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节,被忽略的中国“敬孝节”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通常每年的四、五、六三个月都有个小长假:四月初的清明、五月初的五一、六月初的端午。然而有些年却有点特别:端午跑到六月末了,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些年恰逢闰四月,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自然就被生生地推迟近一个月。

在议论“中华母亲节”热闹中,一个特殊的“尽孝”节日——“闰月节”在悄悄溜走。它是中国地区十分特殊的民间节日,因为节期在闰年闰月,并不像其他传统节日那样固定,这个扎根于传统历法系统的节日也就不太家喻户晓。“闰月节”的习俗历史悠久,民间普遍认为闰月年是凶年,尤其对长者不利,故儿女应给父母添福增寿,只是风俗在全国各地渐渐演化,但消灾祈福、祝愿父母健康长寿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

给母亲的礼物:闰月鞋

乡人有“闰月年,留娘年”一说,流传有“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的祝福民谚。民间普遍认为闰月年对母亲的身体安危是至关重要的年份,儿女们应格外引起重视,当女儿的须于闰年闰月前做一双鞋,赶在闰月前一个月给母亲穿上,使母亲平安地走出闰年这个多事之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古老的中国,“一针一线”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昔日,女孩子大多没有走进学堂念书识字的机会,但几乎都有一手好“女红”。在“女红”中,做鞋是一件兼具设计、缝纫、拼布、浆染等多种手工制作工艺的综合技术活儿。对有母亲在世的女儿来说,哪年是闰月年不仅牢记在心,一旦进入闰月年,便早早动手,精心为母亲做闰月鞋了。俗话说“女儿是娘的小棉袄”,选择做闰月鞋来表达女儿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至于这“闰月鞋”的来历,文献资料极少。有传说认为,送“闰月鞋”是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过去人穷无鞋,光脚劳作,经常导致脚破血流,异乡游子闰年闰月回家团聚,就为老人买双布鞋以示孝心。还有一种说法是儿女为孝敬母亲做的鞋,流行于中原地区。闰月民间认为是“恶月”,灾难重大。所以此“留娘鞋”有特殊要求:黄鞋面,红鞋里、红鞋衬,鞋口也须红色。黄是吉色、阳色、富贵色;红象火能征服妖魔,因此既辟邪又祥和。“闰月鞋”不必天天穿,只在月初穿用几天就可以。在早前的民间,都是由女儿亲手做鞋送给母亲,认为这才最灵验。

“闰月鞋”已经成了儿女孝顺父母、反哺报恩的一种方式。即便最初的习俗带有迷信色彩,也因为被注入孝道、祝福等更深层次的含义,使之得以延续下来。据了解,七八十年前,女儿送鞋的对象几乎只指向自己的母亲一个人,有些地区也包括家中的直系长辈。现在很少人亲手做鞋子了,习俗也越变越多,不但不限于出嫁与否,媳妇也会给自己没有女儿的婆婆买。每逢闰月年,当女儿、儿媳到商店或集市上给母亲和婆婆买上一双合意的新鞋,母女、婆媳俩该是多么开心!

陪父母吃“六亲饭”

闰月的第二大习俗就是“闰月饭”,也叫“六亲饭”。中国人讲究团圆,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一趟不容易,儿女孝顺父母,出嫁的女儿为父母添置鞋袜、衣物的同时,父母也借机拉近与出嫁女儿的亲情联系。每逢闰年闰月,父母、兄弟必须把女儿、姐妹请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时,由父母把嫁出门的女儿请回家中,父母不在世的,则由兄弟把嫁出的姐妹请回来吃一顿“闰月饭”。

