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到“听”——浅说中国山水画的倾听境界

中国山水画作为造型艺术,应该是看和欣赏的艺术。但是,从绵绵几千年中国美术史的观点来看,这种感观艺术的最高境界则应该是倾听的艺术。我们知道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内涵是由画家审美意识、文化修养和创作心态决定的,古往今来无数伟大作品中都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都是有着较大思想容量的艺术形式。所以说这种最高境界的艺术倾听,应该是通过画作,向观赏者娓娓道来的思想讲述和情感表达。

富春山居图(局部)

中国山水画倾听的文化背景

中国山水画不是为表现客观物象的,而是通过形式语言即点、线、面和色彩的组合来表现画家的思想感情,是画家心中丘壑的一种客观表现。

从风格上来看,中国绘画史上有很多的风格: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激情派”,他们以唐代的吴道子、五代的石格、宋代的梁楷、元代的方从、明代的徐渭,以及清代的八大山人等为代表。他们往往靠激情作画,画面上表现出了画家个人激情澎湃的情绪和思想,作品一般都有一种跃动之美,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另一个是“理性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更多,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大部分画家,历经五代宋元,直到明代的文沈唐仇等,最典型的要数明代的董其昌和清代的“四王”。他们作画讲究法度,画面讲究工整而又严谨、理性,表现出一种宁静、悠淡、完整的美。

无论是激情派还是理性派,这些风格的形成都是画家通过在人性与物性选择中形成的意境,是中国传统古典哲学的陶融,是不重写实的“心象观”。就如庞朴先生指出的,在天人、道器之间“一分为三”,还有一个“象”的系统,而无论庄子的天乐,还是顾恺之的“手挥无弦,目断归鸿”,都喻示中国文化之象总是和音乐的旋律相关联,都是以一种意象的音乐韵律形式展现的,这些正是中国山水画倾听之意境得以彰显的文化前提。

而在中国山水画里追求意境的内涵和诗性的流露,寻求笔墨的力度美、丰富性和趣味无穷的辩证法则,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本身就充满着倾听的元素。

有人说:中国山水画在意境的打造上通过传神、写意和韵律化追求倾听,认为宇宙天体之间随着体积、距离和速度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音调,从而构成和谐的乐章,认为大山大川、一花一木的表现都存在着韵律,这些韵律的表现则是通过作品的意境,向观赏者吟唱乐章、诉说着天地人和的故事。

中国山水画倾听的逻辑基础

对于景,古人有“观景不如听景,眼中有景不如心中有景不如心中有景”之说,看的景物一般是固定的,而听景则是可以联想的,比看到的景色更美。

基于这种观与听的不同欣赏形式,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中同样也有一个视看和倾听的转化问题。而从一定意义上的视看,再到充满神性意境的倾听,经过了一个由视看→倾听→视看的创作和欣赏的过程。这个过程第一步视看,观者看到的作品本身的形式特征,着力于当下,然后,在“瞬间即永恒”中证悟,走向了倾听,倾听画面形式韵律背后的大韵律,表现在创作和作品上,则是画面上的气韵生动。然而,最高之境,仍是这种急管繁弦“大生动”背后的深静之境,这才是作品神韵加身的最高境界。

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语言,它的“象思维”规律和书写性的表现,形成的写意精神,在很多优秀传统作品中都彰显出了它的大韵律和意境美的倾听性。“宾虹之画,法高于意;白石之画,意高于法。然则,意高者必有法;无法则无可达其意;法高者必生意,无意之法不可高;是以,法高与意高,各有偏至而已。”(陈传席《悔晚斋臆语》)

就齐白石、黄宾虹的作品而言,它们都是“包前孕后”;就其作用,堪称一代楷模;就其影响,开启了一代新风。而其作品背后那种神性显身的大韵律,则是他们作品艺术上的最高境界和征服一切的力量之本。

