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吴昌硕的“花卉”世界——吴昌硕花卉四条屏赏析

吴昌硕作为海上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因气势磅礴的大写意花卉而名满天下。牡丹、菊花、水仙、梅、兰、紫藤等花卉都是他笔下信手拈来的题材,画面往往设色艳丽浓烈但又不流于俗气,笔力浑厚中透出高雅之态,擅长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体势与绘画融为一体,每幅作品各以行书题写诗句,或长或短,十分讲究,形成了具有浓重金石气息的绘画风格和特色。可以这么说,吴昌硕的绘画对近现代花鸟画影响深远。

纵观吴昌硕的作品,其构图以条幅竖向为主,此组《花卉四条屏》就是其典型作品,为吴昌硕77岁时所作。作品以牡丹水仙、荷花、菊花以及腊梅为着意点,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时。春景为《富贵神仙》,以牡丹、水仙及山石入画,花头繁而不乱,花瓣层次分明,顾盼生辉。枝叶以淡墨勾勒轮廓,富有生气。左下角一簇簇水仙摇曳生姿,山石的嵌入恰到好处,使得整幅画浑厚古拙且有机和谐,有层次感和厚重感,整幅作品用笔浓淡干湿,各得其宜,表现出花卉的内在气韵和生命力。在色彩的处理上,牡丹的赭红色和水仙的花青色相得益彰。

夏景描绘的是红荷、白荷,红荷花以胭脂加水晕染,形成娇艳欲滴之貌,白荷以淡墨勾勒,分染淡色、淡墨。红白相间,笔墨酣畅淋漓,落笔入木三分,荷花的立体感跃然纸上。大片荷叶以淡墨皴染,笔触用水饱满,水墨自然沁渍,形成墨色的变化,待墨迹半干,用枯墨勾出荷叶的筋脉,让半干的淡墨与枯墨形成交融,展现出荷叶的筋脉硬度,也融合了筋脉与叶片的边缘,使叶片浑然形成一个整体,浓淡相宜。整幅作品构图盈满,层次鲜明,俨然一幅夏日清凉的画卷。

秋景中,黄色的菊花、红色的菊花或竞相开放,或初露嫩苞,配以嶙峋的山石,给整幅画面增添了一丝秋高气爽的韵味。画面中黄菊居于画心偏上,红菊在其下,两种颜色明亮清澈,水润丰泽。此墨色的娴熟运用,可见其大笔晕染的功力,也可见其对色调的调控能力。众所周知,菊花是吴昌硕经常入画的题材,画菊花常常以山石相伴,山石墨色大片擦染,或浓或淡,生出奇趣之景。吴昌硕素喜爱西洋红,山石下方的红菊色调就是采用西洋红。菊叶以淡墨皴染,勾勒筋脉,叶子间或夹杂绿色,浓淡相间,层次分明,图中的巨石行笔无棱角,柔中带刚,给人以古朴、雅拙之感。整幅图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

冬景则以腊梅入画,梅,在冰天雪地万花凋谢中,却独自傲然绽放,这是吴昌硕在平常的点滴中观察逐渐体会到,梅像人,每一株都有每一株的个性和品貌。吴昌硕生平酷爱梅花,梅花是他绘画中表现最多的一个题材,此幅作品中,画面结构严谨,枝干斑斑驳驳,转折向背,枝条疏密横斜,墨笔浓淡,干湿、枯润、虚实变化,层次分明,凸显枝干的厚重苍浑。每枝枝干、每片花叶都似铁杆般坚韧,富有生命力。梅枝上繁花点点,腊梅朵朵绽放,浓淡兼而有之。从画面布局看,用笔遒劲,老辣,是吴昌硕善于用线的最佳表达。花和枝梗,行笔毫无轻盈飘浮之感,笔笔扎实、沉着而力透纸背。右上侧的“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笔力生辣苍劲,一气呵成,极富金石之气。此幅作品虽以水墨写成,但布局、笔法的变化使梅呈现出独特丰富的姿态,,也也完美阐释了吴昌硕对梅的痴迷。

此组四屏,花开四季,展示出吴昌硕厚积薄发的绘画功力,题款的纵横长短,用印的大小位置都依画面布局精心安排,匠心独运。整体来说,吴昌硕的花卉画面富丽而不流于俗艳,寓意美好透出清正之意,既适应了民国初期海上商业艺术氛围中艳丽华美的审美需求,又保留有传统文人所追求的高洁雅趣,为吴昌硕一生笔墨功力与深厚文学素养的体现。

                                                                                         
                                                                                          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12期    文雅

A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