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润砣舞 品读中国玉雕艺术

中国玉雕艺术的审美趣味, 历久弥新, 积淀永恒, 一直感染着、激励着今天和后世。玉雕艺术作品的永恒性, 浓缩、简约了中华文明的历史, 打开放飞了社会时代的魂灵。

礼教的玉雕、自然的山水鸟画和佛教的雕像, 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三个方向和境界。哲学求真, 宗教求善, 玉雕求美。玉石雕刻所创造的技艺, 玉雕人所表现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 以达至玉的温润自然之美和玉雕作品的艺术之美, 便构成了玉雕美学。

我们说, 最理想的玉雕艺术境界是:中和、淡逸;最简洁的玉雕韵味是:独特、真实;最准确的玉雕语言是:言简意赅, 传情达意;最可味的玉雕品赏是:明净灵魂, 如玉人生。

玉雕艺术从纷华灿烂的色泽中脱出, 直接把握玉的质感, 对象的轮廓、 动态和灵魂。阴刻阳雕的抽象切线, 流动、回环, 表达着万物的形象与生命, 更凭借砂砣的节奏、刚柔、阴暗, 如弦上的音, 形中的舞, 雕琢出心性的灵境而探入玉体的诗魂。

一、审美文化

玉雕, 是艺术家师法自然而进行创造的杰作, 是玉雕鉴赏家心灵创造的结晶, 既符合美玉自然特性, 又具有艺术审美特征的人文玉雕作品。玉石只在一得间, 得天地之精, 领自然之灵, 品人间真情, 逸简谈之志, 悟玉中“至道”。

玉雕文化包含了四大因素:一是玉石材质的物质因素; 二是玉雕的造型和表现内容的形式因素;三是玉雕创作的依据和思想的创作因素;四是玉雕所具有的各种价值。其中, 创作因素是最关键的, 玉雕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是核心, 最为重要。

首德而次符

玉之德, 是指玉的质地和质量;玉之符, 是指玉的颜色和纹饰等。

美玉不琢

玉是大自然之创造, 由天地之精而发生, 氤氲流荡而润泽。

玉不琢不成器

玉雕艺术的最高境界“虽为人力, 全由天工”。

读玉度人

玉的自然属性中, 温润是本源, 中和是本质, 阴柔是本性。在玉中你能读到“上善如水, 厚德载物”的儒家思想,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道家情怀, “明心见性, 无上清凉” 的释家心境。

艺术遁门

玉雕艺术的“创造”之本事是“教”不出来的, 把玉雕艺术作为一种志业来追求, 那是一种精神理想的追求, 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沉迷于恒心, 是进入玉雕艺术殿堂的唯一途径。

二、形神之韵

玉雕里, 我们常用“形神兼备”去形容一件好作品。形神兼备, 才能成为一件好的玉雕艺术品。

中国玉雕山水别有风韵, 在一块小小的玉石山形中, 能设置出一个个有形的大千世界。山水玉雕, 模拟太湖石山水盆景, 更让人挚爱。天生的瘦石, 青素的草木, 微光的秀水, 全装在这方玉石中。你看不到高山, 听不到溪流, 闻不来艳卉, 只有幽影袭人, 妙处生情。正所谓, 看景如形, 听景似神, 不似似之, 形超神越。

形神之韵谓之:玉人琢玉, 妙在神骨。

当今玉雕工艺品, 千人一面, 千玉一人, 其因素之一, 缘于无我的内心真情, 或借他人之感受所形成。可见, 仅从纯技术上临渴掘井, 将精神产品转为技术产品, 实在难以使作品获得艺术生命。

中国玉雕艺术的神韵, 是玉雕大师生命精神的表白, 情感的表达, 更是作品的生命灵魂。

三、曲径通幽

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和阴柔”, 极重内蕴, 表白委婉, 强调含忍。人生坎坷, 韧为先, 心平和悦。中国玉雕艺术的内在意蕴就在这“曲径通幽处”, 其核心就是含蓄。

幽美深邃的玉雕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就是含蓄。要达到含蓄的境界, 玉雕艺术需寓情于景, 把人内在的情思外化, 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抒发对五项深细的心理感受, 从而创造出心与物会, 物我切合、情景交融的玉雕艺术座屏的意境。意境是玉雕艺术的灵魂, 是玉雕各要素精粹的高度集中, 是玉雕大师情感的熔铸, 达到情景交融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中国玉雕大师大多酷爱玉雕山水境界。无边的山色, 缥缈的云霞, 流水的逶迤, 从朦胧处入手去雕刻出阔远的意境。玉雕艺术通过内部的张力, 创造出一个委婉的空间, 尽可能地展示出丰富的艺术内涵, 为人们留下一种独特的美感天地。

四、含道飞舞

道者, 静穆, 无为, 万事万物的始源与归宿。舞者, 舒卷, 律动, 自然生命在寂寞的世界里绽放。世界万物, 有动有静, 动静相参, 这是中国玉雕艺术追求的审美境界。

中国玉雕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 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垠的自然, 无际的太空浑然融化, 体合为一”;所启示的玉雕艺术境界是静的, 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高明的玉雕家, 通过化空间为时间, 使静中有动, 给它注入舒展流动的动态情感, 给人以动感。

物质世界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就是艺术图画中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的依据, 它们又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中国玉雕艺术追求的是含道飞舞, 以达到最舒扬的生命韵律, 宁静中求灵动, 灵动中求顿挫;或在自然风景中超然逸出, 矫若惊龙, 书卷飞舞;或一江春水遇石, 急转, 呈现出回环之美。

中国玉雕艺术追求动静结合,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致虚极, 守静笃”, 虚中含实, 实中含虚。在寂静中追求精神律动, 舞动玉雕大师内心的本真, 创造出超凡脱俗、独具一格的艺术佳作。

五、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 这是老子面对大自然时倡导的返本归真的哲学理念。这一最富本体论的理念, 在艺术领域不失为一种回归灵性的启迪性原则, 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影响深远。

“大巧若拙”, 作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审美思想, 要求玉雕大师结合自己的艺术个性的创作风格, 突破当下玉雕作品世俗化、功利化趋势, 创造出更为本真的传世佳作。

中国玉雕美学以拙为至高的生命境界, 提出复归于真实的生命之道。

大巧若拙的美学表达, 强调一种独立于人机之外的自然本真状态, 这是老子自然无为哲学的组成部分, 也是执着于拙的本体。

中国玉雕美学在追求艺术的高妙之境时强调, 在“无心淡泊处”见分晓, 微妙玲珑的兴会。拙是超越技巧, 达到天然的契合, 就是天工开物。

我们用“大巧若拙”来讨论玉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 是老子辩证美学观在艺术领域的真正体现。

在文明高度技术化、经济化的今天, 建立在艺术理论基础之上的玉雕美学, 世俗化、媚俗化、功利化之势愈演愈热, 充分证明了追求艺术自然之道和天人合一艺术境界的永恒魅力, 以及玉雕艺术家的历史责任。

来源:《收藏与投资》2015年第10期     江富建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