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华夏瑰宝古铜镜的变迁

铜镜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独立的、系统的妆奁工具。在古代,铜镜不仅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在文化上也非常重要。铜镜不仅反映了时代的手工工艺,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此外,铜镜在古代也用于祭祀,在古人的心中具有神圣的意义。铜镜经历了兴起、繁荣、高峰和衰落的过程,其考古价值不可替代。随着玻璃器皿的出现和传播,铜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迄今发现的第一面铜镜是出自青海齐文化墓的一块直径9厘米,背面带七角星的圆形平板形式的黄铜镜,其被称为“七角铜镜”。

早期铜镜的特点是装饰简洁、朴素,做工粗糙,生产量不大。唐宋时期,铜镜的发展达到巅峰,无论是材料选择、制作工艺,还是装饰风格、艺术价值,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元明以后,铜镜的生产量逐渐减少。在我国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铜镜的属性都不同,以下按时期对铜镜的特点进行总结。

一、商代及西周时期铜镜

青铜制品的产量在西周和商时期非常高,但铜镜的质量并不好。主要是因为青铜主要功能是象征王权和国家地位,要求工艺精巧。当时铜镜是手工打造,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有限,工艺相当粗糙。这一时期的铜镜多为素镜,但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铜镜中,镜背有一个圆弧形钮扣,花纹为磨砂和鳞片,镜面平整,镜身略扁而薄。镜背上的花纹以周朝晚期的“重环镜”和“象形鹿鸟镜”纹样为代表。

二、春秋及战国时期铜镜

春秋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思想领域十分活跃,文化艺术空前繁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铜镜工艺品数量和种类有了空前的增长。铜镜设计的类型很多,包括地纹、花瓣、山峰、钻石、动物、绉纱、羽毛、连续弓、油漆、轻工、金银、多按钮等。战国时期各地铸造的铜镜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工艺有所改进。到了战国中期,玻璃的设计有所增加,直径通常在10厘米以上。有的镜背采用镂空雕刻的动物图案,有的则采用非常精致的金银交错图案。

三、西汉、王莽及东汉时期铜镜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青铜铸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尤其是手工业的发展。在铁器时代,越来越多的青铜工具被铁器和陶器所取代,但铜镜因其抗腐蚀和优越的性能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墓葬的研究,为了解汉代铜镜的种类、造型变化和排列方式提供了标准。汉代广泛使用铜镜,少府御尚坊制造宫镜,民间铜镜的制造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西汉初期,包括漆龙图案和国画在内的铜镜开始流行,不仅出现了四叶玻璃和弓形玻璃,铭文也开始出现。到了中期,铜镜的造型和纹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特征,平缘居多,地纹消失了,玻璃钮扣从动物钮扣和青蛙钮扣转移到了久负盛名的半球形钮扣。镜背图案的中心大多是对称的,已经没有地域风格区别。除生活用品外,汉代墓葬中还配有铜镜。这个时代铸造的铜镜浮雕非常丰富,造型简洁,雕刻精美,棱角细腻,铸造过程和多种多样的装饰使铜镜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汉代上圆石镜、神水纹铜镜,形式开阔,气势磅礴,显示出最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图一汉羽人昭明镜

图二隋双龙锯齿纹镜

西汉的铜镜装饰艺术,流露出充满活力、自信和繁荣的时代特征。其中最经典的图案是连峰钮扣,钮座的内外钮扣是16个连续的弧形图案,主题图案是另一个与曲率相关的正面小乳头钉,造型与天文星象十分相似。星云图案分为四组,四周环绕着连续的串珠图案。西汉铜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体现了其文化精神。虽然铜镜的材质和含量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但铜镜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和意义,为探索中华文化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王莽时期是汉镜作品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经常可以看到铜镜上的浮雕铭文,镜面具有一贯严谨的艺术效果,一直流行到东汉时期。东汉初期,以普通镜和方镜最为常见,到了中期,常见的盘龙镜出现了轴对称的纹样。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铜镜制作进入了衰退时期。铜的消耗量大大减少,品种不多样,质量相对较低。铜镜的创新很少,多沿用东汉中后期的铜镜形制。三国时期的铸镜业还处在一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神魔镜、花鸟镜、图案镜、彩佛镜、妖怪镜等,出土量较少,质地轻薄粗糙。与汉代相比,三国时期铜镜的外层变得更厚了,但还是沿用斜面的造型,镜柄大,内连镜弧纹的弧度比较平缓。同时,圆弧上有更复杂的装饰图案,如虎、龙、鸟、凤、花等。

