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山水——山水画中水的审美意韵

一、水的哲学底蕴

“水”早在先秦时期就被哲学家们广泛引用以说明自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水的特质被赋予了多种涵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的是真正善的人,行为要像水一样,对万事万物有利,却与世无争。《管子·水地篇》中说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管仲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人之构成,世间一切有生命活力的事物,都源于清净之水,水环绕山,让山有了灵性,水培育花草让花草树木枝繁叶茂,有了水才有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水是万物的本原。可以看出,古代哲学家眼中的“水”有着很高的标准,水的特质等同于“善”,是人们衡量自己生命价值标尺。老子最早提出,“水”与“道”相通相融,水具有“道”的特质。孟子曰:“源泉混混,其有本,本者,其水有源,源流无止,源源不断,是为道之变化。”《吕氏春秋·圆道篇》亦将水与圆道等同划一:“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圆道也。”高诱注:“水从上流而东,不竭尽也,下至海,受而不满溢也。小者,泉之源也,流不止也,集于海是为大也,水湿而重,升作云,是为轻也。”这说明水在各种形态循环的过程中,具有多变性和包容性,并且展现出由无形到有形推移转换的特点,与道的特性相似,是当时人们所追求的完美的人生状态。因此,哲学家们说“水”也就是在说自然之“道”,也就是力求认知宇宙真理,探求人生真谛的一条途径。

魏晋时期,刮起一阵复归自然的田园之风,大多文人愿意隐于自然中,寄情山水,贴近自然,感悟自然生命中的哲理,自然山水逐渐成为画家描摹的对象,画中的水,包含着文人对生命的体味与思考,一路绵延至今。吕澎在《溪山清源——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说到,“山水不仅仅表达一个眼前的图像或者景致,而有更为宽泛的观念内涵甚至玄学意义。”自从山水画出现,无论何种形式的水一直作为重要的元素出现在画面中。

二、较早的水纹图样

早期的岩画和画像砖中,对“水纹”描绘不明确,但可以看出古人以他们的智慧,在努力地表现“水”的形态。表现水的图像往往出现在记录农耕生活或集会的画像石中,以“鱼”或“船”的图样来说明“水”的存在,还没有描绘出水纹的样式,只是在平面空间中将陆地与水面分离。而真正在画面中描绘水纹图样的,是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画面中洛神仙裳飘举,凌波而来。层叠而紧密的山石将陆地和水纹区别开来,水纹密集而流畅,和神仙衣袖的飞舞缠绕相呼应,为整个画面营造出飘逸缠绵的诗意和仙气,这里的水纹图样和汉代画像砖中神仙腾云驾雾图像中的对云雾的线条处理的非常类似。这幅图的水纹只是起到分隔画面,陪衬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山水作为画面主体出现,成了独立的绘画类型,这幅画中对“水”的描绘占了画面的二分之一。对水纹的处理较《洛神赋图卷》相对平缓柔和,一派湖光潋滟,春风浮动之感。五代荆浩的《匡庐图》中,较早的出现了瀑布的图样,瀑布似乎从幽深的峡谷中垂直而下,丰富了山势的层次,并且衬托出山巅之高耸雄伟。顾恺之在《画山水序》中说,“画丹崖临涧上,当使赫巘隆崇,画险绝之势。”就是说山水画中的丹崖,要画在溪涧上,有助于彰显出的险峻的山势。可以说,早期的“水”图样为了衬托山势的险峻和自然的灵气而出现的。

三、山水画中水的形态表现

随着文人意识的觉醒,对自然山水认识的加深,山水画中的水不再作为衬景点景出现,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出现在山水画中,成为历代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画水也是历代画家讨论的焦点。近代对于山水画中表现“水”的技法讨论甚多,反而对水在画面中的位置布局探索不够。那么在画水时,如何表现水的类型,又如何经营位置呢?

