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无尘——小野竹乔的腔调

日本与中国虽然同处于世界东方,在诸多文化留有明显的中国印记,却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并在其各类文化现象及作品中留下清晰的日本倾向。但是如果追问这种呈现出来的“日本之美”究竟是什么?又往往很难一言以概之。

有人说在日本人内心里,美是自然,美是简单,美是缥缈,美是净素,美更是一种心灵的状态。对吗?当然不错,很有特定性,但是不全面。于是又有人说在他们的品味里,美是寂寥,美是朦胧,美是收敛,美是柔和,美还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属实吗?完全同感,非常贴切。不过,在这里我还要追加一句,那就是日本人的审美中还有一股难以言尽的“淡”与“静”。这个“淡”是雅淡、清淡、洁淡、寂淡、泞淡,“静”则又是幽静、清静、素静、谧静、简静。这在20世纪日本画代表画家小野竹乔的长达70余年的绘画追求中得到清晰的体现。

小野竹乔(1889—1979)虽出生于位于现冈山县笠冈市的一家经营文具店的家庭,但这是一个充满绘画气息的家族,祖父、父亲都擅长绘事,兄长更是一位文艺才俊,不仅早年就加入了竹内栖凤的绘画教室,还在戏剧、俳句领域博得名声。竹乔正是在这位兄长的带领下,十四岁时也走进了竹内栖凤的绘画教室。虽然那时的学习还是传统的师父带徒弟式的旧教学法,但也正是这几年的学习给年少的竹乔筑牢扎实的传统功底。

20岁的竹乔与前文提及的土田麦仙同期考入京都市立绘画专门学校(京都艺术大学前身),成为该校第一届大学生。学院派颇带西方特色的正规训练,特别是美学理论教师中井宗太郎从思想观念上的点拨,使得这位年轻人思路与视野都产生了显著的改变。

1911年刚刚毕业的竹乔创作了描绘濑户内濒海地区的景色《南国》,该作品采用了点彩的画法,将温暖湿润的自然景色渲染得十分充分,我们从中多少可以见到一些高更的影子。浓郁的宝石蓝是那样的宁静,温暖的土黄色中夹杂着柔和的灰青绿。画面上的大面积的黄蓝色度对比尽管十分强烈,但由于作者非常高明地在其间夹杂了若干介乎二者之间的灰色块,从而显得画面活泼中显露出一种平和,而这种平和境界竹乔在其后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升华,虽然他的画风在不断变化,但这种风味、这种氛围没有改变。

时隔两年,在组画《南岛四季》中,竹乔不仅延续了《南国》的表现技巧,在色调表现上还有了明显的色光统调倾向,邻近色、弱对比、低纯度的色彩配置,舒朗散淡的构图及物象造型促使画面鼓荡着沁人心脾的清韵之声,这种韵致与风雅只有那些心底清爽、清净、清白的人才能够品味得到。而这种超越技巧直指灵府的意求,居然能够出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画家笔下,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春(南岛四季之一)》所塑造的悠远宁静的氛围,正从侧面揭示出了作者“只要虚心诚心,自然就可以向内心深处浸透”的创作动机。这也就昭示了小野竹乔日后能够攀上20世纪日本画的峰巅,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心境与胸襟使然。

虽然年轻的竹乔在画坛已然有了不俗的表现,但是,这群将改革日本画为己任的新锐画家们,始终没有停止思考“究竟日本画的创新出路何在”之类的问题。于是当他们这几个志同道合者在欧洲游学一番后,西洋的写实与东洋的写意如何才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他们在探索路上的一个新切入点。

竹乔也同样带着这个烦恼,将他的思考很率真地用作品表现出来。于是也就有了《冬日帖》这个系列作品。在这个系列作品中,作者在探索一种将西方的立体表现与东方的氛围塑造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方法。作品中没有强烈的色彩,也没有线条的跃动,正是在这种消极的展开中,竹乔那种特有的清雅格调得到了充分的显示。虽然这类作品被认为是其早期的代表风格之一,但是画面中溢发的那种难以言尽的淡雅温馨的风味,无疑已经超越了东西方绘画表现融合的层级,成为作者塑造20世纪日本绘画之美的明确意指方向。

这个意指方向是什么呢?竹乔是这样解读的:“日本无论是哪里的风景虽说都谈不到雄大,但是并不影响其成为作画的题材。即便是捕捉风景中渗透的不显眼的香气,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发现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得到的自然,将自然界中发散着的香气表现出来,澄心静气地倾听,凝视自然的丰富表情,并与之对话,这正是作者的追求目标,并且,这个意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清晰、越发精准、越发敏锐。

他在1946年的一篇文章中还这样写道:“我认为美的表现,虽说可以归着为人或者时代的民族优秀性,但更应该是彻底的平和心态,亦即禅语中的无心境地中的自然生成。巴纳特·里奇‘因现代美术家受到欧风教育,故过度追求自我表现的自由是不行的。当代画家与过去的画家相比,更强调用脑而不是用心,所以才自以为得意’的看法真可以说是熟悉美术特性的卓见。绘画不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应该是(从内心)自然生成的。明了这一点,即说明已达到较高境地。”

小野竹乔南国1911年

小野竹乔村道1923年

小野竹乔春(南岛四季)1913年

也正是因为竹乔有了这般对美的深入理解,并将其成功地注入作品中,他在1947年成为帝国艺术院会员。对于至今依然讲求年功序列,注重论资排辈的日本文化艺术界,那个年代尚未到花甲之年的小野竹乔居然可以摘得最高桂冠,不得不说他的本领确实远超同辈。

随着年龄的增长,竹乔越发追寻一种归依于无心无欲的精神境界。“淡”与“静”的氛围表现越发变得简洁、简练、简秀、简素,直可谓“大道至简”的上佳解读。古稀之年创作的《山月》就是如此的一幅境界幽邃的秀作。如此单纯的色彩,如此单纯的线条,全然不见技巧的踪影,全然抹消刻意的炫耀,呈现的是貌似漫不经心,实则深思熟虑的简约,呈现的是宛如轻描淡写,实则凝心聚力的塑造。对此间意境的理解,观者会随着仔细品味反复咀嚼,变得益发深入。

小野竹乔秋(南岛四季)1913年

1966年创作的《宿雪》被认为是竹乔晚年的代表作。树根周边的积雪已经开始融化,大地做好了迎接春天的准备,优雅伸展着柔软枝条的幼树与三五棵遒劲挺立的主干静静地交织在一起,没有风声,没有雪飘,没有人踪,没有鸟鸣,但是似乎能感受到自然的呼吸,感受到生命的节律。用最简的语言表达最深的情感。极少的色彩与极简的线条在此奏响出与俳句同工的韵律,这是心空无尘的幽深寂寥,更是言简意赅的玄思梦幻。

小野竹乔早春1916 年

想要解读小野竹乔绘画之美吗?那就从赏析独特的俳句之美开始吧。

小野竹乔冬日帖1928年

小野竹乔雨中海1952年

小野竹乔山月1958年

小野竹乔夕云1965年

小野竹乔夕云1965年

 

来源:《国画家》2022年第06期 喻建十

A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