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颜值几何?从后世画作中窥探东坡样貌

中国文人多有名士仰慕情结,北宋中后期以后,喜爱宋代文豪苏轼者尤多。但苏轼究竟长什么样?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难题,因为争议数百年前就开始了。苏轼潇洒出尘之貌,引得宋代以来的艺术家不断发挥想象,据此创作出许许多多不同形式的《东坡像》。元代以来,还出现众多胡须浓密、体态较胖的东坡像,这与元代以来的戏曲中塑造“生旦净末丑”的典型性有关,如末角(京剧中归入老生、须生)表现的都是中年以上的男子,多以硕大的“髯口”来装扮,大胡子还须配上大肚子,角色的体态才显得和谐。

现当代的中国画家也多将东坡画成大胡子,这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酷爱作东坡像的张大千的启发。张大千在摹画元代画家任仁发《东坡居士笠屐图》时,表现的也是作为美髯公的苏东坡形象。他十分喜爱表现美髯公式的东坡,这与他自己也是美髯公且和东坡是同乡大有关联。在他为苏东坡所作的《满江红》词中有“千古风流,谁得似髯苏赤壁”之句,可见张大千很希望苏东坡长有一副美髯,似乎如此更能与之心心相印。

如今展现于各地的苏轼画像与雕塑中,也以大胡子特征居多。而实际上,考证宋代图像、文献,将发现苏轼形貌实非如此。

一、从李公麟《东坡像》到赵孟頫《东坡像》

喜爱苏轼者想必知晓其《自题金山画像》中的诗句,其诞生背景是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在东坡病逝前两个月,得赦北返的他最后一次游金山寺。在寺中,他看到李公麟所绘的《东坡像》感慨不已。想到自己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担任过30多个官职,曾官至正三品,授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后辗转于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足迹遍布半个国家,屡遭打压,数次被贬,命途多舛,他百感交集,写下了著名的《自题金山画像》,总结自己的后半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把被贬谪“三州”自嘲为平生功业,无奈中显出洒脱,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好友李公麟为自己所绘的画像是满意的。画是李公麟(字伯时)十年前所画,那是在同为东坡好友的驸马都尉王诜的西园雅集时留下的。

关于苏轼长相,李公麟所绘应是最接近东坡本人的。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对此明确记述:“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磐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可惜这幅《金山画像》已失传。

就东坡画像而言,仅据苏东坡留传至今的诗文《赠写真何充秀才》《赠写御容妙善师》《赠李道士并叙》《书并叙》《自题金山画像》可见当时至少有五人先后为他画过像,即何充秀才、妙善和尚、李德柔道士、表祥和尚、李公麟。苏东坡甚至还为自己画过像并作《自画背面图并赞》曰:“元祐罪人,写影示迈。”

近千年来,画坛流传着不同版本源自宋代的东坡画像(或绘有苏轼的画作)。例如,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纸本水墨,纵29.3厘米,横560.3厘米,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图》,绢本设色,纵25.9厘米,14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9.3厘米,横302.3厘米,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元代赵孟頫《东坡像》,纸本水墨,纵27.2厘米,横11.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以赵孟頫所绘《东坡像》影响最大。此像系赵孟頫绘于其行书所书苏轼《前后赤壁赋》册的卷首。作此画时赵孟頫48岁,他以白描所绘的东坡相貌瘦癯、形象文雅,体现了他对苏轼及其人生的独到理解。林语堂的名著《苏东坡传》即以赵孟頫《东坡像》作为扉页画,可见对苏轼顶礼膜拜且深有研究并最早在国际上大力宣传推广的林语堂也喜欢瘦矍文雅的东坡形象。

二、宋代文献中的苏轼形貌

就时间而言,赵孟頫相距苏轼200余年,与宋代文献记载相比,其绘制的《东坡像》难免存在偏差。关于苏轼形貌,现存宋代文献有不少记载,概括起来具有4个特征:

1. 胡须不多

南宋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记载,东坡曾取笑秦观多髯,可知他本人少髯。清代魏学洢名篇《核舟记》中所说的“多髯”的东坡是元代才有的说法。例如,在元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中,东坡的角色属性是中老年男性的“末”,需装扮上“大胡子”,再配上“大肚子”,这样就建立起这类角色的典型性,并逐渐成为艺术经典。