1.远水无痕,远人无目

我们可以看到,绘有平静湖面的山水画中,“水”在山水画中往往占有较大比例,其波光粼粼的水面,大多是为营造画面“平远”之意境。宋代夏圭的《松溪泛月图》中绘有水、天、明月,画面左下方绘有苍松三两株,水中四人乘舟前行,舟下水波纹轻盈荡漾,画面整体十分简洁,以大量留白来表现湖面的浩渺,天的渺远,这寥寥几笔下的远水远空,营造出淡远空寂的意境。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水面浩渺宽阔,除了一只小舟,只有几条辅助的水纹,便营造满纸是水的感觉。有的学者说:“当水在山水画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与平远的透视相结合时,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的平淡天真的含蓄的审美境界也就会自然的呈现出来。”

2.水出高源,自上而下

山水画对水的描绘以“泉水”和“瀑布”出现也比较多。泉瀑通常以自身的流动性从山峰处飞流而下,与山间的溪水形成和谐的搭配,时而隐匿,时而飞溅,变化不一,泉水或瀑布自上而下的水流,是使得山水“活”起来的的关键,为画面增添生趣。比如元代曹知白的《疏林幽岫图》,主峰雄壮高耸,占据画面主体,画面中部,石缝中的泉水细如白线,一泻千里,十分急促,表现“深山飞泉”的幽深婉转,在瀑布末端水流刻画转为模糊的水气,与茂密的山林融为一体。许多画家就根据实践,总结出带有规律性“泉瀑”的表现方式,如清代邵梅臣说:“画瀑布之法,欲其断而不断,如神龙之隐云也。”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说:“写泉有两叠、三叠、四叠不一,而层层石体,叠叠要变,左旋右转,或短或长,连断参差,上下照应。”

3.奔湍巨浪,放浪形骸

自然山水中的海水汹涌澎湃,巨浪翻滚,面对大海,能感受到自我的渺小与宇宙万物的无穷力量。与“远水无边”的“静水”气质不同,海浪的翻涌更彰显出画面大气磅礴之感。因此,对江海的描绘也是历代山水画中常常出现的主题。在画海浪时,既要画出浪花的势力和走向,还要用线勾画出“水花四溅”的逼真效果,也要画出海浪波涛起伏之感,对画家的技法是很大的考验。比如,夏圭的《钱塘秋潮图》,描绘了钱塘江秋潮来临时海浪波涛奔腾的景象,此图海浪占据画面的中央位置,画面近处以崖石点缀,两三杂树交织成荫,远山峰峦起伏。画面主景白浪滔滔,水花跳跃有力,富有节奏感。明代何良俊说:“画奔腾巨浪,与山水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就是说,画江海除了掌握基本的笔墨技巧外,还需要画家对“江海”气势的观察并且烂熟于心,才能得其神韵。笔者认为,海浪的描绘不仅仅能够体现出大气磅礴的壮观气势,同时能够使观者随着巨浪奔腾,感受到画家胸中浓烈的情感,也是一种意境的体现。

4.汀洲烟渚,渔濑雁泺

还有一种类型的“水”,颇为文人画家喜爱,便是“汀洲烟渚,渔濑雁泺。”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又有汀洲烟渚,皆水中人可住而景所集也。至于渔濑雁泺之类,画之者多乐取以见才调。”也就是常看到的渔翁渔钓、小儿戏水之景等,描绘的是画家心中向往的隐逸生活之地,带有轻松安逸、怡然享乐的趣味。李唐的《清溪渔隐图》采用截景章法,集中表现江南盛暑天气中溪流水潭清爽而惬意的景色。画面左侧几株树木掩映下,坐落一台水榭,从水榭前的水轮可以看出,有人曾在这里劳作。水榭旁的流水拍击在小石块上溅起水花,非常惬意。再如元代高克恭的《春云晓霭图》,该图对云山的描绘占据画面主体,只有画面下部,有两间茅屋点缀,茅屋面前平静的水面有一泊舟,山脚的茅屋与山间的寺庙、潭水与云气相映成趣,仿佛观者在仙境中游览居住,该画意境高远蓬勃,耐人寻味。

