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亚威农少女》赏析

毕加索( 1881—1973) ,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 一直在法国长期定居。他是西方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风格多变、数量惊人,具有非凡的创造性。他的父亲是一名艺术教师,毕加索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酷爱艺术。15岁那年,他就读于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又就读于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毕业后,他来到了法国巴黎,他用悲悯的情怀对穷人的生活进行了描绘,悲剧性贯穿于他整个的作品中。冷灰的蓝色调和瘦削的形象,使他的画充满了不幸与灾难、绝望和孤独的感觉。他创作上的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 “蓝色时期”。紧接着,他进入了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马戏团人物是他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形象,忧郁而不孤寂。在塞尚绘画和非洲原始雕刻的影响下,毕加索于1906年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画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亚威农的少女》 这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诞生了。

 

一、《亚威农少女》的诞生

1907年春,在 “洗衣船” 里的画室作画的毕加索,一直在苦苦地构思着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主要体现巴塞罗那亚威农大街妓女的生活,连续经过几个不眠之夜,他终于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草图: 在夜总会的舞台上,坐着五个裸女。在蓝色的背景映衬下,她们柔嫩的粉红色肉体非常的突出。而水果与花是整幅画的前景,毕加索经过四个月的修改,终于完成了一幅超大尺寸的油画,这部伟大的作品就是 《亚威农少女》。犹如一颗炸弹,这幅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和处女作,在巴黎画坛上引起了轰然巨响。毕加索开始不断遭到知己和同行们的抨击、误解和漠视,质疑声可谓是此起彼伏。有人公开感慨: “这对法国艺术是多么大的损失啊!”雅各布也表示,不欣赏此油画。有人甚至诅咒,总有一天, 毕加索会在那幅大油画后面自缢。而在各种质疑中,只有年轻的德裔收藏家卡恩韦勒站在毕加索的一边,从第一眼看到这幅巨作,他就非常的欣赏, 他也因此成为毕加索的好友兼画商,10年来对他不离不弃。作为毕加索个人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成为了西方现代艺术上的革命性突破,并由此诞生了立体主义运动。

二、《亚威农少女》的立体风格分析

《亚威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毕加索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其中曾经修改过多次。画中一组景物五个裸女,其构图富于形式意味。画家们对于作品的内容,会常常有意识地不用标题来说明。 该画原来是以对性病的讽喻为题进行构思的,原名为 《罪恶的报酬》。在最初的草图上,可将作者的用意看得一清二楚。原来的草图上,一个男子手捧骷髅,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 “凡事皆是虚空。” 这句古老的西班牙谚语。然而这些寓意的细节在正式的创作中,都被画家一一去掉了。这部作品并不存在任何文学性的描述,它最终的震撼力是来自于绘画语言的感人力量。

《亚威农少女》 堪称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是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而右边的两个裸女无论是形态还是面容,都比较粗野和异常,充满了原始的野性气质。自从大洋洲雕刻及非洲雕刻的原始魅力被野兽派作家发现之后,他们将它介绍给毕加索。毕加索因此将古典的审美用原始的艺术进行了摧毁。在这幅画中,完全否定了人体的延续性、完整性和各种比例。由于全部的规则都被毕加索打破了,所以这幅画就像是一地打碎的玻璃。无论是背景还是形象,全部被分解成带角的几何块面。而因为被衬上了背景,使这幅画呈现了三度空间的感觉。无论是凸出来还是凹进去,或像是透明的碎片,或呈现出一种实体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一定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为了能使画面的平面效果达到最佳,尽管诸多块面都具有一定的凹凸感,但既没有凸的提高,也没有凹得太深,这样画面显示非常浅的空间,使画看起来犹如一幅浮雕一般。毕加索有意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在同一个面上显示画面的全部部分。若我们稍加留意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 画家的独具匠心就可窥见一斑。在视觉上看,蓝色往往具有后退的效果,为了使这种效果消除,毕加索将耀眼的白边附在蓝色块旁边,这样凸起的感觉更加突出了。

