兵也可以使用。而以英国长弓为代表的单体弓由于弓体太大(在威力相近的情况下,单体弓长度可达两米,而复合弓的长度可以限制在一米左右),只适合步兵使用,所以西方中世纪的骑兵多采用重甲冲撞的战斗方式,而在骑射方面鲜有发展。

扳指在清朝发展的原因

扳指由实用到装饰,浓缩了满汉文化,融合了文武之道,凝结了儒家文化中的“射”礼;材质从角、牙到玉,又有“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扳指外圆内圆,亦有“中庸之道”对外天地辽阔,对内安宁。

出于维护和保持满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需要,清代前三朝的皇帝及其重视。乾隆帝曾说“骑射为清朝家法,谆谕后代当遵守。是以予虽年逾古稀,必岁幸木兰行猎。盖以身先之,不敢自怡。”故扳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清马鞍式玉扳指

清马蹬式玛瑙扳指

清玛瑙扳指

清岫玉扳指

扳指的佩戴等级划分

在清王朝扳指的佩戴受到严格的等级制约。这也是判定社会等级及身份尊卑的标志。既然等级森严,那么,扳指中的极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之物。无论身份、材质、工艺、纹饰,均登峰造极。从多尔衮进关到顺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皇帝御用的扳指儿都是有着严格的惯例和规定的。清宫造办处先是依皇帝谕旨让玉作、牙作等专业机构按照皇帝的意愿和喜好做出上用纹样,再经皇帝本人修改确认后方可制作。为制造一个合用的扳指,乾隆皇帝可以在外出避暑之时,连续七次来回传递命令以及扳指实物,要求工匠修改。御用扳指儿上面,经常有御题诗、诗意画和宫廷专用纹饰等带有浓厚人文气象的雕刻。这类扳指儿是当时技艺最高工匠的倾心之作,也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气质爱好、文化理想和审美品位的集中表现。不过,这一类的扳指数量十分有限。

其次是御赐扳指。对于很多各地高级官员、附属国进贡或宫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赏赐给高官、宠臣、皇室宗亲,比如乾隆皇帝就会把此类扳指儿赏赐给在平定回部和大小金川等战役中得胜回朝的将领。

除了御用和御赐扳指儿外,扳指儿中的“探花”要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为自己定做的,其上往往会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亲王赏赐家奴、下属或馈赠亲友的扳指儿,也属此等之列。清代等级极其森严,即便是亲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题诗刻画,其工艺和材质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价值自然也就略逊一筹。接下来,则依次是大将军王、抚远大将军及其同僚下属诸将军扳指儿、贺寿用扳指儿、嫁妆扳指儿、纪念或占卜扳指儿、商用扳指儿。

骨制扳指

古代战争时期拉弓的除了有用兽皮包住手指的简单护指,军中大多是由驼鹿角或者角盘骨制作的,选用角盘骨特有的带髓腔孔的部分,制作在扳指中间部位,佩戴时髓腔孔位于手指关节处利于排汗。史料记载,“驼鹿,角长大,色如象牙,以制韘,盛暑无秽气,然黑章环绕,匀而不晕者,截数角不得其一,值数万钱。”讲到鹿角必须横切,纹路可以起导汗作用,一支角最多有两三处适用,因此比较昂贵。直至清军入关之前,满族人多用鹿骨扳指。

东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过不少骨扳指和玉扳指,出土时均处于墓主手部,如洛阳中州路东周墓葬、包山楚墓、望山二号墓、曾侯乙墓都出土过骨质的扳指。

武扳指

扳指可分文武。武扳指传承了军队制式,不加雕琢,多素面,即使用料奢华也可实用。到了狩猎季节,草原上八旗子弟各色的扳指,也是道亮丽风景线。

骑射是清朝政府立国的根本,因此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按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从“一个劲儿”(大约十千克拉力)开始,逐渐“二十个劲儿”,甚至“三十个劲儿”,以致能扬鞭策马,弯弓射箭成为必备本领。拉弓时都要佩戴扳指来保护手指,其宽窄大小不一,因人而异,方便套带。因此扳指人人皆有,十分重视,形成了传统。拉弓的扳指普遍是选用韧涩材质制作的。正所谓“武能携剑黄沙立战马”。

文扳指

文扳指顾名思义,不是只用于骑射实战而是大多作为装饰品佩戴的。随着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扳指的装饰功能增强,对扳指就有着更高的美学追求,在不盈数寸的素面上雕刻了诗句、花卉、鸟兽等纹饰。如:瑞兽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用以炫耀。

有乾隆皇帝题诗《咏射鹿玉韘》:

快马飞生耳后风,

浮麋数肋中无空。

漫言刻玉占佳兆,

发羽抨弦屡此同。

这首诗乾隆帝把猎到鹿的功劳归功于了扳指,正所谓“文能雨舒云朗涌铅华”。

乾隆皇帝的扳指情节

一生爱玉的乾隆皇帝,对扳指情有独钟,他所拥有的各种优质材质的扳指不计其数,绝大部分都雕有精美的纹饰、御题诗,还常用“殊珍”来称颂扳指,更有咏扳指的诗作五十首。千百年来,从当初的弓射实用物发展成为赏玩的对象,小小的玉扳指上,记录了中华悠久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成为收藏界的一道亮丽风景。

有《咏绿玉韘》为证:

终不可谖惟令德,

佩之无斁岂虚谈。

环中内外光明莹,

一气浑融万理涵。

乾隆御题咏扳指诗一首:

《咏玉韘》

缮人规制玉人为 彄沓闓抨是所资

不称每羞童子佩 如磨常忆武公诗

底须象骨徒传古 恰似琼琚匪报兹

于度机张慎省括 温其德美信堪师

乾隆皇帝的这首诗,把玉扳指的来源、用途交代的很清楚,还引经据典将它的使用制度加以说明,又结合儒家关于玉与“五德”之间的关系,将它拟人化,使诗作在宣扬封建礼制的同时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扳指用途的演变

老北京有句俗话:“贝勒爷手里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充分显示了清军入关以后,战事逐渐减少,八旗子弟的生活愈加奢靡。扳指也慢慢由实用的物品变成为了一种用来“炫耀”的装饰品,质地也由原先的鹿角、驼骨等发展成为犀角、象牙、水晶、玉、翡翠、瓷、碧玺、玛瑙等名贵的、滑润的材料,外观更加注重装饰,雕刻上各种纹饰,有的更是用金银包裹,极其华贵。

扳指的保养

根据不同的材质,扳指护养方法也有区别。如象牙扳指一般有槽痕,所以槽痕中的污渍要经常清理,为防止开裂,很少用水来清洗,而是多用上好的皮毛、胭脂(纯天然制作)和酒糟来清洗,不仅有很好的清洁消毒功效,还不会出现杂质浸入象牙内形成渍斑的情况。还可以为象牙扳指制作一个紫檀木的内胆,因紫檀木略有淡香且能吸水分,与象牙可以达到互为护养的功效。

玉质、翡翠扳指的保养基本就和玉镯的保养差不多,在把玩时用指肚之肉来打磨扳指。

另外,扳指磕碰是大忌,所以佩戴时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来源:《收藏界》2019年第06期     庞敏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