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良知与美德的尺度

当一个人一刻也不懈怠地奉守着自己的内心准则时,这样一种态度确实凝结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诗意力量。不仅如此,这样一种精神态度还包孕着一种“升华机制”,托举和提升人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

又是3月。每到这个时候,中国人总是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名字,一个在这个世上仅仅生活了22年的年轻士兵。尽管他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但他的名字却深深嵌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民族所共认的良知与美德的标志和尺度,他的目光和笑容也成为我们变动不居的生活中始终释放着温暖能量的“光源”。

一个如此短暂的生命,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为什么能引起我们如此长久的怀念?这种怀念不仅没有随着时光的推移而变得黯淡,相反,正变得越来越深切和纯粹。我们依然在内心中怀念他,凝视他那憨朴纯笃的笑容时,我们仍然感受到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我总在想,在这个年轻士兵身上,一定蕴藏了更加丰富和纯粹的人性内容。

我们这代人都是从自己初晓世事的童稚时代开始,就熟悉了“雷锋”这个名字的。在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中,这个名字为我们标示了一个道德和人格高度。

我们仔细回首雷锋22年的人生历程时,感到人们通常用以评价他的两个字是恰如其分的:“平凡”。认真想来,雷锋所做的许多事确实都是极其平常的小事,甚至将他全部的好事累加在一起,似乎也无法用“惊天动地”这样的词汇来概括。然而,我们分明又从这种平凡中体察到一种不平凡,在我看来,这种不平凡乃是由于它显示了一种纯金般的人格和人品。

在雷锋的深心之中,有一个最大的“情结”—这就是知恩报恩。他以一种一点水分都不掺的严苛方式,要求自己恪守和履行一则古老纯朴的信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是共产党把他从苦海中解救出来,是新生的人民政权给了他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以生活的保障,让他有吃有穿,让他读书上学,让他有了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处处都感受到暖融融的关怀。这一切在他心中,又岂止是“滴水之恩”!他感受着这一切,同时用自己纯洁的心地吸吮、咀嚼和反刍着它们所蕴含的丰富养分,将它们化作自己心灵中温暖的底色,并将自己感受和体验到的温暖,加倍地增值和放大,毫无保留地释放给他人。他满心满意地怀着一个心愿:要让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阶级兄弟姐妹,同他一样领略生活的温暖和光明,从而热爱新生活,热爱新制度。因为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认定这个制度是为了让大多数社会成员生活得更美好,是值得报效、献身的。我认为,这就是支撑雷锋行动的心灵和情感的逻辑。

这一切确实是太平凡了。但仔细思量一下,当一个人一刻也不懈怠地奉守着自己的内心准则时,这样一种态度确实凝结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诗意力量。这种力量不正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友善、健康、和谐的不可缺失的血脉和水土吗?不仅如此,我深信,这样一种精神态度还包孕着一种“升华机制”,托举和提升人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因而,以平凡为表征的雷锋精神才越来越显示出博大繁丰的底蕴。

来源:《中国工人》2019年第Z1期    王舟波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