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风荷举——荷文化与杭州西湖

在中华文化中,荷花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花卉。它集花、叶、香三美于一体,亭亭玉立,出泥不染,象征着清丽素雅的气质和高洁淡泊的情操,素有“花中君子”的美称,是历代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

中国是荷花的原产地,《尔雅·释草》中记载:“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郭璞注:“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在浙江余姚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荷花的花粉化石,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良渚文化出土的莲子化石,更对莲荷的早期形态有了直观的呈现。

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杭州西湖大规模种植荷花,可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至三国年间,西湖只是和钱塘江相连的一片汪洋,受海水倒灌和江潮的影响,很难为荷花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东晋、南朝时期,北方移民大量南迁,给杭州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世家豪族大力开发湖田,使得西湖的水域范围已经具备了荷花栽种的条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对于杭州西湖水域周围“武林山”上『莲花峰”描述:“其上散开,状如莲花。从下遥望,下阔上锐,从顶下视,其石四面敷开,极似莲花,是名也”。可知当时人们对荷花已有了一定认识,并做了细致观察。由此推测,当时荷花在杭州已经有了一定分布。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广泛传播。自东晋咸和年间(三二六—三三四)慧理创建灵隐寺后,大量的寺庙园林于杭州创立。莲荷因其身处淤泥而不染,且花、果、子并存,颇具佛性,又是佛教创法所在地印度的国花,成为佛教的标志,自此,荷花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意趣被进一步提升,人们对观赏荷花的种植需求也进一步提高。

汉代至南北朝,饮茶之风在江南一带逐渐流行。东晋、南朝时期,专用的茶具从饮食器中分化出来,专用于饮茶的托盘之盏出现。托盘内底中心下凹,周围有凸起的托圈,形制与唐代“茶拓子”铭记的金银茶托基本一致。南朝青瓷莲纹盏、盘,可以作为早期茶具的代表。茶具上饰莲纹,既与佛教的盛行相合,也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

南朝瓯窑青瓷莲瓣纹罂高26.3cm腹围17.2cm底径10cm浙江省博物馆藏

二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唐五代时期,是杭州快速发展的时期,彼时西湖名叫钱塘湖,水面比如今大了一倍左右,是泥沙沉淀造成的内湖,春秋晴日风景秀丽,可干旱阴雨之时,湖水或干涸枯竭或泛滥成灾,湖畔之苗饱受旱涝之苦。外放至杭州刺史的白居易看着处在半荒芜状态的西湖,下定决心治水,他力排众议,疏通西湖,修筑湖堤,调节旱涝,从此西湖水害减轻。因白居易最钟情本地特产白莲花,于是在湖区种植杨柳、荷花,西湖终成“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的景致。据考证,目前见到最早写杭州西湖的荷花诗,是白居易主政杭州时,写的两首:“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余杭形胜》)“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绿藤荫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西湖留别》)

南朝瓯窑青瓷莲瓣纹碗高4.5cm口径10cm底径4.5cm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朝越窑青瓷莲瓣纹盘高4.9cm口径29.6cm底径11.2cm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王钱立国东南,建都杭州,以“保境安民”“善事中原”为国策。吴越国三世五王近百年间,寺塔之建,倍于九国。一时之间“杭之俗,佛于钱氏结庐遍入境”,杭城以“东南佛国”之名远播华夏,成为十世纪我国境内佛教遗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佛教造像艺术亦随佛教发展的鼎盛而臻于成熟,杭州雷峰塔出土的造像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些造像中最具特色的是莲座和背光,其中莲座为束腰仰覆式,仰莲叶宽大饱满,具有较强的写实性,覆莲叶多为宝装,是晚唐五代的流行样式。

佛教的盛行与荷花的大规模种植形成了合力之势,并最终推动了荷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除了佛教艺术造像,在雕塑、建筑、绘画以及铜镜、石刻等工艺形式中也常见莲花装饰。