五、隋唐时期的铜镜

隋唐铜镜铸造业十分兴盛,其造型、图案、雕刻与汉代镜完全不同。那是我国铜镜历史上展示最高工艺水平的时期。铜镜多为圆形,唐代中叶后出现太阳花、莲花形样式。其中,菱形和亚形是在唐代新出现的镜面样式,出现了带把手的铜镜。唐代中期,用金箔、螺旋、镶嵌珠宝等特殊工艺,制成精美的唐镜。虽然主题风格不尽相同,但在镜面外观、整体设计、钮座、图案、边缘和精致度等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点。唐朝鼎盛时期,出现了吉祥兽、鸳鸯、蝴蝶、葡萄、名贵花卉、神话传说人物等新的纹样。其中有来自中西亚和西亚的图案和装饰品,如狮子雕像和玩波斯球的骑士。有些镜纹使用散射、对齐和其他形式,不再强调镜像中心对称或左右对称。

唐代铜镜打破了传统的圆形和方形图案的局限,随着新的图案逐渐出现和成熟,图案因主题而变化,表现出各种艺术风格和技法。内容与新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这个时代的铜镜种类繁多,图案错综复杂,形状各异。镜子背面主要有民间生肖、吉祥妖怪、花鸟、吉祥花、童话、扇龙、八卦等图案。饰品的设计超越了原有的标准,不再局限于内外区域,跨区布局、整体浮雕等多种表现形式成为可能。唐代铜镜逐渐规范,各种铜镜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四神镜、十二生肖镜、瑞兽镜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镜面。独具特色的铜镜造型、精巧考究的纹饰、日益精良的铸造工艺,都诉说着唐代社会的繁荣。唐代铜镜工业空前繁荣,唐代人民追求豪放、丰满、华美,以唐代“富贵”的形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花镜。

六、宋代铜镜

随着宋代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铜镜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宋朝的地主和文人经历了唐朝的繁荣社会后,审美倾向于山水花鸟的自然世界。这种审美自然体现在铜镜装饰艺术上。因此,宋景的装饰题材主要是写生的花鸟兽鱼虫、小桥流水屋,写意于自然之美的“隐士”写生。宋镜有多种形制,以带把手的镜子为主。

唐代以前的铜镜以圆镜为主,方镜极少。宋代以后,铜镜除继承了圆形、方形、葵花、菱形外,更多地表现为向日葵和菱形镜面,其棱角与唐代不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形制,如带柄、长方形、鸡心、盾牌、三角钟等。有许多以花、草、鸟、鬼、山水、小桥、人物故事为主题的简镜和铜镜,还有简陋的镜子和窄边有小纽扣的镜子,没有图案。另外还有虚构的镜子、人物故事和八卦镜子。所有这些特征都展示了强烈的生命气息。

七、辽、金及元代铜镜

金代作为对峙南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其社会经济交往频繁。铜镜深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为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其装饰和形式几乎完全相同。金代禁铜比宋代更为严厉。镜面铸造业掌握在政府手中。虽然由政府和私营部门经营,但所有政府生产的铜镜都必须经过检查和签名才能在市场上交易。宋金时期虽然对铜的流通有严格的限制,但人们对精致生活工具的追求、对铜镜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镜铸业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都促进了这一时期镜铸行业的繁荣和发展。

有许多仿照汉、唐、宋的铜镜,由于民族传统的差异,他们也有着不同的时代和鲜明的民族图案,有人物、双鱼、犀牛望月、柳毅传书、对弈图等。金代仿铜镜的边缘多刻有官方记载的字母和会标。元代的铜镜铸造工艺较为粗糙,镜身较厚,直径较大。元代仿古镜主要仿制汉代连续圆弧镜、唐代花镜、宋代人物故事镜。

八、明、清时期铜镜

明代的铸镜业比宋元时期更兴盛,数量虽比宋代少,但大部分镜面比宋镜更重、更大。但明代缺乏创新,主要继承了宋前的镜形。隆庆之前,明经崇尚纹饰。总的来说,镜面比宋元铜镜更规整,棱角比宋元更精妙。明代宫廷镜比民间铸镜黄铜质量更好,铸镜更精巧,图案更精细。明代铜镜主要采用宋代风格和重刻铭文。铭文多见“金玉满堂”“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字样,也有部分刻在镜钮上。它表达了使用铜镜的人对吉祥寓意的追求以及对平安和防灾辟邪的期望。这一时期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铜镜与民俗融合,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明清时期的铜镜已经不复宏伟精美,但确实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图三唐鹊雀蜜蜂镜

明清时期,铜镜以银合金为主,镜身较厚,口径较大。这一时期仿铜镜的倾向非常高,皇族和百姓也有区别。皇室使用铜镜的传统是使用和享受,这不是文化再生产的行为,它的特点是追求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其中一些还配有非常豪华的实木镜盒或镜框、镜套。仿古镜商业用途较广,镜面图案以历代名镜为蓝本。清朝的镜铸工业远不如明朝,用料粗糙,纹饰粗俗,大部分铜镜仍借助当年的模型铸造。此外,明清时期的铜镜与其他时期铜镜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其采用银锭钮扣。

九、结语

从商周初期到清代,铜镜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发展的证据,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深入研究不同时代铜镜的特点和铜镜装饰背后的故事,有助于人们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俗风情,提高艺术成就,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生活品位,升华思想和情感。

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5期     张显媚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