与那种以写实为本的油画作品相比,中国山水画本身就有一种激发人们想象、富有浪漫诗意的创造力,这不是大自然本身所能赋予的东西,而是画家创作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浪漫想象的发挥。我们观黄宾虹的山水画作品,雄浑苍茫、深沉内敛,大气磅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一座高峰。而且它能把观赏者带入一个时间的维度,瞬间即永恒,从而营造出了中国道禅“当下即得”的妙境。这种意境的营造,往往让我们的想象超越了时空,并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这一点,说之简单却是每位画家都梦寐以求且难以企及的意境。这是一种神性、一种禅境,更是一种打破了时间概念进入了一个无限维度的空间。

中国山水画倾听形式和方法

我们知道:倾听是中国山水画创作和欣赏的高境界,是一种神性的境界,具体到创作和欣赏的角度,就分别呈现以下三种特征和形态:庄严神圣、炽情火热、淳朴敦厚。

一、庄严神圣。这种作品中往往包含隐忍、雄强、光芒的三种美质元素,这种庄严之美都是在凝定之中闪耀着光芒。古人说“画要暗不要明”。这种暗,是指用笔要藏锋不露,要含蓄;明则是指刻露,笔锋太露,不含蓄。而黄宾虹的笔是笔笔的“暗”,处处“不明”,作品表现出来的却是“充实之谓美,美而有光辉之大”,这是他刻意打造的一种庄严之美,并在凝定中闪耀着光芒,这是黄宾虹先生用他的深厚功力和修养创作出来的,是绘画最高难度的一代大师的传世之作。

二、炽情火热。这是生命的猛然绽放,深源于人与神的偶遇,内含火热、澎湃、汹涌的美质元素。这一点在傅抱石的人生和创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傅先生性情豪放,酣饮过人,不可一日无酒,酒足之后方可挥毫作画。当其胸有块垒,借着酒势,操笔横刷,如风旋水泻,毫飞墨喷,若闪电雷鸣,似惊涛拍岸,如雷霆之势,故有“天猛星霹雳火秦明”之豪放,属激情画派一族。他靠激情来作画,作画先喝酒,喝完再抽烟,然后才提笔,在墨盘中蘸满墨,运足气,在画面上唰唰几下,然后左盘右旋,气势恢宏,挥之成画,激情留于画面之后,盘旋一遍,平复激情,再加收拾,完全靠激情爆发之后在纸上留下激情之态。

三、淳朴敦厚。内蕴单纯、朴素的美质元素,将所有伟大恢宏艺术,最终化身于淳朴的意象。这正是中国哲学里“神性归一,大道归一,真理归一”的规律内敛。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激情过后的平复,视看之后的倾听,道法自然的一种回归。是一种淡于功利、心无渣滓的笔墨所塑造的纯净的境界,并实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诗性作为和歌者修行,让视看由此进入倾听。

倾听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弘扬

我们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诗意的表达、歌韵的吟唱,是作品走向倾听之境、塑造经典、成就辉煌的最高境界。这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代艺术乱象中,能依然趋附与追随作品倾听的努力和追求。

传统文化中那些妙不可言的思想意趣如果融不进当下画家的笔墨之上,如果在画作背后看不到中国人血液中流淌出来的真实生命与精神,中国画就不能发扬光大。笔墨语言本身就是形式,它来自书法,通达韵律,长于心灵的抒写。而山水画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之上,只有吃透并消化了传统精神,赓续了传统文脉,这样的艺术创新才可能被后人传承与接收。

所以说,中国画的艺术内涵是画家审美意识、文化修养和创作心态决定的。要创作出具有倾听特质的山水画作品。首先,必须能表达性情,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是绝对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第二,必须要有高度的技巧,无论笔墨,还是设色、线条的运用,都应该有一个超凡脱俗的表现;第三,必须有一种人文的精神、人文的关怀,这种精神与关怀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接受和把握上的。作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必先是文人,其次要有文心、有诗意,并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独特感受和艺术生命的张力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所以说,作为当今的画家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除了在继承传统,还要真切地融入时代,体悟生活本质和社会进步的大势,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努力挖掘并扩展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貌和现代气质的鸿篇力作,创作出从视看走向倾听之境的经典作品。

来源:《山东艺术》2018年04期   湛思亮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