分析整个画面,这种新的手法是用二维平面来表现三维空间。在塞尚的画中,已经采用这种方法了。在画面的中央,人们能够看到,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鼻子却被画成了侧面。在同一个形象中,呈现不同角度的视觉。而这种 “同时性视象”的语言,在画面右边的那个蹲着的形象上体现得非常的显著。这个形象呈现四分之三的背面,因为采用了拼接和分解的处理方式,而从脊柱的中轴上脱离。 她被拉长的臂和腿,意旨向深处的延伸。而那被拧了过来的头部,与观者直愣愣的对视,好像是绕着形象转了180°之后,毕加索才将这一形象综合了这个角度。而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后,毕加索的这种画法,终于打破了五百年的透视法则。

三、毕加索的绘画形式和绘画风格分析

从绘画形式上分析,毕加索已然抛弃了令人信服的质感刻画和对人体细腻层次的真实描绘。他平面化的处理和几何化分割了所有的人体。同时,也废除了焦点透视的空间感的表现,将形体的量感全部向平面性转化。可以说,当时的人们还很难接受这种造型。 在1906年至1907年间,毕加索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古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的非洲艺术和雕塑的影响。在对 《亚威农少女》进行创作时,他的画室中摆放着各种面具和雕塑,这些都对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的艺术发展方向。而这种影响,逐渐变为一种催化剂,直接促进了毕加索绘画风格的变化。毕加索对原始艺术中的营养进行了多渠道的吸收,通过对艺术的不断创新,找到了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完美的平衡。

早在1906年的时候,毕加索就开始一改往日 “玫瑰红时期”的风格,他的 《手持调色板的自画像》和 《两个裸体》和以往的表现手法已经有显著的不同。他的人物面部的面具特征非常显著,其造型特点是强调原始的浑圆和朴拙。他以更加理性的手法对主题进行处理。对于毕加索而言,其绘画的目的不单单是对现实进行再现,更重要的是,对现实中的各种复杂性和可能性进行表现。而为了能真实地触及它、更好地接近它,艺术家必须有一种绝对的自由精神来表现这种可能性。

在这些原始的艺术中,毕加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启示。正是经过各种坚持不屑的努力和探索, 毕加索创作了 《亚威农少女》这一综合产物。他想用绘画表达一切,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一切。分析画面右边的两个人物,都直接带有黑人艺术的风格。毕加索将面部简化为一个地道的非洲面具。人物的头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和符号,有着非常明显的非洲面具和伊比利亚雕塑的痕迹。毕加索认为黑人艺术具有精神上的象征意义,而非仪式用的东西。非洲艺术是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毕加索并非是要对原始主义的精神进行表现,而是要对它的视觉效果和力量进行表现,增加吸引力是其最终的目的。他说: 之所以画歪了鼻子,就是为了让人们格外地关注鼻子。

毕加索吸收了古典艺术中的不朽和永恒的造型精华,并在自己绘画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和实践。 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交替使用了各种表现形式和各种风格,并纯化和缩减形体、进行探索性的创新。 它与原始主义不同,只是从视觉上对原始主义的造型力量进行了吸收。毕加索善于吸收同时代的人在艺术和文化上的成就,同时也比较心驰神往各种神秘的原始艺术和富有魔力的古老的历史文明。他将着眼点放在形体上,而非色彩上。他按照画面的要求组合各种形体的结构。那些平面涵盖了周围的全部空间,甚至超越了单个的物象。毕加索的画能够让人们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而不是从视觉表象上来描绘形象,毕加索为开拓立体主义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 《亚威农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非是对外在自然的体现,而是对自身的形、色所构成的世界的观照。他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完全脱离,以某种不同的自然秩序,对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进行了组建。以表现妓女为主题的 《亚威农少女》,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应,并非是由于粗俗的绘画主题,而是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形体还是空间,都被扭曲了,而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人物被分解成为小块,特别是将两个土著面具作为人物的形象。这些必须要综合在一起几个视点的形象, 而并非是观察单一的视点。这时,已经完全消失了古典主义画家笔下的空间感。在同一个画面上堵塞了背景和人物,不再有远近的透视关系。这样那些比较传统的艺术家,根本就无法接受作品所折射的那种野蛮的感觉,就连比较前卫的艺术家也觉得吃惊,毕加索打破了有关美学主义的有关观念,对一种新的组织画面的形式进行了确定,而这种新创造的造型原理,是以后的现代绘画和立体派所追求的目标。《亚威农少女》成为了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 同时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立体主义的诞生, 正是建立在这幅画的基础上,因此人们将它称为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来源:《美术界》2006年08期   唐亚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