相传过去吃“闰月饭”的时间不一,有三个等级之分:上等人吃月初,中等人吃月中,下等人吃月尾。在封建社会,寻常百姓家都不能、也不敢逢月头请吃“闰月饭”。一方面是慑于权势人家,另一方面也是自视贫寒。故此只能在月中或月尾安排女儿、姐妹相聚。如今,这“三等制”早已被摒弃,身为父母、兄弟的都争先恐后安排在月头或月中,月尾的“闰月饭”便不存在了。吃“闰月饭”的内涵众说不一,主要有三:一是说封建社会,妇女们不可能随时回娘家,“闰月饭”迎合了妇女们回娘家一叙亲情的心愿。二是说被请吃“闰月饭”的女人们,则是社会公认的有依有靠者,按方言叫“身后”有人,三是说有人请吃“闰月饭”是社会上走得起的人。

如今吃“闰月饭”、“六亲饭”习俗,已不限于出嫁的女儿。在现代社会,儿女长大成人后大多数不在父母身边,未出嫁的女儿也回家陪父母吃“六亲饭”,在粤西等地区女儿甚至宴请父母吃“六亲饭”。而且,同事、邻里间、朋友中也时常吃起“闰月饭”来。好客的女人们,抓住“闰月”这一良辰,安排在“一等”时间里,把女友们请到家中一块吃“闰月饭”,体现“不是亲胜似亲”的温暖情谊。有一种有趣的说法,闰月吃鳅表示娘家“有修”,吃豆腐表示娘家“有户”,吃鸡蛋表示娘家“穿绸缎”,预示娘家人吃穿不愁,兴旺发达。所以“闰月饭”的菜虽然每家各有不同,但这几样是必备的。武夷山地区还有闰月喝茶的风俗,而且主要是妇女喝茶,男人不能参加,只有女性才有资格入席。设宴喝茶由村里农家妇女轮流作东,并邀请近村来的女客入席。“茶宴”上以茶代酒,相互敬茶,边喝边聊,可起到融洽情感,增进邻里和睦的作用。

吃“闰月饭”的同时,娘家还会送女儿东西带回家。一般是送雨伞、蕉扇。伞可以遮荫,寓意娘家是女儿的保护伞。扇子过去是要用蕉扇,浙江方言里“蕉”和“招”是同音的,一是“招子”,一是“招财”,寓意女儿到夫家去财丁两旺。而出嫁的女儿在闰月里必须买鸡、猪肉、米、衣服、糕点和缝纫线等几样东西回娘家,如果家境贫寒,则可买少点东西,但缝纫线是一定要有的,一般买两只、四只或六只不等,要求双数,民俗里以缝纫线的长,表示父母年年月月日日都旺相、长寿之意。在山东聊城一带,还要送母亲“留娘糕”,寓意把娘留住。“留娘糕”是一种花糕,今年闰四月,一共有13个月,花糕周围一定要有13颗红枣,此外要在花糕上“做出花样”,有的捏一条小鱼,有的捏一朵花,女儿们巧手费尽心思讨母亲欢心。在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还要带上些好东西给母亲吃,趁长辈有生之年,以尽孝道。最近又有发展,年年出新:送水饺、油条、鸡蛋,送鞋子、袜子、褂子,均说“免灾”,祝愿“长寿”。

在台湾地区,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在闰月则需要买一副猪脚和面线给娘家母亲,通常是两只前猪脚和六把面线,面线上面绑红丝线和春花,祝福母亲身体健朗,走路安稳,长寿有福。古人认为“父母逢闰年而减寿”,因为闰年对长者来说是折寿(少活一个月),为了避免不吉利,子女们就会用红包、猪脚面线来表示延年益寿、福禄万千的心意,才会有每逢闰月之年,嫁出去的女儿要在闰月来临之前,回娘家为父母添寿的习俗。

闰月之俗跟中国传统历法以及孝悌之道的精髓息息相关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礼俗,它以中国传统的孝道、亲情为核心,与众多节俗一样,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成为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尽孝的节日,相比最近议论热火朝天的“中华母亲节”,民族传统的“闰月节”习俗也理应得到重视和传承。

来源:《神州民俗(通俗版)》2012年04期    佚名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