山水画中水的类型和布局位置的不同,对画面意境的传达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与天连接的江面,或是海浪滔天,或是寥寥数笔潭水渔濑,都会显示出山水画中不同形式的灵动优柔之美,折射画家深层意识中追求的宁静与广博。

四、水在山水画中的审美意境

1.留白

山水画利用“水”的留白,在紧凑的画面中起到调节疏密平衡的作用。马远、夏圭两位大家的山水画作,不赋浓墨重彩,总是在轻描淡写之间,巧妙布局,利用留白,营造意境。夏圭所作《松崖客话图》,画面左边有一棵苍翠的奇松,松下两位高士悠闲地盘坐在崖坡上,似乎在观景畅谈,画面右侧,水面只有点点的几痕波纹,与远山相呼应。留白之处,看不出海天的界限,只觉得烟波浩渺,一片茫然,天地仿佛浑然一体,此为留白之妙。元代倪瓒作画有其固定的构图模式,常常以大片空白的水为中景,近景古树两三株,远景山峰邈远,一河两岸,虚实相生,意境幽深。他的作品用笔干净自然,画水时,往往采用轻柔简淡的墨韵意趣,画面呈现疏阔平淡的感觉,正是这明净透彻的水,成为中国山水画高逸的典范。而与之相反的王蒙,其作品以繁密著称,山林丛石,山峰峭壁,两山之间以空白表示飞瀑,密中求疏。其作品《青卞隐居图》在层层叠叠的山峰中,墨色较重,节奏较快,写实性较强,使得画面富有韵律感。画面巧妙地安排了潭水溪流,起到了在繁密中通气的作用。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说,山水画中“水”之所以会以“留白”来暗示,因为此“空白”之处,是灵气往来和生命流动之处,这种“空白”也是“气眼”,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使得画面上疏密得当,而且使得观者欣赏作品时有节奏有韵律,同时能够有缓有急,达成一种舒适的观画状态,观其气势,品其气韵。

2.四时之水不同

早在北宋时期,传为李成所作的《山水诀》中提到,四时之水意蕴不同:“春水绿而潋滟,夏津涨而弥漫,秋潦尽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泚。”就是说春天的水色彩明丽,水中可以有生命力十足的动植物来衬托春水的潋滟,彰显春天的明艳动人;夏天的水四处泛滥弥漫,潮涨潮落,起伏不定,一片汪洋,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如同空气一般让人渴望;秋天的水,带着一丝忧愁与凄清,像即将分别的朋友,内心纯净平淡,无需用言语表达心中的忧愁;冬天的水毫无生气,与秋天的水不同,少了水的柔情与婉转,只剩萧肃冰冷,让人感受到寒意四起,生命凋敝。北宋韩拙又总结:“春水微碧,夏水微凉,秋水微清,冬水微惨。”画家们常用水来描绘四时之景,描绘不同的心境,从而传达不同的意境。

3.士人情节:归隐田园之心 自由飘荡之心

历史本身即是一条始终奔流的孤寂寒江,人漂泊其中,别无选择,独自乘舟。文人将画水观水作为释放心灵郁气的方式。如吴镇的《声花寒雁图》,画面空灵且萧瑟。提拔中写到“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衡小浦,转横塘,花两岸一朝霜”。渔父的仰天长望,心随寒雁在空中回旋,得山水间之乐。这里的潭水悠悠荡荡,恰好表达出吴镇淡泊名利孤高清远,不与世俗之争的隐逸情怀。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这幅图被历代理论家探讨,而这幅图背后的精神意蕴更值得人们深思。寒江独钓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渔夫从庄子口中说出,是避世隐身,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标志,寒江独钓是一种精神宣示,标志自己退缩于个体的孤独之壳,不要求被他人理解或接纳。寒江垂钓的场景,恰恰表现了当下精神独立的状态,拥有独立思维并且在世界中做到特立独行,正是一种自由自在,毫无畏惧的状态。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所追寻的人生本质。

来源:《翠苑(民族美术)》2017年05期   陆璐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