2. 眉清目朗

见于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中的“眉目云开月静”以及游走于苏门的孔武仲《谒苏子瞻因寄》诗中的“紫瞳烨烨双秀眉”,均说明东坡眉清目朗,即眼睛不大、眉毛不浓,相貌清秀。

3. 脸长而奇

见于米芾《苏东坡挽诗五首》中的诗句:“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万里归。”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手持的一种玉制礼器,其造型特征是长条形,上尖下方。可见苏轼是长脸。关于苏轼脸形的独特性见于苏轼《传神记》,他谈及自己的面部特征时说:“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由此可见东坡的脸颊独特,少有人与他相似。孔武仲《谒苏子瞻因寄》诗曰:“华严长者貌古奇。”也是说苏轼脸形奇特。

4. 身材修长

见于苏辙诗《次韵子瞻寄贺生日》中的诗句“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所谓“颀然”,即挺立修长的样子。所谓“仲与叔”,指的是在家中兄弟中排行老二、老三的苏轼、苏辙。可见苏轼兄弟二人均身材颀长,个子较高。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辙(字子由)任陈州(别名“宛丘”)学官(州学教授),因陈州学舍低矮简陋,苏轼在杭州作诗《戏子由》,在其中描绘苏辙:“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这里苏轼戏说学舍建筑太矮,苏辙个子太高,以至于他伸个懒腰就能碰到屋顶。东坡在写给表弟程德孺祝贺生日的诗《表弟程德孺生日》中说:“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这也是说明东坡与其舅舅(程德孺之父)均是高个子。

由此可见,赵孟頫《东坡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赵孟頫的艺术理念与人格追求,该作符合以上第一、第二的特征,却并不符合第三、第四的特征,即长相不奇、个子不高。

三、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中的苏轼形貌

在笔者看来,结合以上宋代图像、文献的互证,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北宋画家乔仲常绘制的《后赤壁赋图》不但是目前所见最早描绘苏轼形貌的画作,而且所绘苏轼形貌均符合以上四个特征。

在《后赤壁赋》画卷中,乔仲常根据赋文内容详细描绘了苏轼的六段活动,为我们进行图像的描述、分析、阐释带来帮助。虽然苏轼在其中形貌大小不一,且笔墨简练,但是他在画中的辨识度很大,由此可见乔仲常造型能力之精深。画卷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段中的苏轼形貌尺寸画得较大,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把握他的长相。

第一段中的苏轼与两位友人一道出游,他未戴头巾,身穿宽博的斜领长袍,腰间系带,策杖而行,体态潇洒。正如其左上方的题字中所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画中苏轼的个子明显高于两位友人,且胡须较少↓

第二段中的苏轼是六段中形貌最大、最为清晰的。他眉清目朗,面庞长而奇崛,蓄有微须。左手提鱼,右手提酒壶,这段的题字为:“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第三段中的苏轼盘腿坐于二友中间,其面部除了具有第二段中的特征,看起来颧骨较高。在他们的左侧山石上还书有“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第四段中的苏轼提起衣襟潇洒地行于山石之间,面部展现的是其侧面相貌,胡须不多。左下角的山石上书有“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

如前所述,在乔仲常笔下,苏轼形貌的总体特征是胡须不多,眉清目朗,面长而奇,颧骨较高,身材修长,体态潇洒,这些对于展现东坡的人生哲学与精神气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还原了历史原境。以上特征与前述文献记载的苏轼形貌颇为相似,又鉴于乔仲常是与东坡同时代之人,并师法东坡好友李公麟,笔法也近之,因此他所描绘的苏轼形貌是可信的。以之为据,可鉴识后世数量众多、形象不一的东坡艺术形象。

四、后世画作中的苏轼形貌

在宋代以来的绘画中,流传有大量涉及苏轼形象的作品,除了前面我们讨论过的画家,任仁发、唐寅、仇英、宋旭、曾鲸、孙克弘、黄慎、李鱓、费丹旭等画家皆有表现东坡的画作,但据现存画迹(或他人临摹的画迹)可见,他们表现的东坡均留着大胡子。另有一些传世绘画中的苏轼形貌则与乔仲常所绘较为接近,皆胡须不多、眉清目朗,试举五幅解析。