相较于六朝时期,唐代的莲花装饰更为普遍,除了简单抽象的莲瓣装饰外,还出现了写实的荷花图案。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沿袭了南朝图案化的刻画风格,还出现了以立体的荷花呈现器物的装饰方式。

晚唐-五代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图残片45.5cm×29cm浙江省博物馆藏

唐五代时期,随着佛教禅宗传法,饮茶之风广被中国,茶成为国饮,从宫廷、寺院至寻常百姓家,饮茶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常态。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诗人孟郊在《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中曰:“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可以看出荷叶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茶碗造型。

唐代荷叶形酒具亦风靡一时,这与当时流行的一种喝酒方式有关。据《酉阳杂俎》记载,三国魏正始年间(二四〇-二四八),魏国名士郑悫开创了以荷叶当作大酒杯的做法——夏天宴请宾客时,将大荷叶连叶带茎一同采下,并在其中装三升米酒,再用簪子刺破荷叶的蒂心,形成一个与长茎相通的孔洞,再将茎向上拉起,巧妙地利用荷叶茎内的空腔,形成天然的吸管,饮者通过叶茎的一端,将荷叶内的米酒吸入口中,酒香混合了荷的清香,是夏日极为风雅的喝酒方式。

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北宋时期,荷花已在西湖广泛分布,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经元朝一代的疏浚工程后,西湖中荷花盛开,与新修的苏堤妙相承合,人工和天然相互照应,显示出清秀绰约的风姿。一一三八年,南宋定都杭州,西湖是重要的都城景点,吸引着八方来客,荷花作为夏季主要的水生植物,自然成为重点观赏对象。杨万里笔下:“西湖旧属野人家,今属天家不属他。水月亭前且杨柳,集芳园下尽荷花。”写出了西湖十里锦绣、荷花摇曳的荷塘盛景。

在南宋宫廷中,群植的荷花是重要的园林景观,《南宋古迹考》记载:“有清波门外聚景园,旧名西园……盛夏芙蓉弥望。”聚景园,是宋孝宗最爱逛的园子,也是现在柳浪闻莺公园的所在地。在德寿宫里,有“射厅”“临赋”亭,都是专门观赏荷花的风景建筑。据《武林旧事》记录,“四月孟夏芙蓉池赏新荷”“六月季夏芙蓉池赏荷花”“七月孟秋西湖荷花泛舟”;禁中纳凉“池中红白菡萏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庶几美观“”。可见当时,种荷赏荷已是一种风尚。

宋代大儒周敦颐,以名篇《爱莲说》赞赏莲花为花中君子,将荷花意象与文人修为紧密结合,荷花的深刻人文内涵被从此定格。荷花成为君子之花、文人“比德”之物。文人墨客写荷、赞荷、咏荷、画荷,留下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诗、书、画、文,形成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荷文化”系列。在文人意趣的主导下,文房雅玩、家具陈设、茶酒香事,均与荷花结缘,用赏之余,妙趣横生。

五代铜释迦龙座像通高68cm浙江省博物馆藏

四白公堤畔烟湖空四月未尽荷花红

宋末,杭州城遭到洗劫,元朝统治者鉴于南宋统治者佚乐湖山导致亡国的前车之鉴,对西湖废而不治。城内诸河也因年久失修与江湖隔绝,以致西湖湮塞,城市萧条。繁华盖世的杭州城,至此大为衰落,西湖荷景逐渐荒芜。明代初期,杭州西湖发生了近五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淤浅。正德三年(一五○八),杭州知府杨孟瑛组织了西湖疏浚工程,筑“杨公堤”,使西湖湖面基本上恢复了唐、宋时周围三十里的旧观。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称赞道:“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苏子瞻、杨温甫三公而已。”经正德、嘉靖、万历三朝的数次修整扩建,到了晚明,西湖水域终于『种荷花满湖,堤畔柳丝成畦;荒祠废殿,丹青一新”。“两湖光艳,十里荷香,如入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

