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有千里之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 山水画是民族艺术的精粹, 是民族精神世界的集中展现。山水画不仅能够表现恬淡的自然风光, 还体现着画家的思想情感与人格理想, 是画家领会山川秀美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徽宗、宋高宗都非常重视绘画艺术, 在徽宗时画院制度已非常完善, 培养出许多优秀的绘画人才, 也推进了艺术技巧的突破与创新。青绿山水是山水画发展初期的表现形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风貌, 宋代青绿山水有着工整精细、雄伟壮观的艺术特点, 王希孟就是宋代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王希孟生于河北武原县, 为徽宗时期宫廷画院的画家,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创作的青绿山水画卷, 也是其唯一流传于世的绘画作品。《千里江山图》高51.5厘米, 长1191.5厘米, 属于“大青绿”的范畴, 它与《江山秋色图》《万松金阙图》一样都是北宋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一、《千里江山图》的构图特点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卷, 代表着宋代青绿山水画艺术的发展成就, 画家用绚丽的色彩、精细的笔墨、“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江河交错、千山万壑的秀美河山, 既有写生山水的特点, 也不失可卧、可游、可居。《千里江山图》采用大开合的章法、三段式构图的方式, 使画卷各部分既有起承转合的变化又自然衔接在一起, 显得节奏鲜明、错落有致、自然顺畅。

卷首是红章数枚, 巍峨的高山直入云霄, 后边是连绵不断的丘陵, 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高山与丘陵的对岸群峰秀起, 与山峦遥遥相望, 起着承接、过渡景物的作用。仔细观看就会发现, 在山谷中还有许多村庄, 但是村庄中人迹罕至、宁静安逸, 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在小河上有一座古朴的小桥, 小桥旁边有几棵枝繁叶茂的树木, 一位老农正赶着牛车在桥上缓缓地行走, 翻过两座山隐约可见幽深的府邸以及身穿白衣的隐士。继续前行是一座高大的木桥, 木桥虽然短, 但桥上却修着气派的凉亭, 行人可以在此休憩片刻, 远处烟波浩渺、峰峦起伏, 悬崖上山路弯曲盘旋, 一直通向远处的庭院, 山间瀑布流淌, 直泻而下, 在山峦的平缓处有一座雄伟的跨江大桥。画面的第二部分是雄伟壮观的跨江大桥, 桥下有三十二根蹬, 中间是木质结构的两层楼阁, 桥的两岸视野开阔, 群峰参差不齐, 节奏鲜明, 山峰向左转向, 平坡延伸到江中的诸岛, 山峦与渔村等密切相连, 在群峰的簇拥下一座高峰直达云霄, 曲折的江河与峰峦相映成趣, 漫步于此会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从雄伟的跨江大桥迈步上岸, 翻过附近的高山就会进入一个山谷, 山谷中河水流淌, 前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平原上各个村落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江面上的小渔船与山谷中点缀的小村落遥相呼应, 似有渔人在江上划动小舟, 使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河岸边的绿地上树木葱茏、生机盎然。第三部分节奏舒缓、韵味悠长, 画面的小岛上有点点渔村, 左尾部秀峰突起, 其山势延伸过江面, 形成开起之势。

 纵观全卷可以发现, 画卷的山水、村落、桥梁等景物多为江南风光, 展现了峰峦出没、岚气郁苍、溪桥渔浦的江南秀美风光, 画卷中的渔村野店、亭台楼阁、巍峨群山、村落房舍等形象逼真生动。“三远法”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 还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其中的“远”有着天人合一的意蕴, 自从郭溪提出“三远法”之后, 山水画的空间表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千里江山图》采用全景式构图, 将“三远法”贯穿于全卷之中, 用平远之法来表现沟壑纵横、江天一色的壮阔景观, 图中重叠的山峰、连绵的山体、错落的山冈、茂密的丛林等都非常精妙, 细致入微。同时画家使用高远与深远之法使画面场面浩大, 充满空间感, 这种虚实相间的空间处理方式与空间透视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江上舟船比例适中, 近处的舟船更为清晰, 这样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画家用“山形步步移”的手法对万里江山巧妙布置,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将清淡空灵、厚重浓郁融合在一起, 画面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但形象细致入微, 画风工丽严谨, 各部分虚实相间、高下相合, 展现出无穷的律动。

