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画出东方人心胸

一、范宽的生平背景

范宽,北宋山水画家,字中立 (又作仲立) ,陕西华原 (今耀县) 人,出生年月无从考究,不过《画史》有相关记载,他于五代末期出生,生活于北宋前期,在宋仁宗天圣年间 (1023-1031) 年还健在。据记载因为他是性情中人,为人宽厚老实,行事不拘一格,当时的人们称呼为范“宽”,所以他便以范宽作为艺名。

范宽师从荆浩、李成,绘画风格自成一家。他常年隐居山林,颇有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之感。他于当时天时、地利、人和,写生更加便利,于山间观察烟雾缭绕山飘渺,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些从他的作品中都能够感受的到。

《溪山行旅图》为范宽的代表作品,使用绢作为画布,长206.3厘米,宽103.3厘米,整幅作品,远景山势雄伟壮阔,一线瀑布直流而下,中景层林叠嶂郁郁葱葱,近景小桥流水、行旅、人骡活灵活现。画面有诸多印记,经过了历代收藏家传承,目前收藏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二、构图独特,别具一格

中国山水画构图中,“三远法”的影响极大,《溪山行旅图》中,便同时出现了“高远”、“深远”两种。远看有雄浑壮阔的山石,笔法连贯,变化多端。点染皴擦相结合,线条长短参差有序,把山石的结构纹理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山顶的层林疏密、虚实、深浅对比,与山石的强烈对比更使得画面丰富浑厚。

一线瀑布飞流而下,与周围的山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水的柔弱与山的刚强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水源从山顶流下,引出近处的泉流,飘渺的雾气,穿过密布的丛林,烟云氤氲。水边的山石与近景的枯石表现手法各异,细腻与粗狂是最鲜明的对比。小桥流水,鲜有游人,观画者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游人,在画中行走,或是在树下乘凉,或仰望高山,或俯身倾听涓涓细流与山石的激荡声,宛若一次酣畅的郊游。

近处山石的树木错落有致,每一棵树的枝桠表现巨细无遗,树干以以苍劲的笔力如刻画而来,叶片的勾勒笔笔连贯,透过枝叶的疏密仿佛能看见阳光的踪迹。树干的节瘤突出刻画细腻,树根盘错自然,树干纹理几乎可以乱真。可见古人在绘画方面下的苦功夫,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匠人精神。当然艺术家必须有过硬的手上功夫,再加上自身的领悟,方能造就一幅成功的作品。近处的行旅、人骡,动作生动活泼,自然而然能使观画者联想到他们的行走路线,仿佛能够听到他们的交谈,许他们可能即将走过溪流之上的小桥,向画面的深处走去,在这雄浑壮阔的景色中,这番活泼着实增添了许多趣味。岩石的肌理,土壤的质地,树的筋节,我们感动于那物质世界多么微妙的构成,忍不住,仿佛要用手去抚触拿粗粝的表面……这便是山水画的魅力,是在辽阔的宇宙一览无遗的胸怀,与精密的近于科学家研究质子、粒子的谦卑上统一了一个“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伟大而丰厚的山川世界。

三、笔墨技法特点

在用笔用墨方面,郭若虚评价为“抱笔俱均,人屋皆质”。“抱笔”是书法中由蹲而斜上急出的一种用笔方法,富于力度。“人屋皆质”是指质感和体积感,这是由用笔反复笼染所形成的效果,后人称之为“铁屋石人”、“界话如铁线”、“刻削穷丝发而行笔坚硬”,而总体上则是“得山之骨法”。对他的皴法历来有几种看法。就作品来看,下笔匀直,先用粗笔重墨侧锋勾勒出山岩峻峭刻削的边沿,然后,反复地用坚劲沉雄的中锋作雨点皴 (或曰芝麻皴、刮铁皴) ,塑造出山岩的向背纹路和质量感。在外轮廓的内侧加皴笔时,沿边留出少许空白,近似于“高光面”,以表现山形凸凹。如此入骨的表现出北方山石铁打钢铸般得风骨。又由于皴后反复用水墨渲染,是为“积墨”,既浑厚又不干枯,既滋润又沉着。在如此雄厚的气势下,白天似乎变成黑夜,诚如黄宾虹观画时之感慨:“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但米芾却批评范“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此论有欠公正,土石不分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范宽很有可能是对景写生而来;再则画风随年龄而改变,晚年更加醇厚,也属常情;三则晚年视力退化,如黄宾虹,反而别有意趣,范宽亦可作如是观。

范宽的绘画技法主要有雨点皴和积墨法两种形式,让人感觉是在深夜里走山路的感觉,这两种技法可以把山体的雄浑壮阔表现出来,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认为范宽的积墨法过于浓烈,而且石块和泥土不分,不过这同时也是范宽所特有的。范宽的雪景山水画,也是他的突出代表。他所画的雪景山水,往往使人感受宏伟壮阔气势,山顶上丛生的树林,完美的展现了当时山川峰峦的雄浑壮阔的特色。

范宽山水画构图的复杂与高妙,有厚重、雄峻的特色,在当时创作了中国山水画的高峰,画面意境的神秘莫测,纯粹宁静,体现了当时的他的心境是如此的辽阔,深远。他用笔古朴,笔笔连贯,一气呵成,技法和精神均达到了后人很难超越的境界。

范宽山水画的典型特色便是如此的令人难以企及,他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是他的胸怀和抱负,达到了绘画的更高境界。

四、后世的影响

据《画史》记载,当时学习范宽绘画风格者有:黄怀玉、纪真、商训、宁涛、高洵、何渊、刘翼、刘坚等人,但是他们的作品均未被流传下来。《圣朝名画评》中有记述黄怀玉为范宽同乡人,有足疾,当时的人们称呼为跛子,他学习范宽的画风在当时几乎可以乱真。当时贵家有怀玉《秋山图》8幅,“意思孤特,有范生之风,至有误蓄者”。惟有“怀玉刻意临摹其雪山,遇得意处浅深未易断也”,据此,传世范画中是否有黄怀玉摹本,现在也不得而知。

北宋末南宋初的李唐,受范宽影响也是颇大,早期作品尤为风骨相似。而后又影响到马元、夏圭。元明清画家中也有取法于范宽者,如明代唐寅、清初龚贤、近代黄宾虹。李可染也从中吸取营养,画室名曰“十师斋”,第一师就是范宽,认为他的画“反映东方人心胸之广,气魄之大”,直至今日,北方山水画家的作品中还能发现范宽的影子,气势大和点子皴尤为明显,这表明真正艺术大师的艺术渗透力之强。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在前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术的真正魅力,它真正吸引你的不只是震撼,而更是一种灵魂的触动。中国山水画几乎是中国艺术史最为突出的典型特色。一般人笼统的观念中,仿佛中国绘画从五代以后,一直到清,洋洋大观,全是山水画的天下,甚至到现代,当我们说起“中国画”“国画”,脑海里立刻浮现的也大多还是这一类没有彩色、云烟苍茫、峰峦叠嶂的山水画。这些笼统的看法,无论正确与否,至少说明这“山水”主题在中国艺术史中曾经占据着强而有力的主流地位,而且为时不短。

中国的山水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它不只是自然客观景象的显现,而更是从现实的景色中,寻找出艺术家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达出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山水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水画家不是从主观角度去选择自然,而是展开一片辽阔奇绝的宇宙山川,使自身的精神得到一个升华,那永恒的、奔腾不息的山水,在他们的手中再生,成为中国人不朽的精神。

(原标题:浅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艺术特色)

来源:《明日风尚》2017年第11期    汪莉君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