元代开始,莲荷文化呈现出广泛世俗化的特征,荷塘风光、河池水禽、婴戏莲花等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图案大量出现,形式更趋丰富,色彩更加艳丽,在烦琐精细中显示出了浓郁的民俗特色,成为寓意吉祥的典型纹饰。晚明时期,江南地区清供与崇古之风盛行,士大夫醉心于此,失意文人常借物抒怀,“玩物而不丧志”,并大量著书立说以论玩赏之道。荷花对生长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在大小湖泊、池塘中吐红摇翠,在庭院盆碗中亦能风姿绰约,装点人间。明代是私家庭院赏荷风行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荷花种植、赏玩的文章,亦不乏对以荷景抒情的绘画作品。

唐莲花纹铜镜直径21.5cm浙江省博物馆藏

唐越窑青瓷荷花形托盏高6.6cm口径11.8cm底径6.6cm宁波博物院藏

五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到了清代,在康熙南巡前,杭州地方官打算恢复西湖十景,但发现九里松旁的“曲院荷风”已经无法修复,就选在苏堤跨虹桥西的岳湖里栽植荷花,恢复当年的景观,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曲院荷风”在新址获得重建。康熙皇帝游览后,看到红白荷花绵延,提笔改“曲院荷风”为“曲院风荷”“花时香风徐来,水波不兴,绿盖红衣,照灼云日”的盛景重现。康熙、乾隆南巡后,把江浙文化带到了北方,“曲院风荷”的荷花盛景也影响了清代北京皇家园林的建设,乾隆在第二次南巡后,按照西湖“曲院风荷”的布局,在圆明园专门建造了莲荷风情园——“曲院风荷”。

在清代文人笔下,莲荷既有世俗情感上的缱绻牵绊,又有君子人格的清雅高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从“荷钱出水”到“菡萏成花”再到“花之既谢”,言尽荷花的“可目、可鼻、可口”的可人之状,将荷花作为夏日倚命神器。《浮生六记》中芸娘于“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为丈夫烹出了一杯最特别的茶,将江南女子的细腻精致体现得淋漓尽致。

清代的莲荷纹样随着吉祥纹样的发展,进一步向世俗方向前行,与莲有关的吉利祥瑞的图形和词语深入人心,祥瑞观念也通过莲花的音、形和意得以外化和传承,成为从宫廷贵族到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荷花纹常与各类花鸟纹饰构成一幅幅吉祥的图案。

唐越窑青瓷荷花纹穿带壶高22cm口径4.1×3cm底径8.9cm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代,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高峰,以莲荷为创作灵感和装饰主题的艺术品层出不穷。有以莲纹装饰在器物之上的,也有以荷叶、荷花、莲蓬等为蓝本塑型作器的,莲荷风貌与器物功用完美融合,极具生趣。清代的莲纹装饰,汲取了之前各时代的特色,形态特征从写实状到几何化,图案场景从以莲为独立纹样到与各类纹样组合出现,并逐渐形成了莲纹装饰的程式化形态。以陶瓷为例,随着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各个瓷器品种的争奇斗艳,莲纹装饰也呈现出从纯色素雅到五彩斑斓的趋势。

六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泠

清末内忧外患,随着列强入侵,西湖的传统园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出现了“山无林荫,水无树影”的惨景,西湖衰败,荷花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江南民间荷花品种得以保存下来的仅十余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湖疏浚工程开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湖开始有规划地大规模种植荷花,如今“曲院风荷”里的荷花,已经有二百多个品种了。

古人以诗词歌赋的方式咏荷,今人用时尚创意的方式爱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倡导和平、和谐,莲荷因形美性雅、寓意祥和而给人带来灵感,引发创新。从诗词到歌谣,从餐饮到服饰,从日常用物到场馆建筑,无所不在。近年来,出土自宋代地层的古莲子,经培育唤醒,在各地绽放。荷花俨然成为了传播友谊的种子,沟通古今的桥梁。正可谓:“荷叶似云香不断,千年尚可发新花。”

五代莲瓣纹银盏托高6.5cm盘径14.5cm底径9.3cm浙江省博物馆藏

 

                                                                                        来源:《荣宝斋》2022年第10期   江屿

A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