二、《千里江山图》的色彩语言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有着很大的区别, 它将色彩作为主要艺术手段, 充分发挥色彩的艺术表现力,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青绿山水画的杰作。北宋时期的绘画艺术有着鲜明的复古倾向, 着色山水成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原则, 并逐步形成“青绿为质, 金碧为文”的大青绿山水画风格。《千里江山图》将青绿山水画的勾皴与染色画风结合起来, 吸收了晋唐绘画的积色语言, 以石绿、赭石、青金石等矿物染料为主, 表现出艳丽的色彩、和谐的气氛, 形成了不同于王诜、赵伯骕、赵伯驹的绘画风格, 也将青绿山水画创作提升到新高度。图中王希孟以皴法和青绿设色等方法进行着色, 以石青和石绿来描绘山头, 用苦绿染、汁绿渲染水色与天色, 画面层次清晰, 对比鲜明, 使山、水、石等各种景色浑然一体。山体顶端用厚重的矿物色进行晕染, 山脚用赭石进行多次晕染使颜色显得非常厚重;山坳处的植物用花青与墨色点染, 色泽透明;天空用墨色染出, 自上而下逐步渲染, 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处, 使天空与水面都呈现为深色, 变得更加亮丽夺目, 在天水相接处隐约可见各种光线。在山的背部, 画家用花青色与墨色进行层层渲染, 使山体上的植物温润、鲜亮, 用墨色自上而下渲染天空, 用墨色与赭石点缀树干。在创作《千里江山图》时, 王希孟用石青、石绿、花青、墨等颜色, 将各种颜色融合起来, 使画面保持一种亮丽本色, 以自然中最为宁静的绿色为色彩基调, 使画面单纯而有诗意。

在创作《千里江山图》时, 画家交替使用色皴和墨皴, 用荷叶勾皴画山体, 用墨色勾皴山石、山体的纹理, 将山头与山脚的颜色呈现出渐进变化的趋势, 山峰分别以石绿、苦绿进行勾皴, 增加了山石的体积感与厚重感, 也使山石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山头、背阴处层次较多、色彩浓厚, 深暗处用以墨色打底, 然后用色彩凸显明暗变化, 使山头与山脚的颜色自然过渡, 用石绿掺墨色的方式点染出树木, 用高浓度的色墨点染树叶, 使画面浓淡分明、层次清晰, 既保持了画面色彩的装饰性, 也使色彩更加接近山川、树木、河流的本色。在设色技法上, 《千里江山图》对色皴和墨皴进行交替使用, 先用墨色反复勾皴山石结构与山体纹理, 以此来增加画面的体积感与厚重感, 然后依据远近变化改变色彩明度。该画将线法演变成皴法, 使山水画变得严谨工细、色彩丰厚, 色彩更加自由活泼, 为青绿山水画创作开辟的新天地, 虽然已有千年历史, 但色彩依然明朗浑厚、自然和谐, 仍有金碧辉煌之感, 历经沧桑而韵味犹存。

三、《千里江山图》的美学价值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 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占据着重要位置。北宋时期文学艺术空前活跃, 青绿山水画得到充分发展, 山水画、花鸟画逐步成为绘画艺术的主体, 宋代的山水画描绘了高山行旅、湖山秀色、楼台观瀑、山村放牧等多种自然风光, 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一幅“大青绿”山水绘画作品。画面上有峰峦冈岭、丛树竹林、楼台庄院、江湖河港、舟楫桥亭, 整个画面用石青、石绿等暖色调衬托祖国大地辽阔, 河山壮丽。

艺术美是对自然美、生活美的集中反映,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依据美学观点、审美情趣, 按照美学规律创作的, 是通过艺术形式反映自然与生活、展现人的心灵世界。《千里江山图》通过独特的绘画技法描绘了雄奇巍峨的山势、浩荡无边的江河, 将南方秀丽柔美的田园风光与北方雄伟壮阔的山川融为一体, 展现了祖国河山之秀美。画面中翠山丛竹、峰岩山谷、碧波烟云、挂瀑飞鸣, 气象万千, 变化无穷, 富有生活景致, 既有水村、长桥、小舟、街市、渔船、楼阁、亭台、幽居等各种生活场景, 也有捕鱼、撒网、驶船等劳动场景。画中人物虽小, 但形貌神态栩栩如生, 人物动作繁复多变, 右侧群鸟来往于群山之间, 姿态各异, 都呈现翱翔之势;水面万顷碧波皆用细笔勾出, 清风徐来, 水波微动。画面内容真实自然, 有着浓重的生活气息;设计精巧, 紧凑而错落有致, 各种景色自然交替, 顺理成章。《千里江山图》以青绿设色来描绘江河湖泊、高峰险山、舟楫桥亭、村落房舍等, 不但有着传统的艺术特色, 而且将“三远法”运用于绘画创作中, 使画面充满生机且富于变化, 初看画面淡泊宁静、毫无生机, 但细细看来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将富丽堂皇的色彩美与水墨画的笔墨皴法融合起来, 使青绿山水呈现出灵动、明秀、清新的特点。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对山水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后来的钱选、蓝瑛、袁江、袁耀、张大千等都深受其影响。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 作品包含着丰富而鲜明的情感, 蕴含着能给人启示的文化意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喧嚣的城市, 也使那种景色优美的田园风光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使人们更向往自然, 渴望回归自然, 而山水画则以其恬淡、宁静、安逸的文化韵味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山水画创作中, 要对《千里江山图》等优秀作品进行研究, 不断从中汲取精华, 并将对生活、自然的热爱融入创作之中。

来源:《名作欣赏》2010年27期    赵涛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