其一,南宋惠州画家何充所绘的《苏东坡像》不但具有前述苏轼的相貌特征,其右颊还画有约十颗黑痣。这与宋末元初的大儒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中的记载一致。

其卷十载《东坡先生像》诗,末句云:“画工岂有浩然气,谩著南箕翕舌空点痣。不如夜寂对江月,皓皓见公真颜色。”其下附注:“面间多黑子,故云。”郝经以“南箕”形容东坡脸上黑痣,但说这位画工“空点痣”,即点乱了东坡脸上的黑痣,上面两颗痣几乎粘在一起(即“翕舌”),表明作画技艺不高。“面间多黑子”,说明东坡脸上的确有数颗黑痣。

(南宋)何充《苏轼像》

其二,明代朱之蕃(1575-1624,字元介,号兰嵎,明代万历乙未状元)《东坡笠屐图》。苏东坡被贬在儋州(今海南)的三年(1097-1100)多时间里,以苦为乐,结交了一批朋友,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还有诸多逸闻趣事为人津津乐道。宋代以来,在海南岛流传着“东坡笠屐”的美谈。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苏东坡访海南文人王公甫至黎子云家,途中遇雨,从农家借笠、屐以归,他头上戴笠、脚下踩屐的特殊装扮引得当地妇女、小孩竞相大笑。朱之蕃还临摹过传为李公麟某个版本的《东坡笠屐图》,并在画右上端题曰:

东坡一日谒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假篛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吠,东坡谓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右李伯时写像,上有此数语题识。偶然琐事,率尔片言。粉墨载之,未播人间。与巧显融,宁直迍邅。人中之龙,仙中之仙。景止高风,有托而传。万历己未四月四日朱之蕃临并志以赞。

(明)朱之蕃《东坡笠屐图》,纸本设色,纵92厘米,横29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今天看来,朱之蕃《东坡笠屐图》中的东坡戴笠穿屐,提起衣服似乎正在跨越溪流,体态矫健,姿态生动,其相貌近于乔仲常笔下的东坡。

其三,明代潘峦《古先君臣图鉴》中的苏轼像,万历十二年(1584年)刻本,每页框纵24.1厘米、横16厘米,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画像中苏轼右颊画有十颗黑痣,且十分清晰。

(明)潘峦《古先君臣图鉴》中的苏轼像,万历十二年(1584年)刻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其四,清代朱野云(1760-1844)摹北宋李公麟所绘《苏东坡像》。此乃翁方纲获得苏轼《天际乌云帖》(又名《嵩阳帖》)长卷后,邀请画家朱野云临摹北宋李公麟《苏东坡像》而成,表现东坡醉时“按藤杖,坐磐石”之意态。

(清)朱野云摹北宋李公麟所作《苏东坡像》

其五,清代王文诰(1764-?)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的苏东坡像。此像除了右颊无痣,其他皆传承了前述诸像之特征。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的苏东坡像,清道光三年刻本(24册)第3册,天津图书馆藏

总体看来,以上五种画作不但在典型特征(颔下仅一绺胡须,有三幅右颊近耳处有黑痣)上,而且在刻画角度(四分之三右侧面)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程式性。

结语

通过梳理、总结宋代文献,得出苏轼形貌的四个特征——胡须不多、眉清目朗、脸长而奇、身材修长,可印证和苏轼形貌相关的宋代图像。

在此基础上,经过比对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南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宋末元初赵孟頫《东坡像》中的苏轼图像,并进行描述、分析、阐释,笔者认为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不但是目前所见最早描绘苏轼形貌的画作,而且其中的苏轼形貌均符合以上四个特征。乔仲常与东坡同时代,并师法东坡好友李公麟,笔法也近于李公麟,因此乔仲常所绘苏轼相貌是可信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发现,南宋何充《苏轼像》、明代朱之蕃《东坡笠屐图》、明代潘峦《古先君臣图鉴》中的苏轼像、清代朱野云《苏东坡像》、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的苏东坡像,均较近于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中的苏轼形貌,且具有程式性,说明尽管元代以来胡须浓密、体态较胖的东坡戏曲形象深入人心,但是东坡的真实形貌还是得到了持续有效的关注与传承。

(原标题:苏轼形貌的图像学新证)

(原文有删减)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年第03期     邵晓峰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